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兒朱
我是海倫兒朱,讀金庸武俠原著,和你一起品評新修版點滴。
同樣的問題,《雪山飛狐》結尾,將胡斐和苗人鳳的恩仇交代得這麼清楚,那胡斐向著苗人鳳這一刀到底是劈還是不劈?
《俠客行》的真義
《俠客行》,新修版後記中也提到,石破天的相貌和身世,其實不是重心。
金庸先生真正想寫的,是“情”,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愛生恨的妒情。
由於兩個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種種誤用會,這種古老的傳奇故事,決不能成為小說的堅實結構。雖然莎士比亞也曾一再使用孿生兄弟、孿生姊妹的題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戲劇。在《俠客行》這部小說中,我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愛生恨的妒情。因此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並不是重心之所在。
《雪山飛狐》肯定的結局
關於結尾沒有定論,在新修版《雪山飛狐》的後記,金庸先生有比較明確的交代。
《雪山飛狐》的結束是一個懸疑,沒有肯定的結局。到底胡斐這一刀劈下去呢還是不劈,讓讀者自行構想。這部小說於一九五九年發表,十多年來,曾有好幾位朋友和許多不相識的讀者希望我寫個肯定的結尾。仔細想過之後,覺得還是保留原狀的好,讓讀者們多一些想像的餘地。有餘不盡和適當的含蓄,也是一種趣味。在我自己心中,曾想過七八種不同的結局,有時想想各種不同結局,那也是一項享受。胡斐這一刀劈或是不劈,在胡斐是一種抉擇,而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憑著自己的個性,憑著各人對人性和這個世界的看法,作出不同的抉擇。
如果非要上升到理論層面,文學理論中有個“意境”的概念。所謂意境,包括情與境兩大因素和審美想象的空間。對,就是審美想象。
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到,詩有三境。所謂意境,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海倫兒朱
其實一切都有答案,給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的答案。
第一,石中玉和石破天兩人極度相似,單說外貌也可以確定兩人屬於同一個娘生。如果不一樣的話,那麼不管是雪山派或者長樂幫,不可能分不清哪個是徒弟哪個是幫主。
第二,梅芳姑擄走了石青閔柔的孩子,石青閔柔慣性的認為孩子已經被梅芳姑殺害,因為該輩的仇恨可以用無不可為來形容。偏偏梅芳姑不僅沒有殺孩子,還把他養大成人,因為這孩子身上有石青的骨血。叫他狗雜種,這絕大部分的原因是閔柔生出來的,閔柔奪走了她的青哥,奪去了他的愛,還奪走了該有自己和石青的孩子的權利。
第三,金庸先生為了讓讀者看到兩種不同環境下所成長的孩子情況是什麼樣的。在黑白雙劍夫婦關愛下成長的孩子油嘴滑舌欺男霸女信口雌黃的日過日子,而梅芳姑棍棒底下出來的孩子卻正直善良單純感激樂於助人樂善好施。兩種極端的環境下所造成的性格相差卻如此之大,金庸先生在是在告訴別人什麼吧。
第四,或許從石青的角度考慮,他的孩子被梅芳姑擄走,自己沒能保護,並始終惡意敵視梅芳姑。最後他想到了石破天就是他被梅芳姑擄走的孩子,他也會愧疚,對自己從來沒有扶養過孩子的愧疚,對梅芳姑幾十年錯誤理解的愧疚。他也對自己教育下的孩子如此拙略不堪與梅芳姑教育下的孩子善良正直的相比較,或許他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爹,所以不去說出口。
讀者都明白了什麼,最後都留在讀者心裡吧,不用去一定把答案寫出來,也不一定非得是全家歡聚的尷尬大結局,要不然你讓石青說什麼,讓石破天說什麼?
小眾影視端
直面問題,拒絕閒扯。
我的回答是,之所以沒有給一個明確的定論,有以下三個原因:
1、雖然從種種跡象上都指向答案,可是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看過書的朋友都知道,梅芳姑至死是處子之身,石破天又和石中玉長得極像,所有的一切,我們都能推斷出,石破天的父母應該就是石清閔柔夫婦。可是,再怎麼說,畢竟並沒有一個直接的證據出來,比如梅芳姑沒有說明石破天就是搶走的那個孩子,比如也沒有dna鑑定。所以,一切都是推論,而不是結論,當證據並不足以說明時,結尾也不能說出來結論。否則,則會感覺不嚴謹。而金庸,可是一個嚴謹之人。
2、以這種開放性的結局,能給讀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間。
小說有多種結局方式,多樣化的存在才能有更多彩的小說世界。以這種開放式的結局,能留下更寬的想像空間,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去引申,去研究,去爭論,探討的本身就是一種更好的結果。人們在探討過程中,就會增加對作品的理解,對思維的開發,對感情的認知。所以,當石破天的身世作為一條脈絡貫穿整書時,在最後答案呼之欲出時,卻偏偏不直接點明,而留下一個不是懸念的懸念,不是更好嗎?
