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保護傳統戲曲?

陳新詩


中國傳統戲劇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轉型而出現的客觀問題,在城鎮化進程中,這些問題會越來越明顯而突出。因此,更應該針對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特定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和傳承。

首先,中國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護需要立足於舞臺藝術的實踐經驗,根據傳統戲劇的傳承特徵,採用“專業化(職業化)保護”的方式進行有效提高,強化對於傳統戲劇的傳承和推廣,由此形成傳統戲劇在傳統劇目挖掘、傳承人的代際傳承、傳承單位的團體表演、保護項目的推廣等環節的長效保護,將傳承真正落實在表演藝術的傳續上。其次,在傳統戲劇的保護過程中,需要始終貫徹分類指導的原則,明確四級名錄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各級保護原則,避免當前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的無序化走向。

再次,在傳統傳承人認定基礎上,根據縣、市、省、國家級名錄的序列,尊重“表演團體”在傳承中的作用,將綜合了多元行當、多元演職人員的表演團體、班社等列入代表項目傳承人行列,逐漸改變“傳承人”能夠傳承個人藝術而無法傳承戲曲的被動局面。根據具體劇種、具體院團的需要,採用“團帶班”的形式,將表演團體發展需求與人才有效培養結合起來,用“團帶班”的舞臺表演實踐,帶動戲曲後繼人才的承續,同時將表演團體所帶“班”與戲曲職業院校專業化人才培養的學科教育結合起來,強化傳統戲劇後繼人才的隊伍建設,使師徒相授的倫理價值與“團帶班”的實踐價值和學校教育的人文價值得以結合。根據特定劇種的需要,同時探索特殊的家庭血緣傳承、村落宗族傳承等模式。

同時,可以藉助崑曲挖掘、整理、傳承經典摺子戲的經驗,將摺子戲為主體的經典劇目傳承列入非遺評價體系,將摺子戲和經典劇目的量化,作為傳承人累代相承藝術的重要方式。藉助當前已經普遍適行的“進校園”“進社區”“非遺日”等公益活動,將摺子戲和經典劇目的排演、推廣,與社區文化建設建立聯繫,用戲劇經典來夯實群眾文化生活,讓傳統戲劇擁有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最後,還需要鼓勵民間組織對於戲曲經典的研修、傳習和搬演,藉助地域文化的力量,將戲曲與地方文化生態結合起來,延續和推廣劇社、曲社、票社等民間業餘組織對傳統戲曲普及的重要經驗。


隋亂唐定五十騎



保護傳統戲曲的方式,必須是國家出一部分力,和民間大力弘揚齊頭並進,才能達到效果。

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真的讓傳統戲曲流傳下去,得到保護,那麼只依靠國家的力量是不夠的,因為任何被溫室裡圈起的藝術,都不會有長足的發展。比如說現在,很多的戲曲院團被國家供養著,人浮一世,浪費資源。不能真正服務於大眾,讓老百姓接受和喜歡。一些院團不去繼承傳統,拿著國家給的經費,排演一些新編戲,演不了幾天就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因為,老戲迷不喜歡年輕人討厭。國家撥了很多錢,不但不能使戲劇長足發展,而且使戲曲江河日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接地氣。

我們還發現這麼一個現象,京劇作為國粹,個地方都有被國家供養著的很多院團,卻人浮一世,一年演不了幾齣戲,但是呢,照樣能開工資,藝人們雖然掙不到大錢,也餓不著。但是長此以往,如果國家哪天不輸血了,這些院團怎麼辦?藝人們不從藝術上,發奮進步。任何戲曲品種肯定都會越來越不行,江河日下。但我發現河南豫劇好像是比京劇要活躍得多,原因就是豫劇比較接地氣,比較接近於老百姓,雅俗共嘗。他們下鄉到農村。演出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劇目,很受老百姓歡迎。



實際上什麼是保護?戲曲的生命力越強越容易被觀眾所保護。光想著讓國家保護,那是本末倒置,一個藝術形式怎麼能由國家決定他的命運呢?所以要想讓戲曲得到保護,得以延續,最好的自我保護形式就是發憤圖強,不斷的繼承發展,多出新劇目;觀眾喜歡的好劇目,出更多的名角,更多的優秀藝人。這樣不但發展了戲曲,自身也得到了保護,這才是真正的保護。


