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製造”真的很強嗎?

2019年底,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中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佈了《2019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

“中國製造”真的很強嗎?

報告基於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權威機構的最新數據,建立並應用製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測算了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印度、巴西和中國九國2018年度製造強國綜合指數。結果顯示,中國製造業在美國、德國、日本之後,名列全球第四名,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為109.94,比去年略有提升,但質量效益(15.05)、結構優化(23.40)、持續發展(16.33)仍與美、德、日等國差距巨大,其中美國在這三項上的指數分別為:49.84、48.77、31.33。

2013年由中國工程院等開展的‘製造強國戰略’研究提出了‘製造強國’概念,把全世界的製造強國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美國,第二梯隊是德國和日本,第三個梯隊是中國、英國等國家。報告顯示,2018年九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及所處陣列均未發生變化,從高到低依次為:美國、德國、日本、中國、韓國、法國、英國、印度和巴西。

從指數方面來看,儘管2018年美國因品牌指標震盪波動導致連續兩年下降,但美國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等具有全面優勢,綜合優勢仍大幅領先;德國、日本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法國、英國因品牌指標大幅提升質量指數首次超越德國;而中國除規模發展尚有優勢,以(55.16)數值位居各國首位外,其他三項與美、德、日國家差距較大,三項分項數值合計的話,中國在九國中只能位列第7位,且並未得到有效改善。

“中國製造”真的很強嗎?


“中國製造”真的很強嗎?


“中國製造”真的很強嗎?


“中國製造”真的很強嗎?

儘管中國製造業整體來看,尚有優勢,但劣勢也不容小覷。據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基礎產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6.40%,僅為美、德25%左右;標誌性產業集中度僅40.57%,不足美、日、德一半,相對而言,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產業集中度低。

在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方面,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率21.17%,比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低10%以上且差距並未明顯縮小,工業能源消耗接近美國總量。

勞動生產率方面,2018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28974.93美元/人,僅為美國19.3%、日本30.2%和德國27.8%。製造業員工名義工資明顯低於全球製造強國。

且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也遠低於發達國家,中國集成電路進口占國內市場需求約70%、傳感器芯片佔比達90%,高端機床裝備、高端工業軟件基本被國外壟斷。

報告認為:按目前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平均增幅計算,中國還需28年(2046年)追平美國;而按目前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平均增速計算,中國還需18年(2036年)追平美國。

“中國製造”真的很強嗎?

中國製造業主要短板或者主要差距是質量效益。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3項相較美國等製造強國仍有巨大提升空間,特別是質量效益,未來應是中國製造強國建設的主要突破方向,提質增效、提高供給質量水平迫在眉睫。此外,結構優化必須與質量效益相輔相成匹配發展,形成發展合力。質量效益提升要覆蓋整個產業,尤其是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和中小微企業。

報告指出,2012—2018年,規模發展對於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左右,是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支撐;而“質量效益”始終是最大短板,整體呈現“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的發展態勢,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表示,中國製造業“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態勢依然存在,2018年人均製造業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僅為德國的1/160,中國需加大科技創新驅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全文完,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