3、沒有給出一個定論,也是在暗示“教育無定論”的思想。
從來沒有說哪一種教育方式更好,你真的很難統一。石清閔柔夫婦對孩子不可謂不好,教育不可謂不用心,可是石中玉偏成了油嘴滑舌不務正業之徒。梅芳姑對孩子不可謂不壞,甚至談不上用心教育,動不動就打罵,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放在今世,這樣的母親會被吃瓜群眾罵死的,可偏偏她教出的石破天純樸善良。那,我們做個假想,是不是石破天跟著任何人都會成為俠義之士呢?是不是石中玉換個人家也會是不務正業呢?恐怕沒有確切的答案。或者,石清閔柔的教育,是不是教所有孩子都會變成石中玉那般呢?梅芳姑那般的教育,是不是教其他孩子也會成為石破天的的性格呢?恐怕也未必吧。
這本身也是一個無定論的事情,呼應著結局的無定論,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綜上所述,這也許就是《俠客行》的結尾,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的原因吧。
我是專寫金庸的戚七奇,歡迎關注並閱讀我的其它文章。
戚七奇讀金庸
結局看似不完整,實則早已成定局!在結局之時,而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給讀者留白。
其實留給讀者想象的結局:石破天在大喊我是誰之後,又跑回去,一是再看一眼自己的親孃,二是也要去看看自己真心相愛的人—阿秀
石清夫婦—黑白雙俠,在發現梅芳姑手上的守宮砂之後,得知石破天(狗雜種)並非她親生兒子,但他竟然與自己的孩子這樣相似,忽然意識到自己十幾年前自己死去的孩子,想到原來石破天就是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團圓相認,相擁而泣。
石破天一家相認之後,便到凌霄城與阿秀完婚。便與阿秀在一起,回到玄素山莊與父母住在一起,白自在年事已高,便將掌門人之位讓與自己的兒子白萬劍,自己在凌霄城安享晚年!
一年後,謝煙客帶著石中玉,此時石中玉已改過自新,與父母以及自己的弟弟相認,並見到一直等待自己的叮叮噹噹,相歡而聚!此後,謝煙客在摩天崖隱居,不問世俗之事,石破天偶爾帶著阿秀以及阿狗前去看望!
不三不四爺爺於碧螺島飲酒做樂,石中玉帶著叮叮噹噹偶爾暫住,與兩位爺爺樂呵呵談笑風生
宣玉風
大家好!我是思雨,我來回答。
《俠客行》是金庸老先生經典武俠作品,很多8090的朋友都看過,我也是其中之一。這部武俠劇裡有很多鮮活的人物形象,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主角狗雜種(石破天)。石破天善良、俠義,時常被人認為是傻小子,可是最後他卻是修為最高的那個。
看過劇的人都知道,石破天很明顯是和石中玉是兄弟,就是黑白劍客石清和閔柔的兒子。可是到最後金庸先生也沒有讓石破天和親身父母相認,深有懷疑的石清夫婦也沒有進一步的對這件事進行取證。為何金庸先生全書結尾沒有讓這件事得到圓滿呢?對此事我說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一、這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
石破天這個人物是金庸先生精心打造的,在旁人看來,石破天的身世太悲慘了。自小被母親的情敵從父母身邊偷走,出於對父親的怨恨,養母對他非常的粗暴。不僅給他取了個狗雜種的名字,還在他幾歲時就離他而去。可就是這樣遭遇的石破天也沒有怨恨過自己的養母,反而非常愛她。單獨行走在江湖的日子裡,他對別人也是誠心以待。金庸先生用石破天這樣擁有至純至淨之心的人和江湖中那些沉迷於虛名的人進行了強烈對比。他就是要把石破天塑造成一個超然成聖的形象,不想這個人物再受到俗世的侵擾。上一輩的恩怨已經在石破天身上慢慢被化解,他和石清夫婦的關係挑不挑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石破天都待他們如親人就足夠了。
石破天從俠客島歸來之後,他不論是武功修為還是德行品性都是超脫凡塵,早就跳出俗世之外。這時再把他的身世糾葛給翻出來,這有點畫蛇添足的作用了。石破天已經是一個各方面比較完美的人了,不需要再把他身世的事情下一個定論了。