荷露團珠


㈠加大戲曲藝術宣傳力度,利用好新媒體這個時代。

今天戲曲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宣傳力度不夠,不管是京劇也好,豫劇也罷,都在衰落,但是程度不同,豫劇在全國乃至國外都很活躍,群眾基礎非常的好,而京劇目前的發展狀況顯得有點不太令人滿意。我想今天的豫劇的發展狀況很河南豫劇戲曲文化的傳播是分不開的,就我知道的就有《梨園春》“戲曲下鄉”、“戲曲進校園”等等活動,都很好的宣傳了戲曲文化,我覺得這做到了傳統文化的保護。現在是新媒體時代,可以利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等等平臺去傳播戲曲文化。

㈡打造民營劇團,國營劇團同步發展的格局。

如今,戲曲文化的傳承只依靠國營劇團顯然不太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只依靠國營劇團力不從心;其二通過引入民營劇團可以相互競爭,共同進步。

㈢打破原有的師徒傳承模式,鼓勵開辦戲校,戲曲培訓中心等新的傳承模式。

我們都知道,相聲演員很講究師承,其實戲曲也很重視師承。要說這種模式不好,其實也未必,一般一個老師帶幾個最多也就一百個左右,言傳身教,對症下藥效果肯定比大班上課要好的多。但是弊端也很明顯,培訓的數量太小,先不說能不能成才,萬一以後戲曲的發展不好,又有幾個能夠真正的堅持去傳承呢?而通過戲校培養這種模式,不一定非要往專業的方向培養,愛好戲曲的也可以啊,這樣戲曲的基礎就打下來啦!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拙見,請大家批評指正。我也像許許多多的戲曲從業者和戲迷朋友們一樣,真心的一樣戲曲這門傳統的藝術形式可以越來越好!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註明來源。


精選曲藝


人民網曾經轉發過一篇關於戲曲的文章,標題為《民間力量是戲曲保護傳承的生命力所在》。該文的觀點認為想要保護好傳統戲曲,最主要的還是依靠民間力量,讓人們喜歡上戲曲,這樣才能將戲曲好好傳承下去。

我認為,根本性的保護傳統戲曲,的確是需要民間力量。不過與此同時,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才能夠更好的保護傳統戲曲,分別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宣傳、培養傳承人才、政策優惠,減少稅收或實行補貼等。

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第一步了,申請成功了,相當於有了保障,有政府來進行保護。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申請到,那麼很容易就失傳了。當然了,現如今大部分傳統戲曲劇種都是處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的。

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首先是加大宣傳。想讓人們喜歡上傳統戲曲,得讓人們深入瞭解了這個東西。有很多年輕人,潛意識裡認為戲曲很難理解,而且還過時了。所以不太願意去接觸戲曲。

其實戲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人們缺乏的只是通往愛上戲曲的這麼一個橋樑。我認為,只要宣傳到位了,除非是那些人真的是對戲曲一點點也不感興趣的,否則人們多多少少會對戲曲產生興趣的。

將傳統戲曲宣傳出去之後,剩下的就是培養專業人才,傳承與發揚戲曲文化。

舉個例子,在十幾、二十幾年前,高中生還基本上都是選擇文理科,很少有專門學習藝術的。但是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藝術,社會上對於藝術生的認可也越來越廣泛了。

戲曲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一門藝術,當戲曲的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的時候,完全可以當成一種升學的途徑,即學生們可以從小學習戲曲,然後通過考試進入戲曲學院(現在雖然也有,但非常少,基本上都是附加在音樂考試中的)。

當戲曲的社會認可度提升了,人們覺得傳統戲曲已經融入在生活中了。如果再有相應的政策支持,那麼到那個時候,提起傳統戲曲,應該很少再有有人用“保護”這個詞語了。而是可能會有很多人走在大街上,遇到熟人這樣打招呼:“嘿,你今天聽戲了麼?”


魏青衣


藝術家是長期文化薰陶的結果,在他們身上積澱著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成就。只有從這樣的角度,我們才有可能充分理解戲劇藝術對人類的意義,尤其是瀕危劇種的意義。而戲曲劇種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沒有人就無所謂文化的存在,沒有舞臺表演,它們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可能。因此,無論是民間工藝絕技還是曲藝、 戲劇,傳承人的確定和培養都是一項重要舉措;但相對於其他遺產門類,各戲曲劇種傳承人的問題更顯複雜。 20世紀以來,政府幾度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地開展傳統戲曲的繼承保護工作,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劇種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大環境的變化等外在影響以外,更關鍵的原因是由於演員隊伍的渙散以及表演技藝大量失傳,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充分注意到表演藝術家作為戲曲傳統的核心載體的特殊作用。

