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從"壬寅宮變"事件發生的經過和結果入手,分析嘉靖朝政的轉變

引言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發生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件,即當時明朝最高統治者、一國之君嘉靖皇帝在深夜險些被服侍的宮女們殺死。因為該年為壬寅年,故這場事變被稱為"壬寅宮變"。這場事變在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歷史時期也是駭人聽聞的,之前雖然有皇帝被掌權太監殺死,但是宮女們出現弒君的情形還實屬罕見。

關於"壬寅宮變"的研究目前比較缺乏,但是因為該事件不僅在當時朝廷之中引發巨大震動,而且其對之後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體現在政治方面。有些學者將該弒君事件判定為皇宮中的一項偶發事件,只是對該事件的發生經過、結果進行了簡單介紹,並未對其深遠的影響進行進一步分析。

從

壬寅宮變

"壬寅宮變"事件複雜,牽扯的集團和勢力較多,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宮廷事件,更是多年來朝廷之上與後宮之中多種勢力相互博弈的結果。其牽扯了眾多派別的利益,為了皇帝的名譽、各方勢力的協調以及家醜不可外揚,涉及該事變的主謀均是一些達官顯貴和地位崇高的妃嬪,因此對於這些重要人物的處置也是秘密進行的。

本文主要從"壬寅宮變"入手,來分析此後嘉靖朝政的具體轉變。"壬寅宮變"之後,對明王朝的影響,尤其是嘉靖一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主要體現在嘉靖帝從此怠政消磨時光,幾乎不再參與朝政的處理與決策,其本人對於道教異常追捧,甚至達到了狂熱的地步。嘉靖帝對朝政的漠不關心,直接使得嚴嵩總攬朝政,並藉機獨裁禍亂朝綱,可以說,"壬寅宮變"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明王朝走向了衰落之路。

從

"壬寅宮變"的經過及處理結果

皇帝貴為天子,乃一國之君,對其人身保護自然是相當嚴密,從皇帝居住的寢宮設計之複雜就能夠窺探一二,對於外人來說,想在深宮見上皇帝一面比登天還難。但是對於服侍皇帝的太監、宮女們來說就容易得多了,他們每天在皇帝休息之時,陪伴在左右,同時這些太監、宮女們平時負責皇帝的起居飲食,對皇帝的作息以及生活習慣的認識皆瞭如指掌,可以說他們才是皇帝生活上接觸最為平凡的群體。

從

嘉靖皇帝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的晚上,嘉靖皇帝前往曹端妃寢宮就寢,在寧嬪王氏和宮女楊金英等人的策劃下,十幾個宮女徑直溜進皇帝寢室,趁嘉靖帝熟睡之際準備用繩子將其勒死。眾多宮女一擁而上,楊金英拴好繩套與蘇川藥緊緊勒住嘉靖的脖子,其她宮女將嘉靖的四肢和軀幹緊緊按住,就當嘉靖帝要一命嗚呼之時,由於楊金英錯將繩索栓成了死扣,繩子不能拉緊,最終沒能殺死皇帝。

其中一個宮女張金蓮見皇帝不死,以為真龍在世,內心愈發害怕並偷偷跑去向方皇后告狀,方皇后到來後先是捱了一拳,同時宮女們將宮燈熄滅,皇后一面命令點燈照看皇帝安危,同時讓周邊太監捉拿謀殺皇帝的宮女們歸案。嘉靖帝此時雖未被勒死,但也是處於昏迷之中,只剩半條命了,皇后連夜急詔太醫入宮為皇帝治病。最終皇帝甦醒過來,但是在身體和心理上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一度不能處理朝政。

從

方皇后

在經歷調查之後,方皇后將調查結果奏報皇帝,首先查明瞭參與弒君行動宮女名單,此次事件以寧嬪王氏為首謀,同時因為當時嘉靖帝正於端妃曹氏宮中就寢,因此曹氏也脫不了干係。應當注意,將端妃牽連進去顯然是皇后的注意,因為方皇后早就對端妃曹氏受到皇帝恩寵懷有極大的妒忌之心,因此正好趁此機會,公報私仇,解決端妃這個敵人。

《萬曆野獲編》對"壬寅宮變"的處理結果作了記錄:"這群宮婢楊金英等,並王氏各朋謀害弒朕於臥所,兇惡悖亂,好生悖逆天道,死有餘辜。依律凌遲處死,示眾盡法。各該族屬,依律處決,財產抄沒交官"。

從

壬寅宮變宮女


從

嘉慶皇帝怠政以及崇奉道教

死裡逃生的嘉靖帝,雖然嚴懲了"壬寅宮變"的策劃者及執行者,但是心理加生理的雙重影響使得嘉靖皇帝對大內深宮充滿了恐懼。無限接近死亡邊緣的感覺,在加上天子遭遇謀害事件的發生,使得嘉靖帝極度缺乏安全感,並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因此他搬離了內宮,開始怠政並消磨時光,同時不愈發崇奉道教的長生之術,以求內心的寬慰和解脫。

"壬寅宮變"發生的第二天,嘉靖帝離開大內深宮,移駕西苑永壽宮,同時將先帝的金寶法器搬進永壽宮,宮中嬪妃也隨嘉靖遷入新宮,從此嘉靖皇帝就長居永壽宮,再也不回皇宮內院了。從嘉靖二十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的二十四年期間,只有三次朝會大臣,其他時間再也未能見到嘉靖皇帝與群臣商議朝政。從此,嘉靖帝與百官基本上處於長期隔絕的狀態,皇帝久居深宮,不理朝政。