>我認為金庸先生這麼做是從文學創作的角度出發的,這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從來不只是停留在膾炙人口的小說表面,更多的東西被他隱藏在了字裡行間和朦朧不清的故事情節裡面。這樣的武俠故事不僅讓人看的血脈僨張,更能引人深思。
二、從故事情節中可以肯定石破天是石清夫婦的兒子,結論不需再重申。
石清夫婦在對石破天的調查中瞭解到了很多信息,這些足以證明石破天是他們的兒子。至於為啥他們沒有和石破天相認,我覺得這和石破天有關,具體的事情在這不作贅述,詳情請觀劇。
①、石清夫婦知道了梅芳姑還是處子之身。
當年梅芳姑擄走了他們雙生子之一的嬰兒,並給他們送回了一個血肉模糊的嬰孩。這讓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死了,可是當再次找到梅芳姑之時,他卻說石破天是她的孩子,但檢查她的手臂之時她的守宮砂還在,這就說明她根本還是處子之身怎麼會有孩子!很可能當年她給石清夫婦的死嬰是別處弄來的,自己的孩子則是被她收養。
②、石破天和石中玉極為相似的外貌
石破天和石中玉長得非常相似,很多人都分不出來,經常弄錯他們兩人,連和石中玉最親近的丁當也分不出誰是誰。雖然世界上有相似度很高的人,可是熟悉他們的人就算咋一看分辨不出,時間久了肯定可以。這樣相似的外貌,已經讓人懷疑他們的關係了。
>相似的容貌,加上梅芳姑身上的佐證,我覺得看過劇的人都會知道他們就是孿生兄弟。結果顯而易見了,就不必再在結尾來一場母子相認的場面了。石破天心裡早就當梅芳姑是自己的親孃了,而石清夫婦對孩子也有愧疚之心。看著成為武林至賢的石破天,知道他是自己的骨肉就行了,一切安好就是最好了。
好了,我對金庸先生為啥沒有對石破天的身世作一個定論的看法說完了。同意的可以點個贊,不贊同的也不要噴,都是個人看法。
坐山思雨
貼一段金老寫俠客行的後記。
由於兩個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種種誤用會,這種古老的傳奇故事,決不能成為小說的堅實結構。
雖然莎士比亞也曾一再使用孿生兄弟、孿生姊妹的題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戲劇。
在‘俠客行’這部小說中,我所想寫的,主要是石清夫婦愛憐兒子的感情,所以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並不是重心之所在。\r
一九七五年冬天,在‘明報月刊’十週年的紀念稿‘明月十年共此時’中,我曾引過石清在廟中向佛像禱祝的一段話。此番重校舊稿,眼淚又滴溼了這段文字。
各種牽強附會的註釋,往往會損害原作者的本意,反而造成嚴重障礙。‘俠客行’寫於十二年前,於此意有所發揮。近來多讀佛經,於此更深有所感。
大乘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觀之學,都極力破斥煩瑣的名相戲論,認為各種知識見解,徒然令修學者心中產生虛妄念頭,有礙見道,因此強調‘無著’、‘無住’、‘無作’、‘無願’。
邪見固然不可有,正見亦不可有。‘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皆是此義。
寫‘俠客行’時,於佛經全無認識之可言,‘金剛經’也是在去年十一月間才開始誦讀全經,對般若學和中觀的修學,更是今年春夏間之事。此中因緣,殊不可解。\r
一九七七。七。
何紫霄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尾,其實讀者心裡基本都已經明白實際上石破天就是石清閔柔夫婦的雙胞胎兒子中的另外一個,但是隨著梅芳姑自殺,這一切謎團就沒有人能說得清,但是讀者心裡都明白啊。
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都不會把故事寫透,寫的朦朧一些,讓讀者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才是一位真正好作者優秀的作者所想要得,開放性結尾留給讀者們無限想象,回味無窮,就像品一壺美酒一般。
所以看這類小說不要太過於計較結尾明瞭與否,你只要知道自己心裡清楚就好了,就像欣賞美女一樣,全身赤裸站在你面前的美女,永遠沒有半遮半露欲絕還迎的美女能更加吸引你。
小島知風
因為寫實。在金庸的時代,亂世剛結束,這種避亂離散的事情在老爺子工作的城市數不勝數,想必老人家移居之後聽了不少。只能模糊了,老人開心,兒子滿意,何必非要較個真呢?
