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聊齋志異》裡的喬女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柳侍墨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向來都是以狐妖鬼怪為主要故事內容的,但是這一篇喬女的故事,卻很特殊。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喬女生來就生來就很醜,豁鼻子,瘸一條腿。因為長相醜陋,年齡很大才嫁給了一個窮人,穆生。穆生四十多歲,原來有老婆,但是老婆死了。娶了喬女後生了一個兒子,不久之後穆生也死了。

喬女自己帶著一個孩子,日子過得更加艱難。此時有一個孟生,死了妻子,只有個很小的兒子。他看上了喬女,真心的喜歡她。但是喬女不願再嫁,沒有答應孟生。

誰知沒多久,孟生得病去世了,家裡只剩下一個老媽媽和一個特別小的兒子。喬女其實心裡也喜歡孟生,看到周圍的流氓無賴霸佔孟生的財產,她挺身而出,想盡辦法為孟生的兒子爭取來了自己的財產。

此後,喬女更是把孟生的兒子一起撫養,並且絲毫不佔取孟生留下的財產,直到把孟生的兒子撫養成人,成家立業。孟生的兒子也是知恩圖報的人,他給喬女的兒子買了很多好地,也讓他過上好日子。

喬女死前,希望和自己的丈夫穆生合葬。但是孟生覺得喬女應該和自己死去的父親合葬。在喬女死後,本打算把喬女葬在孟生墳中,但棺材抬不動,喬女顯靈。最後,喬女還是和自己的丈夫穆生葬在了一起。

這個故事其實完全沒有那種狐妖鬼怪的風格,喬女是那種外表醜陋,內心美麗的人。她恪守封建道德,不嫁二夫。但是又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孟生的愛,一輩子撫養照顧他的孩子。

喬女對孟生,是一種愛情,也是一種感恩,因為面貌醜陋的她,只有孟生表達出了真心的喜愛。所以,喬女知道孟生是懂自己的,這份知己之愛,難能可貴。


七追風



喬女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喬女是個很醜的女子,到了二十五歲都還嫁不出去,連孃家都很嫌棄他。後來有個叫穆生的人妻子死了,就娶了喬女。結果過了幾年,穆生也死了,喬女成了寡婦,找孃家幫忙,孃家嫌棄她,不理。喬女誓不再回孃家,一個人靠雙手孤苦生活。有個叫孟生的富戶妻子死了,偶然見了喬女,心生愛意,多次求婚,喬女本著一女不嫁二夫的倫理,堅決不從。孟生說服了喬女的母親,喬母勸說,喬女還是不同意。喬母表示要將自己的漂亮的小女兒嫁給孟生,誰知孟生非喬女不娶。過了一段時間,孟生死了。孟生只有一個幼子,家產被鄉里惡霸瓜分,無人主持公道。喬女告到縣衙,幾經周折,終於將孟生的家產要了回來。喬女帶著孟生的兒子離開林家,在自家生活,供養孟生兒子讀書,卻不讓自己兒子讀書。後來孟生的兒子長大了,娶了妻子,考上了秀才,執意將喬女和他的兒子接到自己家裡,但喬女還是自給自足。喬女死後,孟生的兒子買通喬女的兒子,要將喬女和孟生合葬,出殯路上,棺材突然變得很重,無法抬動,喬女的兒子也七竅流血。孟生的兒子趕緊像喬女的棺材磕頭認錯,將喬女和穆生合葬了,喬女的兒子才好了。

喬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她雖然堅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對她的鐘情讓她深深感動,感激“孟生能知我”,對孟生“固已心許”,心靈早就跟孟生聯繫到一起。也就是說,她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

然後,喬女十幾年如一日,任勞任怨撫養孤兒成人,請老師,積累數百石糧食,和名門聯姻。一個寡婦到沒有任何親戚關係的男子墳上致哀,再像親生母親一樣撫養這個男子的遺孤,儼然是孟生遺孀。

喬女跟孟生的感情,實際上是精神戀愛,她用終生的辛勞擁抱理想雲霧,報答孟生的知己之感,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所以蒲松齡感嘆:“知己之感,許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偉如是?”


1+1=2


《聊齋志異》中,無論狐鬼仙,多是婀娜多姿的美女,可是喬女偏偏是“黑醜,壑一鼻,跛一足”,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形象。貌醜,心美,有志,有勇,為報答知己付出了一生心血。其志表現在丈夫去世後,求助母家,母頗不耐,則“憤不復返,惟以紡織自給”。後孟生喪偶,欲娶喬女,回絕曰:“然殘醜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娶焉”。母勸,“志終不奪”。在封建社會,女性有此獨立思想,並能切實自給自足,不因貧困而改變自己的信念,這一點就很值得讚歎了。其勇表現在孟生去世,村裡無賴都來欺負他家,在孟生朋友不敢出面申冤的情況下,喬女挺身而出,幾經波折,終於取回孟家田產。喬女視孟生為知己,並能克服種種困難,維護他的利益,這是怎樣的一種氣魄和膽識呢。後孟生幼子無人撫養,喬女又擔起了重任,管理孟家財產並養育孤兒,但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卻未使用孟家一分一毫。能做到這點的,也可稱為聖賢了,因為“慎獨”最難,能夠不為財物所動,表裡如一,令多少人自嘆不如。整體讀完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她雖外表醜陋,內心確是人間至美。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這種精神都是值得稱頌的。蒲松齡稱讚她,“知己之感,許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為也”。我想恐怕多少男子的行徑也未及她吧。





鳶尾手作


喬女生來貌醜身殘,年方二十有八,未嫁,其母嫌之,欲嫁女而後快。因喬女貌醜,世間男子皆不敢取,其母託媒,將喬女嫁與鰥夫,喬女無奈,唯認命耳。婚後不久,喬女誕下一男嬰,未滿週歲,其夫病故。喬女攜子往孃家,其母厭之,喬女復回,織布持家。喬女心善而大義,聲名遠播,孟生相聞,誓取喬女不可,乃託媒至喬家,喬母聞孟生家裕,欲嫁二女,非喬女也。孟生心焦,遂病,不日便亡,遺老母與孤兒烏頭。喬女聞訊,傷痛不已,奔至孟家,贍養孟母,撫養烏頭,以報孟生真愛之心。

唉,世間女子並非都如二喬者,國色天香,且有伯符與周郎相配。聊齋先生竟安排此二女,同喬姓者,卻一美一醜,喬女雖醜,然大德大義,男子且不如。以貌取人者,心私過甚,想那鍾無豔,貌雖醜,卻能使齊國安枕無憂,齊宣王竟不如也。喬女之事,欲告之世人,何謂真愛。喬女雖醜,卻能得孟生真愛,亦不枉此生。甚者,二女同是一母所生,厚此薄彼亦非人倫之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