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外感風寒、疼痛、宿食常見的這種脈,它的脈象真諦你瞭解多少?

外感風寒、疼痛、宿食常見的這種脈,它的脈象真諦你瞭解多少?


中醫診脈真的很神奇,比如你一不小心外感風寒了,可能你自己還沒感受到明顯的症狀,而脈象就已經開始出現了變化,比如說外感風寒時,你的脈象就會變得浮而緊,對於浮脈可能很容易理解,但緊脈似乎並沒那麼好理解。那麼,緊脈究竟有何玄機呢?我們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它。


緊脈是28脈之一,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脈象,也是一種奇妙的脈象,很簡單,外感風寒的情況實在太多了。當然,緊脈並不僅僅只是外感風寒才會出現,它在很多病症裡均會出現。對於緊脈來說,瞭解其脈象的真諦尤為重要,而且這種脈象的脈象並不太好辨認,但儘管不好辨認,也是有跡可循的。


一、歷代醫家對緊脈的認識


外感風寒、疼痛、宿食常見的這種脈,它的脈象真諦你瞭解多少?


對於緊脈來說,中醫文獻記載的很早,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不過在當時記載的比較簡單,主要以“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來形容。直到後來張仲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認為緊脈“如轉索無常”,這種說法將緊脈的形態與繩索轉動結合了起來,剛勁而緊繃。


在中醫脈診的開山祖師王叔和那裡,將緊脈形容為“數如切繩”,這種說法在《黃帝內經》以及張仲景的認識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然與他們的學說是一脈相承的,不過王叔和所說更接近緊脈真諦,因為他提到了是幾根繩索轉動的感覺。


但是無論是《黃帝內經》,還是張仲景、王叔和,他們對緊脈的描述仍然有點“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始終是看破不說破,大有一種世外高人的樣子,那層窗戶紙偏偏不戳破,但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卻一語道破天機,他認為緊脈是“如紉箄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和為繩,始得緊而成繩”,此話一出,緊脈之態可謂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朱丹溪此語最接近緊脈真諦,其他後世醫家對它的描述無法超越,這種認識把緊脈的形態十分明確的闡述出來了:緊脈在指下的搏動,令人有一種左右旋轉而緊急的感覺,好像摸到無數次轉動的繩索,又好像是在按切繩索;又好像摸到聯綴竹木筏的繩索那樣地緊急有勁。也就是說,緊脈不僅來往有力,還有繃急、絞轉,梟動夭矯的形態。


二、緊脈與其他脈象的鑑別


外感風寒、疼痛、宿食常見的這種脈,它的脈象真諦你瞭解多少?


緊脈的脈象主要形態是剛勁、緊繃、絞轉的特點,與此有點類似或者需要鑑別的主要有幾種脈象,最為緊密的是弦脈、長脈,多少有點瓜葛的有動脈。由於每一種脈象都有它獨特的個性,所以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夠分辨出來的。


要說到緊脈的剛勁有力,弦脈和長脈與之類似,但是弦脈的有力是端直以長、如張弓弦、如按琴絃,長脈的有力是首尾端直、過於本位,而緊脈旋轉絞動的感覺是弦脈和長脈不具有的。再說說動脈,動脈主要是形態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但沒有緊脈的繃緊絞轉之感。


三、緊脈的臨床意義


外感風寒、疼痛、宿食常見的這種脈,它的脈象真諦你瞭解多少?


緊脈在卦為震、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常與弦脈兼夾出現,一般緊脈的病機是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寒邪最容易作祟,侵襲人體,所以緊脈的主病中,寒邪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緊脈第二大常見主病則是痛證,雖然痛證也多與寒邪有關,但痛證終究不僅僅是風寒那麼簡單,所以應該獨立來看。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該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迴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閒,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人生易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裡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裡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緊脈主病中,第三大病症便是食積宿食。張仲景早有“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的認識,而《黃帝內經》也有“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的說法,這個脈象盛堅與緊脈有著很大的關聯,所以,宿食不化、停滯中焦、氣機失調引起的宿食食積證,多與緊脈有著莫大的關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