從

永壽宮

嘉靖皇帝早前就有親信道教的習慣,經歷了此次命懸一線的事件後,使他更對道教深信不疑,甚至達到了狂熱的地步。此次宮變之後,皇帝龍體不滅,常人看來應當是當時弒君宮女的失誤,再加上太醫的急救處理,才使其活了下來。但是在嘉靖帝本人看來,自己大難不死,乃是天地、祖宗的保佑,只是自己常年信仰和祭拜的結果,更是自己之前篤信道教的結果。因此事變之後,嘉靖帝更加推崇道教,認為只要自己心誠,便能獲得永生之術。

《明史》記載:"遭宮婢變,移居西內,日求長生,郊廟不親,朝講盡廢,君臣不相接。心知臣下必議己,每下詔旨多憤疾之辭,廷臣莫知所指。小人顧可學,盛端明,朱隆禧輩,皆緣以進。"

從

嘉靖皇帝


從

嚴嵩專權局面的出現

"壬寅宮變"後,嘉靖帝雖然能夠處理朝政,批閱奏摺,掌管軍國大事,但是其久居西苑,不與朝臣議事,國家的日常事務無法親自處理,同時極力信奉道教,君臣隔閡日益嚴重。對此,嘉靖帝也並非不知道,他挑選了一位忠實且可靠的大臣嚴嵩擔任內閣首輔,協助他處理日常政務,嚴嵩本人極善逢迎,他處處附和嘉靖之心意,深得嘉靖的信任。

嚴嵩便藉此機會,極力打壓其他閣臣和與自己不和的朝臣,他利用只有自己能夠覲見皇帝的方便不斷進獻讒言,皇帝處理的奏摺只能經過嚴嵩過目才能上呈和下發,因此嚴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見隨意處理朝政。內閣最為重要的票擬製度,始終為嚴嵩緊緊把握,堅決不允許其他閣臣參與,在其年歲漸大之後,索性直接派自己的兒子嚴世蕃代行處理政務。

從

嚴嵩影視形象

嚴世蕃憑藉其父親於朝中的權勢熏天,更加肆意為之,對朝政的獨攬程度絲毫不亞於其父。他非常狡猾奸詐,通曉國政,同時善於逢迎,尤善於揣測皇帝的心意和思想,總是順著皇帝心意辦事,不論對錯,悉為之。內閣由嚴嵩父子胡作非為,大搞一言堂,內閣之外的朝堂之上,嚴嵩廣結朋黨,極力打壓忠臣,形成自己的勢力網絡,權勢熏天。

《明史》記載:"時嚴嵩父子盡攬六曹事,炳無所不關說。文武大吏爭走其門,歲入不貲,結權要,周旋善類,亦無所吝。而嚴嵩父子濟惡,貪無厭,嵩握權久,遍引私人居要地。"

從

嚴世蕃

嚴氏父子在總攬朝政大權之後,便開始大肆搜刮財富。官員升遷任免皆通過賄賂嚴氏父子,這使得嘉靖一朝的吏治極為腐敗。賄賂成風,官員愈發腐敗,官員賄賂之財來自廣大人民,他們利用民脂民膏來為自己謀取官場利益。久而久之,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凸顯,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統治危機愈發嚴重。嘉靖朝政沒有了初期的吏治清明,終為腐敗的官僚氣息所取代,明王朝也逐漸走向了衰落。

從

評價

嘉靖皇帝享年六十歲,在位四十五年,相對於整個明朝皇帝在位時間來說,其僅次於明神宗萬曆皇帝,嘉靖帝也是明朝僅有的幾位長壽皇帝,而這似乎與"壬寅宮變"事件 的發生也不無關係。正是因為嘉靖帝經歷過一次死亡的感覺,才會使他更加認為生命才是最為重要的,遠離朝政,一心修生養性,也使得這位皇帝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益壽延年。

但是個人生命的延長並不意味著國家朝廷生命能夠得以延長。若不是當時明朝正處於穩定發展時期,再加上日益成熟的以內閣為核心的文官政治制度,皇帝即使不參與朝政,國家機器也會正常有序運轉。當然這只是針對嘉靖一朝來說,之後的萬曆皇帝怠政時間更長,那時的明朝可就沒有嘉靖時期的好運氣了,國內國外均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壬寅宮變"不光對嘉靖朝政產生了極大影響,甚至對之後的明朝走向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從

嘉靖皇帝

"壬寅宮變"之後大權獨攬的嚴嵩,更是對朝政起到了極大的危害,嚴嵩專權使得整個嘉靖一朝後期的朝政走向發生了嚴重偏離。內閣本是輔助皇帝處理朝政的機關,但是嚴嵩擔任內閣首輔之後,大搞一言堂,將最重要的內閣票擬之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嚴重導致了文官政治制度的失衡。嚴嵩父子嚴重禍亂朝綱,汙染了當時尚且清明的朝堂和官僚氛圍。

官僚集團被賣官鬻爵的腐朽官僚氣息所籠罩,明朝官員的俸祿不高,賄賂的錢財從而來呢?當然是從地方搜刮的民脂民膏,百姓的生活本來就十分困苦,再加上官府的頻頻搜刮,使得百姓生活更加潦倒,紛紛變賣土地,造成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流民問題日益嚴重。流民問題無法解決,積重難返,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便出現了農民起義,國家的統治也就岌岌可危了。

參考文獻:《明史》、《萬曆野獲編》、《明實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