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丘成桐编写的《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这本书,书中的众位大师对杨振宁的评价是否客观?

灵感猎人-年轻的心



看到有答案说:“近几年出书热,大多是些极不严谨的只为赚钱的书,读之无味,弃之无处。”,估计这位完全不知道丘成桐是谁吧?他是华人菲尔兹奖得主,如果不知道这个奖,就不用看下去了,反正你一生都不可能明白哪怕一点点,关于丘成桐或者杨振宁在研究什么。至于你认为的什么什么,其实对这个世界毫无价值,跟蝼蚁没有任何区别。



曾经微分几何学家们猜想Ricci flat spaces都是flat的。后来丘成桐证明了Calabi猜想,硬生生举出一个非平凡的Ricci flat space的例子,即所谓的Calabi-Yau manifolds.


后来发现这个Calabi-Yau manifolds在物理里面超级有用,是弦论的基本模型。物理学家们又发现这个CY mfld存在mirror symmetry,mirror symmetry的概念又反过来进入数学,对辛几何复几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mirror symmetry本身也是个新领域。

当然丘证明Calabi猜想的手段就是所谓的几何分析啊,这个方法基本是他开创的,就是把PDE里面那些先验估计啊等等手段应用到微分几何里面去。


丘的工作和杨振宁的工作应该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但丘本人对杨的工作应该是有一些理解的。他肯定有资格去尝试一下评价杨振宁。


战时灯火


丘成桐编辑成集的《杨振宁——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1995年在美国出版,里面汇集了多位科学大师对杨振宁的评价。中译版的序言以及部分目录如下:

从中可以看到,在20多年前的时候,丘成桐等人就评价杨振宁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20多年过去了,杨振宁现在仍然被评价为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从文中也可以看到,杨振宁的名字和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放在了一起,这也不是一家之言。1994年,杨振宁被授予鲍尔奖,授奖词中将他的工作和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排在了一起;杨振宁获富兰克林奖时,被评价为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二十世纪物理学界出类拔萃的设计师。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的评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评价。20多年来,科学界的大咖都这么评价,一定是由于客观公正的缘由。


评价者中,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粒子物理学家;詹姆士·克罗宁为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陈省身是华裔著名数学家;吴健雄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勋章获得者;弗里曼·戴逊完成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可重正化证明;爱德华·泰勒是杨振宁的导师,美国的氢弹之父……每一位都有响亮的头衔,他们是能够为自己说的话负责的,不存在集体信口开河的可能。

评价者所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与物理学、与杨振宁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评价者还是杨振宁身边的科学家。他们是杨振宁理论的使用者、受益者,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杨振宁的伟大,他们的评价才是最真实可靠的。想了解真实的杨振宁,就应该到正确的地方寻找材料。


刁博


杨振宁先生是华人历史上学术成就最高的科学家。关于杨振宁的科研成果,网络上已经做了很多的普及。大致是13项。具体的是哪13项,我就不再啰嗦的重复了。这些都是通过搜索就可以轻松获得的知识,我没有必要再重复一遍。



我要特别指出一个大家都未必知晓的事实,那就是,杨振宁的13项科研成就的说法来源,是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整理出来的。施郁是世界上闻名的物理学家,中国量子力学学会的副会长,以前和霍金在一家单位共事过。



很多百科词条写杨振宁,引用的杨振宁的13项科学成就,并没有标注资料的来源。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真相,这些都是最早由施郁教授整理出来的。施郁教授整理出来之后,还给杨振宁过目,征得了杨振宁的同意。也就是说,这13项科学成就的列举,是完全可靠的,被杨振宁本人亲自认同的。很多媒体在描述杨振宁的科学成就的时候,往往复制这13项,但是他们却没有标注来源。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资源来源于何处。现在,终于可以告知大家了。


希望媒体朋友以后可以加一个标注,注明这13项科学成就是施郁教授整理出来的。这也是对创作者的一个应该有的尊重。


现在国内研究杨振宁的,比较有资历的有三四个人。黄庆桥算一个。施郁算一个。我算半个的半个。在此之前,研究杨振宁的有丘成桐、刘兆玄教授编写的《杨振宁——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该书在1995年出版,汇集了众多科学大师对杨振宁的评价,有英文版和中文版。英文版是原版。包括丁肇中、陈省身、吴健雄、佛里曼.J.戴逊、爱德华.泰勒、约逊.S.托尔、G.E.布朗、黄琨、聂华桐、比尔.萨瑟兰等科学大咖,都对杨振宁做了高度的评价。这些人物在知识界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师级,中外皆有。他们高度评价杨振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说,这本书的主编丘成桐,不仅是杰出非凡的“数学皇帝”,同时也兼任哈佛大学物理学系教授。他同时身兼世界名校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威望又高的惊人,他亲自主编的书,当然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



