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保护传统戏曲?

陈新诗


中国传统戏剧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转型而出现的客观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这些问题会越来越明显而突出。因此,更应该针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特定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立足于舞台艺术的实践经验,根据传统戏剧的传承特征,采用“专业化(职业化)保护”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强化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和推广,由此形成传统戏剧在传统剧目挖掘、传承人的代际传承、传承单位的团体表演、保护项目的推广等环节的长效保护,将传承真正落实在表演艺术的传续上。其次,在传统戏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始终贯彻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四级名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各级保护原则,避免当前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无序化走向。

再次,在传统传承人认定基础上,根据县、市、省、国家级名录的序列,尊重“表演团体”在传承中的作用,将综合了多元行当、多元演职人员的表演团体、班社等列入代表项目传承人行列,逐渐改变“传承人”能够传承个人艺术而无法传承戏曲的被动局面。根据具体剧种、具体院团的需要,采用“团带班”的形式,将表演团体发展需求与人才有效培养结合起来,用“团带班”的舞台表演实践,带动戏曲后继人才的承续,同时将表演团体所带“班”与戏曲职业院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传统戏剧后继人才的队伍建设,使师徒相授的伦理价值与“团带班”的实践价值和学校教育的人文价值得以结合。根据特定剧种的需要,同时探索特殊的家庭血缘传承、村落宗族传承等模式。

同时,可以借助昆曲挖掘、整理、传承经典折子戏的经验,将折子戏为主体的经典剧目传承列入非遗评价体系,将折子戏和经典剧目的量化,作为传承人累代相承艺术的重要方式。借助当前已经普遍适行的“进校园”“进社区”“非遗日”等公益活动,将折子戏和经典剧目的排演、推广,与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联系,用戏剧经典来夯实群众文化生活,让传统戏剧拥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最后,还需要鼓励民间组织对于戏曲经典的研修、传习和搬演,借助地域文化的力量,将戏曲与地方文化生态结合起来,延续和推广剧社、曲社、票社等民间业余组织对传统戏曲普及的重要经验。


隋乱唐定五十骑



保护传统戏曲的方式,必须是国家出一部分力,和民间大力弘扬齐头并进,才能达到效果。

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真的让传统戏曲流传下去,得到保护,那么只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任何被温室里圈起的艺术,都不会有长足的发展。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戏曲院团被国家供养着,人浮一世,浪费资源。不能真正服务于大众,让老百姓接受和喜欢。一些院团不去继承传统,拿着国家给的经费,排演一些新编戏,演不了几天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因为,老戏迷不喜欢年轻人讨厌。国家拨了很多钱,不但不能使戏剧长足发展,而且使戏曲江河日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接地气。

我们还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京剧作为国粹,个地方都有被国家供养着的很多院团,却人浮一世,一年演不了几出戏,但是呢,照样能开工资,艺人们虽然挣不到大钱,也饿不着。但是长此以往,如果国家哪天不输血了,这些院团怎么办?艺人们不从艺术上,发奋进步。任何戏曲品种肯定都会越来越不行,江河日下。但我发现河南豫剧好像是比京剧要活跃得多,原因就是豫剧比较接地气,比较接近于老百姓,雅俗共尝。他们下乡到农村。演出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剧目,很受老百姓欢迎。



实际上什么是保护?戏曲的生命力越强越容易被观众所保护。光想着让国家保护,那是本末倒置,一个艺术形式怎么能由国家决定他的命运呢?所以要想让戏曲得到保护,得以延续,最好的自我保护形式就是发愤图强,不断的继承发展,多出新剧目;观众喜欢的好剧目,出更多的名角,更多的优秀艺人。这样不但发展了戏曲,自身也得到了保护,这才是真正的保护。


