12.27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透过《红楼梦》漫谈明清时期佛道的世俗化

作为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讲述性的小说,《红楼梦》可以说写尽了当时的人间百态。书中有众多关于宗教信仰的言论和故事描述,然而在这里我们更多看到的却

不是所谓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信徒思想,而是曹雪芹对于佛道两教忽远忽近的游离式态度

读过红楼里的佛道以后,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态度的来由,那正是当时宗教掉下神坛,沦落红尘的后果。沾染了世俗的不仅是红楼中的佛与道,也是明清时期佛道两教的现状。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透过《红楼梦》漫谈明清时期佛道的世俗化

一、 从贾府众人看作者对佛门道教的态度

1、 宝玉的弃佛尊道与其世俗化萌芽

我们熟知的贾宝玉一个追求天性厌恶束缚的人,他不顾世俗七岁不同席的规矩,长久厮混内帷,和女儿家写诗作画,调脂弄粉,将经世文章当做污秽,高官勋贵皆是国贼禄鬼之流,可见其对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从心底里排斥的

因此受到儒家扶持,与儒学思想相似度极高的佛教自然不受宝玉欢迎,同时这也是严格礼教下文人们借宝玉表现出的反抗,也正因这种反抗,佛教严格的伦理文化开始出现松动迹象,从打压走向新的方向。

同时,道教所倡导的遵从人性、及时行乐的教义也就更受到宝玉这样的人的推崇,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其世俗化的趋向,让原本的情境之地有了享乐、污秽、争斗和私心,这点在红楼中的众多佛道两教中人的行事即可得见。

2、 诗词中的佛道理念与批判

"不求大士瓶中露,离尘割香紫云来",贾宝玉的诗都带着一丝对佛教的不懈和对自己追求天性的推崇。此外,在诵大观园的诗中也多有"仙境别红尘""神仙何幸下瑶台"的词句,这都是崇尚道家所描述求仙问道之境而背离佛门苦今生求来世的暗示

当时的社会下,由于时代发展渐入佳境,整个社会都崇尚慵懒、享乐风,苦修不再受到世人喜欢,反而崇尚人与自然的结合,因此对佛门学说多有批判也就不足为奇。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透过《红楼梦》漫谈明清时期佛道的世俗化

那么曹雪芹先生对佛教是全然的否定吗?自然不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 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样一首充满佛性的诗同样是宝玉的手笔,加上林黛玉妙笔一续:"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便成了两人谈论佛法的手稿。

然而二人是真的想要投身佛学吗?其实不过是宝玉陷入麻烦,读佛自我逃避一时兴起罢了,之后不久就在姐妹们的打趣中将这些论调忘得一干二净了。而这也是当时多数世人对佛学的态度,只是求个一时清静罢了。

3、妙玉的修行之路与宗教现状暗示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两句诗正是妙玉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曹雪芹先生自己对时下宗教现状的总结。用妙玉自己的话来说,她"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推崇,终究是自己遁入佛门还了这份因果。

但从这句话也可看出,妙玉的皈依是万般无奈下的退路,也就是说其动机不纯,这也和当时很多投身宗教的人一样,对信仰本身的忠诚完全不及其所能得到的利益来的诱人。

带发修行的妙玉自认为能看破红尘,实则凡心未泯,不仅对宝玉另眼相待,因他一句话就能走火入魔,而且身边总有丫鬟婆子服侍左右,甚至到了大观园吟诗作画,谈笑嬉闹样样不少,正如当时开始追求世俗享乐的一些僧道,其皈依之心不仅没有随着修行逐渐坚定,反而被凡尘繁华迷了眼,乱了修行之心。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透过《红楼梦》漫谈明清时期佛道的世俗化

二、 直面红楼中的佛道两教行事

1、 佛门亦非清静

在红楼第四回中著名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宗教的第一次大规模登场,可这粉墨登场的却不是慈眉善目、普度众生的得道高僧,而是一个无足轻重却至关重要的小沙弥。正是这个小沙弥怂恿贾雨村对薛蟠从轻发落,甚至用一张护官符来镇住原本壮志满怀的贾雨村。

仅仅一个小沙弥都如此圆滑,甚至将官场百态看的一清二楚,进而直接开口试图影响官员的断案,可见其不仅世俗,而且世故,就是不见清静

到了贾府衰败之时,又遇贾母去世。由于抄家之后贾府银钱短缺,因而贾母丧事也无法大操大办,而当时请到的僧侣一见贾府辉煌不再,加之给的钱不够,甚至连潜心念几卷经也不愿意了