不过,我还有话要说。丘成桐曾经编书盛赞杨振宁,杨振宁也和他有着几十年的交情。但是,这些交情并没有让他们就做起和稀泥的“好好先生”来。为了科学真理,他们围绕中国要不要建设千亿元对撞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私人交情是一码事,为了对人民的负责,秉着爱岗敬业的精神,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颐养天年,没有置身事外,甚至冒着得罪人的大危险,他们也要为真理说话。这一份纯真,让我们年轻人感动。


怀疑探索者


上个月,丁肇中明确发言 告诫大家不屈服于杨振宁的权威

上世纪60~80年代,丁肇中教授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工作。当时该研究所正准备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时,最反对的学者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Werner Heisenbery(沃纳·海森堡)。

当时,这位诺贝尔得主、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说了很多反对的理由....包括:“他认为高能物理没前途”。丁肇中说:“(但是)“胶子”正是在德国DESY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的”。“所以说大加速器没有用是很不可靠的”,丁随后补充道。

回忆起曾经遭受过的质疑,丁肇中在会议现场意味深长地说:“要坚持自己的实验,不能因为名人的反对而放弃,即便他是诺奖获得者。”

丁肇中认为: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科学家。他们(中国科学家)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做出重要贡献




科教特发达地区


扬振宁学术成就多大,跟中国有关系吗?就是华裔这点关系吧。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人、农民。要比扬振宁离我们近的。扬振宁得靠美国人供奉,敬仰才对。


黑石205


错了,没有中国广大网民的参与,不够客观。


哈哈,开个玩笑。


没看过这本书,随便说说。


是不是客观,要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者本身,够不够格,过不过硬;第二,有没有利益冲突;第三,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评价。


一。

评价者都是什么人?看看那么一长串在科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就让人佩服。试问,多少人能有资格获得这么多大牛的赞誉?


丁肇中,世界著名的实验粒子物理学家;

詹姆士·克罗宁,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陈省身,华裔著名数学家;

吴健雄,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勋章获得者;

……


外国人名记不住,这几个中国人名总该熟悉吧


还有作者丘成桐,也是牛人,切记,不是畅销书作者。


如果他们没有资格,这个地球人还有谁有资格呢。


二。

总有人说,同行是冤家。科学工作者的层次可能高一些,但在很多时候,门派之别,也有很多偏见。看一下科学史,牛顿,爱因斯坦这么牛的人也不能避免,对不同意自己见解的人,都不怎么待见。


杨能让一众同行认可,说明其为人和科学成就一样,不会差的。


三。

白纸黑字的成了书,留下了这么重要的痕迹,这些科学家应该明白,乱说是有代价的。因为如果杨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或者名不副实,他们自己可就成了笑话。


谁会犯这么二的错误??毕竟,他们可不是没读过几本书的部分键盘侠。


拾字接头


关于题主说的这本书,我查了下

这本书实际上是因应杨振宁70大寿之际一场庆祝会而生,与会者回顾了与杨老的往事,这些讲话会后被编撰成文发表在《中国物理学报》上,后经同意又被选入此书。丘成桐是编撰者之一,后又邀请了其他科学家撰文加入此书,大致又增加了2/3数量的文章,最终成书。下面是英文版封面。

完整书名应该是《杨振宁——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题主可能记错了。


豆瓣有中译版,目录如下,但此目录与英文版目录不一致,调整了组织顺序,可能是因为此书本来就是多篇散文编撰而成。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如前面所说这本书是由多位科学家和学者的讲话录稿或各自撰文编撰而成,讲的大多是与杨振宁过往的共事时的轶事和感悟,以及与杨振宁的研究相关的内容也设计不少物理学的专业内容。因此这本书不是传记或生平,而是一本有物理气质的散文集。里面的文章大量的篇幅并非是对杨振宁的评价,有的更多是探讨和阐述与杨振宁的研究贡献有关的具体理论内容。

正如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为此书所做的序中所述“这所大学以他为骄傲,而他也为清华而骄傲”,这样的评价虽是溢美之词,但并没有什么夸张之处,更像是一个校友会上的肺腑之言。

沈君山(1932年8月29日-2018年9月12日),国立清华大学前校长、围棋棋士、物理学家,籍贯浙江余姚。


如英文版第一篇《统计力学中可解决的模型》一文,通篇基本上在阐述相关的理论问题,而只有在文章最末点出了对杨振宁的评价——

“...So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 birtyday we are able to present him not only with the meeting in honor of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oretical physics, but also with an outstanding problem worthy of his mettle. Plus ça change, pluse c'est la même chose.”译:“……于是在他70生日之际我们不仅能相聚于此向他对理论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致意,而且还带给他这个配得上他的气概的非凡问题。变化越多,就更像是同一个东西。”

