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李敖与柏杨,都是当代中国文坛风流人物,都一度是风雨如晦时代的几缕篝火之光。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他们生前身后,各自励教激志,各有名山事业,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本各行其是,当两不相防。可因各种机缘巧合,更加上时代催逼,也遗留下许多八卦、众多谜团,一直以来为好事之徒所闲话。

其中最有名的话题,当然就是俩人何以会从好基友搞到绝交,甚至仇敌相对。尤其是李敖,从1980年代开始,但凡谈到“柏杨”二字,必要丑诋痛斥,必要羞辱一番,为大家所熟知。

我平日浏览网页,看到很多议论,多袒护李大师,指明柏杨品行有亏,有负李敖,所以该骂。我以为这是偏颇的,是武断的。很多朋友有此观点,往往多只是因为李大师“字多”、“话多”,一面之辞听多的多了,太容易先入为主地轻信了。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柏杨,1920-2008,原名郭定生,生于河南通许县,祖籍辉县

在我看来,如果真要一句话概括基本事实,理应就是:二人后来分道扬镳,并非独独李敖看不起柏杨,而是互相瞧不上。只是李敖好辩,呶呶不休,柏杨还存点古风,“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几乎都是沉默以对。

而他们决裂的原因,根据材料其实也不难推断:这里面,既有各自性格的因素,也有误会产生后缺少沟通而成死结的遗憾。


李敖和柏杨,年轻时代本是同道中人,是一条路上的生死同志。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对岸行经最崎岖的历史之路时,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很长的“蜜月期”。已故散文名家林清玄,彼时还是普通记者一枚,写文报道,就说二人是“难兄难弟相携顾盼,草莽英雄惺惺相惜”。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李敖,1935-2018,出生哈尔滨

他们确实太容易让人相提并论了。他们二人的前半生,有着某种雷同化,很自然会相互吸引:都饱读诗书,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境遇,言行都算硬气汉子,都好打抱不平,更有极为投契的政学理念,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理所当然。

柏杨要比李敖年长13岁,可他们都是从大陆渡海而去的北方汉子,都秉持“以骂世来救世”的写作旨趣,都是彼时蒋家的异类分子,又都同时成名在1960年代,在那个变故频生的小岛中,他们会走到一快,一拍即合抱团取暖,也是情理中事。

他们因事入狱的时间点,都差不多在同时,都在1967年前后。只不过柏杨呆了10年才侥幸保命出来;而李敖是“怙恶不悛”,前后“三进宫”,总时为6年2个月。那时的他们,是屡屡互致钦佩,也是能推诚相与的。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火烧岛—过去关押柏杨等犯的地方

虽然都极狂傲,可彼此之间,是知己,是同志,是战友,是为了共同理想,互相声援,共同赴难。这些状况,看他们留下的书信、文章,不难按察的。


我的感觉,他们两人,年轻时“同志怡怡”是理所必然,到晚年竟然搞到反目成仇,很大一个因素,未尝不是性格迥异的必然结局。

话说1968年,柏杨因文章踩了红线入狱,李敖是仗义执言、大力施救的得力人物之一。据《李敖回忆录》所讲,他当时曾借助美国朋友的渠道,将柏杨的答辩书传至海外,使其冤情最大化曝光,让彼时的主管者有所忌惮,不敢置柏杨于死地。 并且,在各方有心人多方奔走之下,柏杨最终由死刑得改判12年徒刑,实际遭囚9年26天。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柏杨有四段婚姻,此为1950年代与其另一前妻齐永培,二人育有二子

李敖始终高调宣扬自己是柏杨的“救命恩人”。他对柏杨最大的不满,在于对方“忘恩负义”,出狱后从没感谢,还主动断了联系。这一点,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天然多了一副“上帝之眼”,就结果来论,也未尝不能成立。

只是,微妙的是,柏杨的“忘恩负义”,又最大程度上不是人格问题,而是误会所致。总之,一个得理不饶人善辩好骂,“你对不住我就要骂死你”;另一位,心气温和不爱争辩,信奉“交绝无恶声,决裂无怨辞”的古训,反差是极大的。流言传开后,又从未坐下来好好沟通过,导致误会越胶越深,最终积存而为彼此内心深处的一个死结,永远都无法澄清了。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李敖出狱

