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中医必加引子药,为什么?谁知道?

用户56384926121


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药,往往是该医院或药店配不齐,要求病家到其它医院或药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药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药引子。

"药引子"可以说是有机化学中的"催化剂"的作用,但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催化剂",还有其它辅助作用。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黄酒

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可用于送服治疗颈肩腰腿痛、血塞经闭、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络丸、通经丸、七厘胶囊、云南白药。每次10ml~15ml,温热后送服。

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送服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痈肿疔疮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障翳散、牛黄解毒片等。可单用菊花10g~15g煎汤送服。或加茶叶10g同煎送服即可。

酸枣仁

单用10g~15g水煎送服或3g研末送下。

功能:滋养心肝、补血安神、益阴敛汗。主要用于送服治疗心肝血虚、心悸失眠、体虚多汗等病症的中成药。如乌灵胶囊、灵芝胶囊等。

芦根汤

具有清热、生津、止呕、止血作用。

送服治疗外感风热或瘟病初起等症的银翘解毒片等尤宜。取芦根10g~15g加水煎汤,以鲜者为佳。

陈皮

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要用于送服治疗脾胃气滞、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病症。


中国药闻


这就是中医药的奇妙处。中医先生将几种药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后,这个药方就集成了一支抵抗和祛除病魔的队伍。这支强劲地队伍还需要一个带路的向导官,这个向导就是药引子!

中医把人略分三大区域,即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直达颠顶多由升麻、藁本为引经药。下焦多用牛膝等为引经药。喉嗓、脖颈多用桔梗等为引经药,诸般等等。用了引经药可使药物集中力量直达病所。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人类文明是集千百万年之经验发展而来的。一个人的智慧也是在老祖宗的智慧上为起点的。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生活,那么,他连最起码的人类文明都没有。更谈不上智慧和知识了。而中医历尽数千年的积累,许多先辈们为治病救人,亲自尝试药草而中毒的也不在少数。大凡一个民族的延续,与自然界斗争,与疾病斗争是少不了的。温故而知新,只有拾佚旧的基础,才能发展新的顶端。万事皆学问谦虚好学才能长进。


青林223646642



中医药讲究配伍,一付中药基本上按照君、臣、佐、使来配制,有时会加一些令人神秘的‘药引子’,‘药引子’是将敌方(病灶)引出来,我们有的人批判加‘药引子’是故弄玄虚,是骗人的把戏。‘药引子’在最早是一些高明的大夫告诉同行加‘药引子’是为了提高药力,普通的大夫也模仿加入‘药引子’,人们后来不明真相加的‘药引子’的确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因为不加什么‘药引子’也能治好病,慢慢地我们放弃了‘药引子’。那当初为什么要加呢?为什么要加一些与要治疗的疾病毫不相干的‘药引子’呢?

疑难杂症、慢性病、久治不愈,这些让病人、让现代西医头痛的疾病,太难治愈了,那传统的中医是如何来对付的呢?理念太简单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传统中医认为,这些病就是来折磨你的,治好了才不应该呢,因为这是你世代不良的言行与意识累积才得的病,给你治好,那是绝对地不行,那样的话世间就失去了公平与正义,如果医生自身的功德敌不过其过错的话,那医生自己或其亲属可能要受到不明原因的身心伤害。‘简直是胡说!’,有人会这样评论的,但你看那电视剧里的‘神医喜来乐’不就是因为给那些守旧的大臣们治好了病,影响了‘戊戌变法’,还连累了自己和亲属。影视作品虽然很多是虚构的人物与情节,但其反映的多是生活中的缩影,否则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但是作为职业医生不治病也不对呀!好了,那就给你诱发出你体内潜在的另外的一个身心痛苦,一个你还可以忍受的病,或者给换个另外的毛病,只有这样替代去治疗,去旧生新,原来的疾病才能除根,或者是一个大的变成几个小的等等。所以无论中西医,临床时间长的医生都会奇怪这种现象:久治不愈的疾病,在经过各种治疗的尝试后,旧病未治疗好,却又添了个新病,但到后来旧病却不治而愈了,还以为是病灶转移了,奇怪呀,不知道为什么,但这却是事实。看似迷信,但其中的前沿科学道理的确是需要探索的。

故那一大包中草药,有的是治疗疾病的,有的却是来诱发疾病的。

再来说一下那一沙锅药汤,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必须要来一碗热呼呼的汤,热汤提供热能,来催发药力,这比较好理解就不多讲了。所以外国人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你说他们能全部提出来吗?药之外的功夫是提不到的,中医根据诱发疾病的状况来及时调整做‘药引子’的材料,你说没有中医做后盾,那‘汉方’药有多大的作用?

吃药竟然还要诱发疾病,千万不能说呀!只能说是为了提高药力加的‘药引子’,这都是秘传的,为此我们的现代中医也怕落个迷信的黑锅而努力向西医靠,靠来靠去终于落后了!部分失传了。

如何运用‘药引子’,那说来也简单,有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基础,自然能信手拈来。


唱歌就来我要为你歌唱


中药的配伍分君臣佐使,所谓药引子在配伍中属使药的范畴,使药是指在主方的基础上加上调和百药的药与引经的药。如加入甘草,缓和了各药的毒付作用,使各种药物效力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亲合力,以增强疗效。药引子就是引经药,例如头痛病人,通过辨证,如果属太阳经头痛,就选羌活作为引经药,如属少阳经头痛,就选柴胡作为引经药,如属阳明经头痛,就选白芷作为引经药。病在上宜选桔梗载药力上行,病在下宜选牛膝载药下行,以上这些都是药引子的举例说明。但还有一种情况可引申为药引子,一些鲜活的,食用的,药房无法儲备的,在调配中药完成后,医生分咐病人,在煎药时在加入如生姜,葱,粳米,大枣等。其实它也是药方的组成部分。


为人排忧解难


中医真刀真枪的都干了几千年了!😄几百年的西医披着身科学的外衣就把人忽悠的晕头转向?😄🌹西医才不放血治百病多少年?!

