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後一句同樣精彩,卻十人九不知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後一句同樣精彩,卻十人九不知

在我國較為傳統的農村,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古語,這句古語分為三部分,其中前兩部分就是“窮不搬家,富不遷墳”,而這句話的最後一句則是精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當然對於都市人群來說,這番話有些讓人不理解——畢竟窮富和搬家遷墳有什麼關係?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後一句同樣精彩,卻十人九不知

在我國古代,由於大多數民眾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素養,因此對人世間萬物的認知:比如興衰、禍福,都會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關聯——於是,風水之學誕生了:古人認為,房子和墳墓往往會關係到自己的氣運。因此對於搬家、遷墳這種現象極為重視。當然對於當代人來說,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後一句同樣精彩,卻十人九不知

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屬於農耕社會,對於官府來說,主要的財政花費來自農稅,而農稅的產生需要農民來繳納,為了確保稅收穩定,沒有偷稅等情況發生,因此古代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確立了一系列制度,保證將耕農和土地聯繫在一起。而搬家對於農民來說,可能意味著要丟失原先耕種的土地,損失較大。因此在古代,窮人搬家無異於讓本不富裕的家庭出現雪上加霜的情況。此外,古代社會講究宗族聚居,窮人搬家,在別的村子做外來戶,也要承受孤立無援、遭受額外壓迫的後果,因此,窮不搬家在古代有著適用性。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後一句同樣精彩,卻十人九不知

再說富不遷墳。農耕社會里,所謂的富人往往指地主。地主家族在一個地區,往往經營百年甚至更遙遠,而有的家族由於在當地經營上百年,其勢力之大,往往可以左右官府的決策——比如我國魏晉時代有所謂的“世家”現象,隋唐宗室本身也是出自北朝世家。這種現象也會導致世家在當地留有幾代祖先的祖墳。對於世家來說,遷移祖墳,往往意味著背井離鄉,大多數並非出於主動,而稱霸一方的世家遷移到陌生的土地,往往和尋常百姓沒區別,對於世家來說,這是一種沒落——因此,有所謂的富不遷墳的說法。此外,這句古語的第三句話,則是“生意不好改大門”。商業形象,自古以來都是很受重視的事情,此外,只有能吸引市場關注,生意才會好做。因此古代生意人雖然不知道世界上有種學科叫廣告學,但卻知道,生意不好,從宣傳渠道找原因十分重要,而在生意不好的時候,通過改大門來樹立形象,引發關注,無疑也起到廣告作用。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後一句同樣精彩,卻十人九不知

雖然傳統的農耕社會距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了,古代社會留下的很多俗語、道理,在當下也已經不再適用,但是,這些俗語、道理背後給我們所提供的啟迪依舊值得重視——比如窮不搬家背後窮的社會根源,富不遷墳背後封建迷信產生的根源,都是研究古代歷史的又一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