荷露团珠


㈠加大戏曲艺术宣传力度,利用好新媒体这个时代。

今天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不管是京剧也好,豫剧也罢,都在衰落,但是程度不同,豫剧在全国乃至国外都很活跃,群众基础非常的好,而京剧目前的发展状况显得有点不太令人满意。我想今天的豫剧的发展状况很河南豫剧戏曲文化的传播是分不开的,就我知道的就有《梨园春》“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等等活动,都很好的宣传了戏曲文化,我觉得这做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可以利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等等平台去传播戏曲文化。

㈡打造民营剧团,国营剧团同步发展的格局。

如今,戏曲文化的传承只依靠国营剧团显然不太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只依靠国营剧团力不从心;其二通过引入民营剧团可以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㈢打破原有的师徒传承模式,鼓励开办戏校,戏曲培训中心等新的传承模式。

我们都知道,相声演员很讲究师承,其实戏曲也很重视师承。要说这种模式不好,其实也未必,一般一个老师带几个最多也就一百个左右,言传身教,对症下药效果肯定比大班上课要好的多。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培训的数量太小,先不说能不能成才,万一以后戏曲的发展不好,又有几个能够真正的坚持去传承呢?而通过戏校培养这种模式,不一定非要往专业的方向培养,爱好戏曲的也可以啊,这样戏曲的基础就打下来啦!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也像许许多多的戏曲从业者和戏迷朋友们一样,真心的一样戏曲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可以越来越好!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选曲艺


人民网曾经转发过一篇关于戏曲的文章,标题为《民间力量是戏曲保护传承的生命力所在》。该文的观点认为想要保护好传统戏曲,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民间力量,让人们喜欢上戏曲,这样才能将戏曲好好传承下去。

我认为,根本性的保护传统戏曲,的确是需要民间力量。不过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传统戏曲,分别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宣传、培养传承人才、政策优惠,减少税收或实行补贴等。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第一步了,申请成功了,相当于有了保障,有政府来进行保护。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申请到,那么很容易就失传了。当然了,现如今大部分传统戏曲剧种都是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的。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首先是加大宣传。想让人们喜欢上传统戏曲,得让人们深入了解了这个东西。有很多年轻人,潜意识里认为戏曲很难理解,而且还过时了。所以不太愿意去接触戏曲。

其实戏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人们缺乏的只是通往爱上戏曲的这么一个桥梁。我认为,只要宣传到位了,除非是那些人真的是对戏曲一点点也不感兴趣的,否则人们多多少少会对戏曲产生兴趣的。

将传统戏曲宣传出去之后,剩下的就是培养专业人才,传承与发扬戏曲文化。

举个例子,在十几、二十几年前,高中生还基本上都是选择文理科,很少有专门学习艺术的。但是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艺术,社会上对于艺术生的认可也越来越广泛了。

戏曲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当戏曲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的时候,完全可以当成一种升学的途径,即学生们可以从小学习戏曲,然后通过考试进入戏曲学院(现在虽然也有,但非常少,基本上都是附加在音乐考试中的)。

当戏曲的社会认可度提升了,人们觉得传统戏曲已经融入在生活中了。如果再有相应的政策支持,那么到那个时候,提起传统戏曲,应该很少再有有人用“保护”这个词语了。而是可能会有很多人走在大街上,遇到熟人这样打招呼:“嘿,你今天听戏了么?”


魏青衣


艺术家是长期文化熏陶的结果,在他们身上积淀着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成就。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才有可能充分理解戏剧艺术对人类的意义,尤其是濒危剧种的意义。而戏曲剧种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没有人就无所谓文化的存在,没有舞台表演,它们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可能。因此,无论是民间工艺绝技还是曲艺、 戏剧,传承人的确定和培养都是一项重要举措;但相对于其他遗产门类,各戏曲剧种传承人的问题更显复杂。 20世纪以来,政府几度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传统戏曲的继承保护工作,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剧种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大环境的变化等外在影响以外,更关键的原因是由于演员队伍的涣散以及表演技艺大量失传,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充分注意到表演艺术家作为戏曲传统的核心载体的特殊作用。