因此,雖然我們抄錄、出版了數以萬計的傳統劇目,實現了戲曲劇本的文學形態的保存,在有條件的地方還用現代音像設備攝錄了許多劇目的表演,實現了優秀劇目表演的影像形態的保存,但是這些被保存下來的劇本乃至於劇目,依然不足於真正實現戲曲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且活態的保存,沒有實現它們真正意義上的戲曲形態的保存。 嚴格地說,無論是哪個劇種,如果不再擁有一批能通過表演將該劇種最重要的傳統技藝呈現在舞臺上的優秀演員,那麼,即使有再多的劇本與錄音錄像的存在,也不能算是一個仍然存活的劇種。以往我們簡單化地認為,只要抄錄下了傳統戲的劇本,或者只要有音像資料的保存,將來人們就可以按照這些劇本或音像資料復原戲曲,其實不然。戲曲真正重要的在於將劇本呈現於舞臺上的特殊技藝,而這些包括唱、念、做、打在內的技藝之所以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遞,就是由於那些需要在長期的表演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非物質”的手法與心法,才是戲曲魅力的核心內涵,它們存乎一心,不可言說,只能依賴於人的身體一代代地延續。我們經常感嘆一個老藝人的離開就帶走了一大批經典劇目,假如他有傳人在,這種文化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因此,注重表演人才的重要性,明確傳承人在戲曲藝術繼承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通過認定各劇種的傳承人加大繼承保護力度,這是戲曲劇種保護策略上一個具有根本性的轉變,也是最接近於藝術本質的戲曲代際傳遞方式。 傳承人的認定意義重大,但是在遴選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缺失與遺憾,仍需進一步完善。首先,確認傳承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有效的機制,讓傳承人有足夠的動力去從事戲曲藝術的傳承工作,包括將他所擁有的技藝儘可能完整地傳授給下一代。如果只有一個稱謂,沒有一系列後續措施及時跟進,為傳承人創造必要的條件,那傳承人的認定就會成為空談;其次,目前的傳承人主要是各劇種的代表性演員,演奏者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在戲曲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許多戲班裡,對劇種風格與表演藝術遺產認識最深刻、會戲最多的講戲師傅,除了主演以外,往往是作為樂隊靈魂人物的鼓師以及琴師、笛師等主奏人員,他們因為自身的舞臺實踐豐富且有機會為多位演員伴奏,對劇種技藝傳統的理解與掌握並不一定亞於優秀演員,且作為表演伴奏器樂的文化意義是構成戲曲藝術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因此,傳承人的遴選可以考慮優秀的演奏人員,尤其是主奏演員;再次,從目前的遴選情況看,一個劇種、一個劇團往往只有為數很少的主要行當如生行、旦行的傑出演員成為傳承人。

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各種行當在歷史上都形成了其特殊的表演技藝,像醜行、淨行以及老旦等行當在戲曲表演傳統中不可或缺。優秀劇目的傳承更需要完整的團隊,主角和主要行當的重要性必須予以特殊的強調,但只有優秀的主角而沒有優秀配角的劇種,其傳統也無法得到充分的傳承,戲曲表演中至關重要的“一棵菜”精神也就無從依附。因此,對於某些劇種,尤其是那些僅剩最後一個劇團的瀕危劇種,不妨考慮以劇團為集體傳承人,而不限於一兩位主演。這樣,既可以避免在某個劇種或劇團內確認一兩個演員為傳承人對劇種發展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更有利於保存戲曲藝術的豐富性和完整性。畢竟戲曲不同於曲藝和民間美術,它是群體藝術,傳承人的確認應該從這門藝術的實際出發,應該更多地考慮到如何才能有助於促進劇種藝術的全面繼承。 劇種傳承的根本在於傳承人,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並解決擺在眼前的實際問題,這才是我們保護傳統戲曲的正途讓更多的人喜歡戲曲,傳統戲曲自然就傳承下去了


唱歌的藝術老師


傳統戲曲是我國藝術瑰寶。千百年來常盛不衰,深受國人的喜愛,尤其是解放後黨中央毛主席,非常關心傳統戲曲,敬愛的周總理親自抓。尊造毛主席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指示挖掘改編了一些傳統戲,如新鳳霞主演的評劇花為媒小白玉霜主演的秦香蓮,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付馬,常香玉主演的豫劇花木蘭,阮雪芬主演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先後排成電影,深受人民的喜愛和歡迎。與此同時也新編上演了歌頌工農兵型象的現代戲,如花淑蘭的霓虹燈下的哨兵,黛渃,馬泰魏榮元的向陽商店,小白玉霜的李雙雙,魏雲的朝陽溝等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當時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久演不衰,劇場座無虛席。在那個年代省市區縣乃至村村都有劇團逢年過節好戲連臺非常熱鬧。改開後由於西方文化介入以及港臺流行歌曲和東北二人轉小品等流行。很受青少年的檠賴,傳統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保護傳統戲以經非常困難了,因為它失去了市場最終被歷史淘汰。


sj老頑童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戲曲是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瑰寶,既要在保護中發展,還要在發展中保護。

