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懂歷史,會生活,做有溫度的歷史故事!這裡是嗨喲歷史,感謝各位看官的辛苦閱讀。

歷史長河,波瀾時起。如醫療之圖,高低有度,上下並趨。以時間為列,唐朝歷史發展為我國曆史“心電圖”上起伏最高的高點,這與佛教入我國,發展之路來說,大為相似。

以唐朝自身而論,興盛衰落,又與佛教興衰的並駕齊驅。此舉絕非偶然,而是存在某些必要的聯繫,接下來的論述,將從佛教這一舶來文化的角度出發,講述為何舶來文化,為何能與國家命運聯繫,從而讀出不一樣的唐朝興衰歷史。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綁定在皇權之上的佛家文化

佛教入華,時間眾說紛紜,其中一條尤其引人注目:

《魏書》記載:“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這一說法,很大程度上將佛教與皇權相結合,表明了古代皇帝在很早就聽說了佛教的存在。此外,佛教入華之後的發展,更是與皇權統治密切相關。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 南北朝佛教與政治的連接

佛教最早記載雖是東西漢入華,卻只是形成市井之間的小眾派別,這一現象直至南北朝才得以打破。北魏建國之初,天下勢頹,道武帝以佛教居眾,自稱為“當今如來”,以佛教的方式來獲得政治上的統治。

此舉得到了魏孝文帝的效仿,並且在此基礎上加以深化,增加佛教的神秘色彩,廣納僧眾。不僅如此,孝文帝還為僧眾親自剃度,釋放死囚,以宣誓佛教在官方的正統地位。

  • 佛教與隋朝政治的連接

隋朝隋文帝,是極為信奉佛教的一個皇帝。在他的推崇之下,佛教得到了一個大的發展,佛學得到精進,史書典籍也逐漸增加,佛學之中的因果關係,成為了兩代皇帝治理天下,而深信不疑的道理。

  • 佛教思想與唐朝理政的捆綁

佛教發展到唐朝,已經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皇帝武則天,更是將其暗許成為當時的國教,佛教的命運,發展到了與唐王朝政治相捆綁高度。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世俗化的佛教發展,成為唐朝政治統治穩定的工具

《唐大詔令集》中有過關於唐太宗這樣的記載:“朕之本系,爰自伏羲之始。”

李世民稱其李唐江山的帝王,祖先是老子。但是,他本人尊道而不排佛,相反,他對佛教的因果之論深信不疑,並且以此還有過推動佛教發展的行為。

到了高宗、武后的時代,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崇,全國不僅大修寺廟,二人還做了一件事,興修石窟,其中以“龍門石窟”最為翹楚。此事,為後世建造了奇蹟,也在當時表現出二人對於佛教的推崇。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龍門石窟

“神秀乃往荊州,居於當陽山。則天聞其名,追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勅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聞風爭來謁見,望塵拜伏,日以萬數。”

以上記載,是武則天對於僧人神秀的禮待,其禮之術,甚至能夠皇帝相媲美,由此表示了武則天對於佛教的推崇。這種推崇到了她登基稱帝之後,又一次的上了一個臺階。載初二年,武帝改建太廟,下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女冠之前。以此明鑑,將佛教推奉成為了超越道教的國之教法。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武則天劇照

在武則天的推崇之下,佛教一躍成為社會主教,僧尼眾多,信奉之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達到這樣拉攏人心的目的之後,武則天頒佈法令嚴管佛家,以政府確認教授的方式,以佛教的因果關係對地方進行把控,將佛教的世俗化發展,用作了統治者政治統治的工具。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李唐王朝的初期,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盛世,道家無為的思想已經無法支撐國家的發展。恰好是佛教的因果論更適合唐王朝,因此佛教的鼎盛,能夠在唐初興盛,也恰巧是得益於唐朝的興盛。

佛教無節制的發展,造成了皇權統治的危機

佛教之興盛,讓信徒越來越多,自身發展也越來越好。唐初,佛教已然發展成為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獨立經濟體。