因此,虽然我们抄录、出版了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实现了戏曲剧本的文学形态的保存,在有条件的地方还用现代音像设备摄录了许多剧目的表演,实现了优秀剧目表演的影像形态的保存,但是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剧本乃至于剧目,依然不足于真正实现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且活态的保存,没有实现它们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形态的保存。 严格地说,无论是哪个剧种,如果不再拥有一批能通过表演将该剧种最重要的传统技艺呈现在舞台上的优秀演员,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剧本与录音录像的存在,也不能算是一个仍然存活的剧种。以往我们简单化地认为,只要抄录下了传统戏的剧本,或者只要有音像资料的保存,将来人们就可以按照这些剧本或音像资料复原戏曲,其实不然。戏曲真正重要的在于将剧本呈现于舞台上的特殊技艺,而这些包括唱、念、做、打在内的技艺之所以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就是由于那些需要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非物质”的手法与心法,才是戏曲魅力的核心内涵,它们存乎一心,不可言说,只能依赖于人的身体一代代地延续。我们经常感叹一个老艺人的离开就带走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假如他有传人在,这种文化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因此,注重表演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传承人在戏曲艺术继承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认定各剧种的传承人加大继承保护力度,这是戏曲剧种保护策略上一个具有根本性的转变,也是最接近于艺术本质的戏曲代际传递方式。 传承人的认定意义重大,但是在遴选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缺失与遗憾,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确认传承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让传承人有足够的动力去从事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包括将他所拥有的技艺尽可能完整地传授给下一代。如果只有一个称谓,没有一系列后续措施及时跟进,为传承人创造必要的条件,那传承人的认定就会成为空谈;其次,目前的传承人主要是各剧种的代表性演员,演奏者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在戏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许多戏班里,对剧种风格与表演艺术遗产认识最深刻、会戏最多的讲戏师傅,除了主演以外,往往是作为乐队灵魂人物的鼓师以及琴师、笛师等主奏人员,他们因为自身的舞台实践丰富且有机会为多位演员伴奏,对剧种技艺传统的理解与掌握并不一定亚于优秀演员,且作为表演伴奏器乐的文化意义是构成戏曲艺术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因此,传承人的遴选可以考虑优秀的演奏人员,尤其是主奏演员;再次,从目前的遴选情况看,一个剧种、一个剧团往往只有为数很少的主要行当如生行、旦行的杰出演员成为传承人。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各种行当在历史上都形成了其特殊的表演技艺,像丑行、净行以及老旦等行当在戏曲表演传统中不可或缺。优秀剧目的传承更需要完整的团队,主角和主要行当的重要性必须予以特殊的强调,但只有优秀的主角而没有优秀配角的剧种,其传统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传承,戏曲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棵菜”精神也就无从依附。因此,对于某些剧种,尤其是那些仅剩最后一个剧团的濒危剧种,不妨考虑以剧团为集体传承人,而不限于一两位主演。这样,既可以避免在某个剧种或剧团内确认一两个演员为传承人对剧种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更有利于保存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毕竟戏曲不同于曲艺和民间美术,它是群体艺术,传承人的确认应该从这门艺术的实际出发,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如何才能有助于促进剧种艺术的全面继承。 剧种传承的根本在于传承人,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解决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保护传统戏曲的正途让更多的人喜欢戏曲,传统戏曲自然就传承下去了


唱歌的艺术老师


传统戏曲是我国艺术瑰宝。千百年来常盛不衰,深受国人的喜爱,尤其是解放后党中央毛主席,非常关心传统戏曲,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抓。尊造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指示挖掘改编了一些传统戏,如新凤霞主演的评剧花为媒小白玉霜主演的秦香莲,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付马,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阮雪芬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先后排成电影,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与此同时也新编上演了歌颂工农兵型象的现代戏,如花淑兰的霓虹灯下的哨兵,黛渃,马泰魏荣元的向阳商店,小白玉霜的李双双,魏云的朝阳沟等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当时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久演不衰,剧场座无虚席。在那个年代省市区县乃至村村都有剧团逢年过节好戏连台非常热闹。改开后由于西方文化介入以及港台流行歌曲和东北二人转小品等流行。很受青少年的檠赖,传统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保护传统戏以经非常困难了,因为它失去了市场最终被历史淘汰。