我们作为局外人,看这段恩怨,反倒可能是清楚的:李敖当年确实对柏杨有恩,而他们最终凶终隙末,又确实只是源于一个女人,属于争风吃醋的狗血账。


后来柏杨出狱,李敖自认劳苦功高,柏杨当感激涕零才对。可没想到,柏杨此后,不但几乎无只言片字道及他李敖的恩情,甚至主动断绝了往来,没有一句说明。

李敖很是纳闷,四处打听,才风闻核心隐情:柏杨出狱后,有人告诉他,在他坐监受苦期间,风流成性的李敖,跟他当时的妻子艾玫眉来眼去、勾搭有染,他自觉尊严受创,爱情遭遇欺骗,友道被践踏,不愿意再和“小人”有任何接触。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柏杨前妻倪明华(艾玫)大学毕业照

而李敖听说后,更觉得委屈。他在回忆录中辩护,柏杨身陷囹圄后,他为营救,是跟柏杨之妻艾玫有许多接触,可他再风流也有底线,生平原则是从不与朋友之妻通奸;况艾虽美不是他喜欢的类型,此事不是子虚乌有,但张冠李戴,“奸夫”另有其人。为了自明,他甚至在书中亮出这男人的姓名、住址。

假设李敖的叙述可信,从这些说明上,我们大概可以判断,他们二人的分道扬镳,实际起于一场风月猜疑而已。无非这种瓜田李下之事,要谈起很尴尬,要辩清确实也不容易,也没开诚布公通话,仇怨就此越结越深。

我能想到的是,李敖数落柏杨人品不行,多“忘恩负义”,是说不过去的。比如,在柏杨文集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另一位参与营救的孙观汉先生是如何的感激的,念念不忘救命情义,至死不懈,是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显露。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1980年代,柏杨终回河南老家,见到亲人,与失散30多年的两个女儿

可以说,二人交恶,与柏杨小心眼、盲信、含蓄的性格有关,而李敖的风流远播、居功自傲、言辞刻薄也断难脱干系。


此后近三十年,得闻此“内情” 的李敖,不断对柏杨口诛笔伐,30年始终不断,甚至动辄人身攻击,恩怨火上浇油,更加严重了。

比如,他竟然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去料理柏杨。1989年,他出版了一部题为《丑陋的中国人研究》的作品,厚达300页,从头到尾都是在借题发挥,变着法子谩骂柏杨。

依我看,这本书虽名为《丑陋的中国人研究》,可改为《柏杨人品之研究》也许更贴合原意吧。全书表面谈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而实际对他的文章很少着墨,专就柏杨的人品大作文章,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早不是啥学术研究或文艺评论了,已然是不加掩饰的人身攻击了。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而柏杨呢,对于与李敖有关的所有,几乎不置一词。他晚年也写回忆录,可就是不怎么提及李大师,完全是不屑的样子,仿佛个人生活中、家国历史里,都没这个人多少实。他啥都隐约谈了,唯对于曾经的“朋友”李敖、对于对岸进程有着既深且巨影响的李敖,却刻意忽略。

可以说,这两人的为人性情,有那么多的差异,实际早已预示着他们之间的友谊终究会出现裂痕吧!只是,造化弄人,他们应该都万万没不到,彼此决裂的导火线,竟然源于一个女人的“为情不终”问题吧。


只因一场误会,造成这俩“文坛英雄”反目成仇,别有参商之阔,老死不相往来,无疑是让人惋惜的大憾事,甚至可称悲剧。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柏杨临终前遗笔

梁实秋曾感慨说,“人生到老,最难之处,在兼忘是与非”,谁对谁错,真的难以捋清。只是,有一点我想肯定能够理清的是,这起悲剧的罪魁首恶不该是柏杨,也不该是李敖,而是"恶之权力”。试想,假设没有它动辄罗织冤案,柏杨不至于入狱,还日后又怎么还会有这些狗血剧上演呢?

不过,是非对错,如今这两位“大陆人”,均已魂归西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了。更堪欣慰的是,他们身后,一位归骨于新北白沙湾高塔上,凭海临窗,可远眺故乡哈尔滨,聊解思乡之愁;另外一位,骨灰则终于回到了生身之地河南新郑,实现了百年之后长眠于中原故土的素愿。

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回家”了。他们那一生,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中国,都有舍身饲虎的悲壮选择,家破人亡,历经磨难,几如杜鹃滴血。渡尽劫波兄弟在,倘地下再有缘相逢,以他们的心胸,想应该也能一笑泯恩仇吧。

柏杨与李敖,晚年为啥互相看不起?直接原因是李敖被疑与柏妻有染

台新北市白沙湾—李敖归骨“望我大陆”之地

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二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不因纷阻,孰辨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