早在兩晉時期,佛教就已經意識到在古代農業大國發展,所需要的經濟優勢。本身的佛教宣揚,以化緣為生,但是來到我國古代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如此農業大國,乞食度日必然會遭到世人的唾棄,更別說教派的發展。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因此,想要在我國得到發展,最主要的就是擁有經濟自給的可能。這種可能,也在世家大族的賞賜之下得到了實現。在南北朝,統治階層的給予之下,佛寺得到了大量的土地,並且擁有多數遭受苦難的百姓來投,經濟實力得到大幅發展。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除了傳統的商業和手工業發展,佛教甚至還產生了一種近代化的經濟模式,那就是借貸經濟。

這一點在《南史》卷七十當中有過記載:

嘗以一束芒就州長沙寺質錢,後贖芒還,於芒束中得五兩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還寺庫。

這一經濟發展的方式,在武則天時期尤其鼎盛。加之佛教依附政治,不用賦稅,導致眾多俗人士大夫為了逃避稅務而皈依佛門。以此,造成了唐朝經濟非常重大的損失

如《舊唐書》所言,“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京畿之豐田美利,多歸於寺觀”。

佛教的推崇,確實為統治者贏得了統治的穩定,卻也埋下了一顆地方割據的種子。事實上,不光是中央看到了佛教的魔力,地方藩鎮也看到了佛教發展帶來的影響。因此,在地方的勢力也以此來壯大自身勢力,從而埋下了謀反的種子。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過盛的發展趨勢,形成了佛教和統治者之間的利益衝突,這種衝突,在安史之亂時得到了爆發。就像《舊唐書》當中所說,統治者開始注意到佛家的發展,對於唐朝統治的危機,國家的經濟,因為佛教的井噴式發展有了大幅度的下滑,而這一教派,恰恰是此時唐朝走向衰弱的反映。

佛教遭到了武帝放棄,唐朝晚期已經自身難保

當你正在努力向上的時候,卻敵不過國家的一紙政策。

晚期的唐朝和佛教,都處於一個飄搖的時期。佛教所修建的寺廟,其豪華程度不亞於修建一座皇宮。如此勞民傷財的模式,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已經無法負擔。佛教的部分信徒,依然還想在這衰微的時代大肆兼併土地,這必然是皇帝不允許發生的事。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如此的不節制發展,同樣引起了各階層的不滿。狄仁傑曾這樣上書到:

裡陌動有經坊,闤閨亦立精舍;化誘倍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須,嚴於制敕;膏腴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逃丁避罪,並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巳得數千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

以此,指出了佛教的眾多“罪狀”,並以其為導致大唐衰微的原因。

直到武宗時期,唐朝政治徹底與佛教形成了對立,武宗大肆打壓佛教,焚燬佛寺。

“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潔於九州山原,兩京關,僧徒曰廣,佛寺曰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

在《舊唐書武宗本紀》的記載中,武宗對於佛教發出了痛斥,並且以此作為打擊佛教的理由。

唐朝末期,佛教遭到放棄,外援不及且內部難自生,因此,在此發展之下,走向了末路。如此衰敗的過程,恰恰是對於大唐盛世衰落的一種隱喻。此時的唐朝,同樣面臨著藩鎮割據以及周邊各國的威脅。末路的唐朝,就如歷史之上的一葉扁舟,再無掀起風浪之大勢。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唐朝晚期的經濟問題,政治矛盾,以及社會制度,同此時的佛教又有何區別?

從唐朝佛教興衰的角度看唐朝興衰,有太多的相同之處,同樣是形成鼎沸的方式;同樣是在一場安史之亂後走向末路;同樣是最後的道路上尋求最後的希望。

舶來的佛教,如何影響唐朝的興衰,以唐朝佛教看唐朝政治

然而,歷史從來不會給任何一個朝代從來的機會。佛教在唐朝的衰落,唯一同唐朝不同的就是至今還能夠存在,而那個大唐盛世,也只如同曇花一現,最終如一粒沙子,沉入了歷史的長河當中。

透過佛教的興衰看唐朝的興衰,筆者看到了李世民文化交融的肯定;看到了武則天打破常規的追求;看到了歷朝歷代帝王逃不過的皇權流失而產生的擔憂。

千古一帝李世民,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親手締造的大唐盛世,卻毀於一個舶來文化的蓬勃生長。

文獻參考至: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劉峋,《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董詰,《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司馬光,《資治通鑑》;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