,这种势力的态度让人大跌眼镜。

2、 不问仙尘问红尘的道教

若说佛教变得势力,那么道教也难逃此结果。除去智能和秦钟之流的男女之间的私情,对权势财富的贪求也丝毫不收敛,甚至到了忘却风骨的地步。

在第二十九回中,面对大张旗鼓到清虚观求神祈福的贾母一行,静虚真人不仅亲自接待全程陪同,还搜罗了众多宝物献给宝玉想要借此讨贾母欢心,最后甚至想要为贾宝玉做媒,趋炎附势之心昭然若揭。

若说那只是求财而起的小手段,那么马道婆就算得上图财害命了。作为贾宝玉的挂名干娘,不仅长年巧言令色哄骗贾母为众小辈重金点灯祈福,甚至为了赵姨娘的五百两银就做法暗害贾宝玉和王熙凤,无情堪比强盗,手段也更低劣,不仅世俗而且毒辣,实在是宗教中求财不择手段的代表人物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透过《红楼梦》漫谈明清时期佛道的世俗化

三、佛道的世俗化与世人的思维转变

1、 帝王扶持下的佛道两教

从明代开始,有十几位皇帝都是信佛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佛教自然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扶持。当时的高僧大多与权贵交好,也在以自身影响力为皇族服务,起到了控制人心,稳定百姓的作用,因此他们在贵族阶级也是很有地位的。

"沙门所作一切佛事,无非为国祝趋,阴栩皇度。"明代有名的佛学家之一德清的这句话就是对当时佛教行事准则的准确表述。

同时,太祖赵匡胤对我国的本土文化教派道教也相当重视,其中发展最好的正一道也相当接地气,其信徒不需出家,可以不住在道观,没有严格的清规戒律束缚,而道人和方士多以祈福驱邪之类活动为主,深受百姓欢迎,因此也为明朝收拢人心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帝王的扶持下,佛道两教发展更快,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风范,同时其插手的范围也开始变得广泛,这是他们踏入世俗的重要一步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透过《红楼梦》漫谈明清时期佛道的世俗化

2、 众人所寻求的宗教慰藉

明清的众多小说中都对佛教的世俗化有深入描写,有的假借遁入空门逃避罪责,也有的虽已出家却思俗世欲望,不仅暗行男欢女爱之事,甚至以宗教为诱饵巧取豪夺甚至偷抢拐骗。虽说此种手法有夸大其词之嫌,但也可见当时文人对宗教的乱象之深恶痛绝

虽说对佛道两教现状不喜,但许多文人同时也还是在信奉佛道两教。首先是因为宗教信仰中仍然有好的一面,但更多也是因为在自身不得意却无处排解的情况下,以宗教信仰自我开解和逃避有时是他们唯一的办法了,因此虽然当时宗教文化变得政治化、世俗化却还是能深入人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失意之人的心里港湾。

3、 浅谈惜春遁入空门的心路

作为曾经国公府的嫡小姐,贾惜春的出身似乎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可是她的结局却更加令人感慨,落得个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的下场,而且她的遁入空门似乎是另一种绝路罢了。

不同于明清文人借佛门逃避苦痛,也不是如甄士隐、柳湘莲一般是看破红尘,顿悟以后洒脱离去,惜春从"绣户侯门"中同样经历了寄人篱下的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之后又见证了豪门落寞,众姐妹凄惨冷清的下场,万般绝望之下才遁入空门。

可不光俗世绝了她的路,她在豪门中见识过的佛门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遁入空门只不过是从现实的虚幻投身了真实的残酷罢了。面对这种局面,她的"独卧青灯古佛旁"就是最后的倔强和反抗。

从惜春的人生历程中看到的是曹雪芹冷眼看人世之后对佛教和道教的人性化作用于世俗化现状的碰撞与妥协,也许也是作者自己在尘世浮沉里遭遇困惑和苦痛后的挣扎,最后如宝玉的出家一般,与世俗归于和解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透过《红楼梦》漫谈明清时期佛道的世俗化

结语:

从整个红楼的故事里我们其实能够看出,曹雪芹对佛道两教世俗化后对世人的帮助是持冷眼旁观甚至带着一些反对态度的,毕竟若空门不再空,渡人的自己也沾染了世俗的酒色财气,还如何普度众生?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世俗化的宗教却称为了帝王统治的利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控制民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因此佛道的世俗化其实也是有益处的,并且依旧可以当做内心痛苦之人暂避风雨的心灵港湾,这也是曹雪芹在书中态度犹疑的重要原因,更是明清时期的众多文人一边抨击信仰流失,却一边仍旧谈佛论道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