首先就戲曲本身而言,①文化的生命力在於適應創新,戲曲也應當適應時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創新,才能保持其生機。②要打破地域限制、門檻限制廣泛傳播,擴大影響力,培養接班人,要規模化的發展,如果偏安一隅,陝西人只聽秦腔、北京人只聽京劇、河南人只聽豫劇,怎麼這不就成了地域間的“文化壁壘”了,只有相互交流抱團取暖,才能打開地域界限。③戲曲本身就是民間大眾的的集體智慧創作,要切近民生、切近生活、切近實際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表演傳達,如果文藝脫離了群眾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就相關部門而言,①首先要提供一個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加大戲曲的宣傳力度,積極引導發展方向,扶持本地戲曲走出地方,走出國門。②對於發展傳承較弱的曲種要政策方面適當傾斜,投入人力物力,幫助其走出困境,對於瀕危的戲種要啟動保護機制,在學校適當開設一些課程,幫助培養繼承人。③要改變傳統的傳承方式,把傳統的口授相傳用辦學的方式擴大培訓,批量生產這方面人才。




一半秦聲


河北蔚縣的蔚縣秧歌早在1958年就被郭沫若先生讚譽為“百花叢中一點紅”。其笛聲悠揚的優美旋律,打動了觀看的每一位觀眾。作為擔負蔚縣秧歌傳承發展任務的蔚縣秧歌演繹有限責任公司,不辱使命,鼎力創新,近年來不斷推陳出新,把握脈搏,謳歌時代,2017年精心排練了蔚縣秧歌劇《魏象樞》,在蔚縣、張家口創下了“一團一地一場一劇”連續演出20餘場且場場觀眾爆滿的奇蹟。2018年7月應邀赴京參加了京津冀戲曲展演,大獲成功。11月蔚縣秧歌摺子戲《花燭錯》赴江蘇崑山、周莊參加了2018全國百戲(崑山)盛宴。











五臺春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29e000012bd875982e2\

河南濮陽戲曲傳播者


關於如何做好傳統戲曲的保護,我認為應該做到傳承與革新。

一、加強戲曲藝術的宣傳力度

我們的戲曲的一個認識誤區就是,它應該是屬於老年人活動,與年輕絲毫不沾邊。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戲曲欣賞是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活動,所以保護傳統戲曲,消除人們對戲曲的錯誤看法是刻不容緩的。

關於如果做好戲曲的宣傳力度,我個人的看法是,各大劇團多在各高校開展戲曲文化宣講,用戲曲的魅力去感染更多的大學生、更多的年輕人。讓年輕人知道戲曲的妝容有什麼講究,不同的角色的服裝是如何的,旦角水袖的作用又是怎樣的?從細節入手,讓年輕人感受戲曲魅力。
二、在表演上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戲曲的唱詞和我們一般講的普通話發音有所不同,所以利用現代技術給戲曲表演加上字幕,能更好地幫助觀眾理解表演者所唱內容,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也能讓觀眾在對照字幕的情況下,感受戲曲唱腔的韻味,以及表演者的戲曲功底,還能根據不同劇種,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地方音。除此之外,在舞臺佈景上,更加追求景物的真實性,能更好的還原戲曲的表演背景,能讓觀眾更好的置身於戲曲之中。

三、結合時代特徵,編排新戲

在戲曲史上,我們湧現出不少經典曲目,比如京劇的《霸王別姬》、《游龍戲鳳》、《貴妃醉酒》,再比如崑曲的《牡丹亭》、《長生殿》、《西廂記》,再比如黃梅戲的《天仙配》、《女駙馬》、《對花》,都是十分值得欣賞的曲目。

但是傳統曲目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有封建思想的殘留或者與現代價值觀不同的思想,所以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戲曲家們應結合時代發展與要求,編排更多符合現代潮流的新戲,給戲曲注入新的生命力。


總之,戲曲作為一項傳統藝術,做好戲曲傳承是我們這一代人應盡的義務,作為戲曲新一代的傳承人,做好戲曲的革新更是刻不容緩的。當傳承與革新齊頭並進,我們的戲曲文化定會生生不息,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