中医西医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准确的说西医属于中医的一个分支!只是西医这个孙子生在了国外!现在穿着“科学的西服”回到母国变得六亲不认,到处鼓吹埋怨宣传“中医老母”又老又丑😄🌹

西医若无中医开眼,不过是盲人摸象 脚痛医脚 自欺欺人!

中医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中医是道 西医是术;中医源远流长 以人为本。😄西医半路出家 兽医为母!😄

西医贵在手术救急,而非治病!西医是把利剑,若无中医理论根基,只会视苍生为草芥,拿人命当零件害人无数!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但中医是治病,西医是除了手术外科生物医疗外,多是被经济利益绑架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瞎胡闹!😄🌹

中医药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曾警告: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

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早在1980年代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


坟沙二号


大家俗称的药引子,中医称为“使药”,是药方的组成部分。提起使药,就不得不谈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学的组方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人为主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臣君之可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现代医家认为,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较轻。不能过分夸大使药的力量。

但是,人们往往对药引子有一些误解,甚至将所有的药效都寄希望于药引子,这显然是错误的。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曾提到民间庸医要求用的几个不靠谱的药引子,诸如败鼓皮丸、平地木十株、“蟋蟀一对,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经霜三年的甘蔗、梧桐叶等,不仅难寻觅,而且不见得有疗效。

最常用的药引子非生姜、大枣莫属,这两味药可同用,也可分开用,生姜一般如一元硬币大小薄厚3-5片为宜,大枣3-5枚,视病情而定。同用时一般用来调和药性,或是补益脾气,或是祛风散寒。生姜有解毒的作用,还可以用来降低有毒中药的毒性,增强疗效。大枣补益脾肺,能调和诸药,也有缓和药性的作用。



此外,酒也是常用的药引之一,中医讲就能引药上行,还能活血化瘀,故而,治疗上部的疾病以及瘀血疼痛的疾病,可以酌加酒以助药力。【温馨提示】如果对酒精过敏就不要尝试了,可以换别的药;饮酒爱好者可不能贪杯,用量需遵医嘱。


男科王传航教授


加引子药,那是宋朝开的好头。

汉代主要用汤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没提过要加什么引子药,无论是桂枝汤、还是小青龙汤。都不存在要事先往里头添加什么引子药。


后历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统一。中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成剂药”,说白了就是散丸剂。虽然在汉代,也有丸散药,但不是主流。后因为战乱,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为方便给药,直接将药碾成粉,背在药袋。有时煮药不方便,只能兑着水,直接服用。


也不知道,宋朝统治者哪根筋搭错。不仅强制全国药店将药料制成药粉,还将药方直接制成药粉,强制推行全国。这个病人,得伤风感冒,也是一剂感冒药,那个病人感冒也是同样的伤风药。

但有经验的郎中,就认为这不行,这完全是“以方待药”,要知道中医的根本是辩证治疗,也就是每个人因为体质、生活习惯、年龄、性别等不同,造成每个人哪怕得同一种病,也需要特殊对待。


为区别应对不同的病人,这些郎中会根据不同病人往现成的“煮散药”里头添加所谓的“引子药”,如生姜什么的。

这道罪恶之门一旦打开,以后引子药似乎就成为惯例。现在有些患者,明明抓好了药,还要回来追问要放作为引子药。仿佛不往里头,放些什么。他们就不安心!


本草百晓生


药引最早出现在宋朝。

宋朝很多行业都是官办垄断的,其中就有卖药的“官药局”,也叫“熟药所”或者“卖药所”。出售各种丸、散、膏、丹等中成药,这样的中成药有服用方便、携带方便、易于保存等各种优势。不过这也有问题,有些病患除了中成药之外还缺少了一两种药材,这种情况下宋朝的大夫除了会让病人购买某个中成药之外再加一点其他药材一起使用,这成方之外的部分就是“药引”了。这也可以说是中成药的私人订制了。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部分大夫发现治病并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的,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就开始在药引上动脑筋了。这个病把握比较大,就不需要药引或者只要相对容易找到的药引。如果这个病把握不大,就会要求各种稀奇古怪的药引,比如鲁迅的父亲碰到了药引子“原配的蟋蟀一对”。这样治不好大夫就推脱说是因为药引子没找对,所以药力没有发挥出来。

现在的中医在经过民国时期“恽铁樵”老先生的改进,已经完全脱离了其原本的作用,开始变成把药力引入特定的“经络”或者“部位”的一种导向工具。至于为什么这东西可以让药力入肺经或者肠经就完全是“老师傅是这么认为的了”。


第十四使徒-ZEREL


是的。药引子等于一个名师。不管你有多才多艺多聪明,必须要有一位名师教导你如何成才。严师出高徒。药没有药引子归纳而引路,药效不完全发挥出来。例如,开清热去湿茶,必须要加木通。木通作药引子。我看了好多那些医生在头条上写什么方子说怎样去化湿化毒。就是没有加上木通。所以就算喝了也不会好见效。把治疗病的时间托延了。这叫精通。


L优雅


很多人都是从理论上分析的,给你个临床的实际情况吧。药引子,其实就是个领路人。比如说中医里面的半夏。有时候会作为一些胃药的引子。临床上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不用半夏,这个人会把药全部吐出来。而用了半夏降气。所有药就能全部下去。在汉代之前,中医没有特别强调药引子。都是混合在方子里的。只是后代为了便于理解。慢慢给它分离出来叙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