俠客行可能是金庸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金庸嘗試寫過不同的立意層次的小說。原因是,雖然金庸小說基本定義了後世武俠的基調,男主屌絲逆襲,女主大家閨秀看上臭小子。但是金庸對自己的小說是有著很高的追求的,或者說對自己在現代華語世界二百年內的地位是有追求的。在金庸的小說中,俠客行可能是為了自己拓展自己文藝水平的作品。
射鵰三部曲講的是俠之大者,書劍和鹿鼎記講的是江湖和朝堂的和解。笑傲江湖懂得都懂。但我們也知道老爺子政治水平不高,比如說原子彈和褲子的問題。所以老爺子一直在改,但是總改得不好。而俠客行這類作品到時不怎麼改,水平就有了。因為金庸自己大戶人家出身,兩岸三地都吃的很開。對人情世故可說是吃得極開,更不用說富家公子的習性,以及圍繞富家公子周邊的各色人等,他都寫得非常好。生活經歷嘛~
而俠客行則寫的是一個小地方的世家子弟家長裡短的問題,金庸老爺子想寫寫社會,寫寫人性。所以他倒是模糊了大時代,突出了俠客行裡大部分人都有家庭問題,人情世故也偏向普通人處理。像是老來得子愛如性命,像是失去孩子心態失衡,像是鄰避效應。大家不熟悉嗎?打幾個比方,白自在寵幸兒子,自高自大。石清閔柔溺愛。這和現在不少名人和後代一模一樣吧。叮叮噹噹也是某一類型的富家女形象。不三不四則是一些小開一直沒有成熟就會發展出來的特殊風格。長樂幫就是一個地頭蛇。謝煙客猶如省級武術冠軍。當然小說嘛,不能對號入座。老爺子在小島上看多了這類人。
面對俠客島的降維打擊,限於格局,井底之蛙的各色人等,有的人沉迷,有的人躲進樹洞。有的事不關己,石清閔柔夫婦雖然格局不高,但是天性則是第一位的。這反而是裡面最高尚的。沒有任何束縛的石破天,不受眼界格侷限制的人,則最終脫穎而出。在最後,作為商業小說,必然要給石破天個交代,但是作為金庸在書中打破格局的寄託,說的太明白,不如留個白。也是語言的一種技巧。也是金庸故意不說的,如果石清夫婦對這個狗雜種的關愛最終落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是不是落入俗套了,太淺薄了呢?只因為這個人心地純良,所以超越血緣的關愛不好嗎,而這種關愛又恰巧地,隱隱約約地落入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身上,這種巧合不正是小說的醍醐味?
和你一起看影視片
儘管石破天的身世已呼之欲出,但金庸先生還是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故事一般有三種結局:完美式、遺憾式和開放式。
以開放式結局收尾的,通常寄託了創作者勸喻讀者(觀眾)不要過分執著於最終結果的願望,而是把精神更多放在故事的進程中,體會其中的世情冷暖和喜怒哀樂。
石清閔柔夫婦將石中玉視若珍寶,但這個兒子狡黠輕薄、作惡多端,完全走向他們期待的反面;石破天身世坎坷,自幼孤苦,卻誠懇敦厚、行俠仗義,如果石清夫婦有這樣一個兒子,簡直做夢也會笑醒。
我們不禁要聯想,假如當初梅芳姑擄走的是石中玉,而由石清和閔柔來養育石破天,那麼情況是不是要掉一個個兒?
所以這個開放式的結局實在妙極,他讓讀者從大團圓的結局中走出,去想一想是什麼毀滅了石中玉,是什麼成就了石破天。這大概就是金庸先生的苦心了。
小牛在雲端
定論已出,顯而易見。
人的思維就是這樣,明明已經告訴你了,你卻還不相信,非要對方很直接地告訴你,就是那樣才能相信。
就想談戀愛,女孩子為你做了很多事,任何人都能看出來愛你,你自己也知道她喜歡你,可是你就是在等她說出來那幾個字。你覺得只有她說出來,才是真的喜歡你,不然的話,就不真切。
她不說,你一直期待,並且有一種美好的感覺,一旦她說了,你會突然發現,唉,還是朦朧一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