sj老顽童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瑰宝,既要在保护中发展,还要在发展中保护。

首先就戏曲本身而言,①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适应创新,戏曲也应当适应时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生机。②要打破地域限制、门槛限制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培养接班人,要规模化的发展,如果偏安一隅,陕西人只听秦腔、北京人只听京剧、河南人只听豫剧,怎么这不就成了地域间的“文化壁垒”了,只有相互交流抱团取暖,才能打开地域界限。③戏曲本身就是民间大众的的集体智慧创作,要切近民生、切近生活、切近实际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演传达,如果文艺脱离了群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相关部门而言,①首先要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戏曲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发展方向,扶持本地戏曲走出地方,走出国门。②对于发展传承较弱的曲种要政策方面适当倾斜,投入人力物力,帮助其走出困境,对于濒危的戏种要启动保护机制,在学校适当开设一些课程,帮助培养继承人。③要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把传统的口授相传用办学的方式扩大培训,批量生产这方面人才。




一半秦声


河北蔚县的蔚县秧歌早在1958年就被郭沫若先生赞誉为“百花丛中一点红”。其笛声悠扬的优美旋律,打动了观看的每一位观众。作为担负蔚县秧歌传承发展任务的蔚县秧歌演绎有限责任公司,不辱使命,鼎力创新,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把握脉搏,讴歌时代,2017年精心排练了蔚县秧歌剧《魏象枢》,在蔚县、张家口创下了“一团一地一场一剧”连续演出20余场且场场观众爆满的奇迹。2018年7月应邀赴京参加了京津冀戏曲展演,大获成功。11月蔚县秧歌折子戏《花烛错》赴江苏昆山、周庄参加了2018全国百戏(昆山)盛宴。











五台春晓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29e000012bd875982e2\

河南濮阳戏曲传播者


关于如何做好传统戏曲的保护,我认为应该做到传承与革新。

一、加强戏曲艺术的宣传力度

我们的戏曲的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它应该是属于老年人活动,与年轻丝毫不沾边。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戏曲欣赏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活动,所以保护传统戏曲,消除人们对戏曲的错误看法是刻不容缓的。

关于如果做好戏曲的宣传力度,我个人的看法是,各大剧团多在各高校开展戏曲文化宣讲,用戏曲的魅力去感染更多的大学生、更多的年轻人。让年轻人知道戏曲的妆容有什么讲究,不同的角色的服装是如何的,旦角水袖的作用又是怎样的?从细节入手,让年轻人感受戏曲魅力。
二、在表演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戏曲的唱词和我们一般讲的普通话发音有所不同,所以利用现代技术给戏曲表演加上字幕,能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表演者所唱内容,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也能让观众在对照字幕的情况下,感受戏曲唱腔的韵味,以及表演者的戏曲功底,还能根据不同剧种,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地方音。除此之外,在舞台布景上,更加追求景物的真实性,能更好的还原戏曲的表演背景,能让观众更好的置身于戏曲之中。

三、结合时代特征,编排新戏

在戏曲史上,我们涌现出不少经典曲目,比如京剧的《霸王别姬》、《游龙戏凤》、《贵妃醉酒》,再比如昆曲的《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再比如黄梅戏的《天仙配》、《女驸马》、《对花》,都是十分值得欣赏的曲目。

但是传统曲目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有封建思想的残留或者与现代价值观不同的思想,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戏曲家们应结合时代发展与要求,编排更多符合现代潮流的新戏,给戏曲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之,戏曲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做好戏曲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义务,作为戏曲新一代的传承人,做好戏曲的革新更是刻不容缓的。当传承与革新齐头并进,我们的戏曲文化定会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