这确实是评价,更像是同行之间的切磋。简单但是内容丰富。理论物理学家之间的“煽情”似乎就是互相以理论难题来致意。O(∩_∩)O~


再加之编撰者是丘成桐,以其儒学和数学修养,应该是于人情中不失严谨的。这些文字中的评价必是经过丘老字斟句酌,其客观中肯是有保障的。

此外撰写这些文章的大多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其严谨的习惯以至于他们的文章都是严谨的。如《杨振宁与我的生活和研究》这篇带有更多人情味的文章的作者是Gerald Edward "Gerry" Brown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核物理和天体物理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工作于该大学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上图:英文版目录及各篇文章作者。


小宇堂


对于现在在国内的确存在一些什么都不懂整天无知乱喷的群体,对于政治和历史完全不知,只是看到了表面皮毛就胡乱乱喷的人,当然对于杨振宁国内的确有很多人不满他这样的能人为什么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回国做贡献而选择留在美国不回来,在晚年的时候回国养老占便宜,这种观念就是一些无知的喷子的观点。

对于这些很多人拿钱学森来比杨振宁,认为杨振宁应该像钱学森一样义无反顾的回国,认为杨振宁不应该留在美国给美国做贡献,只是很多人忽略了些政治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美国跟中国在外交上面的较量,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才能让钱学森等人回国,而对于杨振宁当时国内已经没有多余的条件来跟美国谈判交换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些人认为钱学森回国很轻松,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美国处处阻挠,而钱学森能回国其实是国家付出巨大代价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些事情其实国家也无能为力,再加上杨振宁的政治身份问题,导致他当时也犹豫,毕竟钱学森的身份和杨振宁不一样,在1955年的时候杨振宁在美国的名声其实没有钱学森大,而且钱学森学习的东西最符合国家的要求,而杨振宁真正出名的时候是1957年的时候。

对于杨振宁的物理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世界级的,而且在他获得名望和地位后美国就完全不放行让他回国,而且大家都知道钱学森为国家做那么大的贡献,冒着危险毅然回国,给国家的贡献那么大,到十年动乱的时候最后还是躲不过被蹲牛棚的命运,如果杨振宁当时回来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更逃不过十年动乱的惩治,毕竟他的老丈人的原因,所以绝对躲不过。

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杨振宁第一时间回国跟国家领导人见面,还跟国内的科学家进行了交流,给国内的科学家提供了非常多的学术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时候到他回国定居的时间内,杨振宁已经多次给国内的提供了高深的领域知识和技术,而这些在国家层次的领导人需要的结果,这也是后来杨振宁回国获得重量级身份地位的原因,没有贡献是不可能有这些回报的,而且这些贡献是隐形的。

当然杨振宁当时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没有回国的原因很多,而受到了国内很多民众的质疑,但是在科学学术领域的人没有人会对这个事情耿耿于怀,这就说明了里面的一些原因并不是普通人了解的那样简单,不然也不会受到国内的学术界认可接受而不被拿不回国做贡献的事情来挖苦,就说明了杨振宁在国内获得了国家的贡献认可,从这些方面来说已经说明了问题。

而杨振宁的地位和声望就不用说了,在国际上面物理界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而且物理界的科学家对杨振宁的贡献没有质疑,甚至把他的贡献和地位放到和牛顿爱因斯坦名字同等的位置,而且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丝毫不怀疑杨振宁对世纪物理方面的贡献,而且许多国外的物理学家对杨振宁的贡献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就算是几十年后的现在,这种评价依然非常的高,说明了其做的贡献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 ,不然国际上的物理学家会那么推崇。

而杨振宁的确在私生活的确让很多人觉得在道德层面上的问题,问题是能力贡献是事实,和生活作风的确是两码事,而且国内只有少数人知道杨振宁为国家贡献有多大,所以国内的高层和科学家从来不提杨振宁过去的问题,因为知道的人才沉默,只有一些无知的人才喷,真正了解的人是不会去质疑杨振宁给国家做出来的巨大贡献的,而在世界上质疑和喷杨振宁的只有国人,打个比喻就像世界上只有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质疑和最急迫把自己的传统抹除的,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国人容易被外在的东西迷惑。


无法超越的足迹


Nature评价杨是影响千年的科学。


神驰


杨但凡有一点用处 以美国的尿性会让他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