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黨建引領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黨建引領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藤椒基地話發展(唐和建 攝)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三臺縣始終堅持“抓黨建促脫貧,以脫貧強黨建”理念,大力構建“一個核心、三條路徑、五大支撐”“135”發展機制,積極探索“村黨組織+合作社+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貧困戶+其他農戶”發展模式,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成效顯著。

A突出一個核心建強紅色引擎

雨後空氣清新,朝陽明媚。滿山遍野的藤椒沐浴在陽光晨霧中,富有生機。密密麻麻的果粒混合著晶瑩剔透的露珠綴滿枝頭,長勢格外喜人。藤椒地裡的決明子、急性子、丹參長勢正旺……

“這些藤椒地,夏季種藥材畝產值可達4000餘元,冬季種蔬菜畝產值隨便3000餘元,加上藤椒畝產值7000餘元,硬是划算得很喲!”三臺縣廣利鄉仙家井村春遠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童遠春算起收入賬,喜不自禁。

據瞭解,仙家井村兩委換屆後,村支部書記童遠春在鄉黨委、政府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帶領仙家井村兩委班子帶頭髮展產業。短短1年時間,該村成立了柿子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潤陽生態農業公司2家公司,成立春遠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肉牛養殖合作社等4個新型農業組織,軟弱渙散班子一下子變為先進黨組織,成為全鄉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產業發展快,全靠黨組織帶。近年來,為強化黨組織脫貧攻堅的引領作用,三臺縣狠抓鄉(鎮)村(社區)兩級黨組織建設,鞏固政治核心,增強脫貧攻堅政治定力。堅持德才兼備、乾淨清淨、風清氣正的原則,圓滿完成63個鄉鎮、932個村(社區)換屆,進一步優化了班子結構。鄉鎮黨委班子中,35歲以下幹部佔22.8%,大學及以上學歷佔69.3%。全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年齡全部降到57歲以下,村(社區)“兩委”幹部高中及以上學歷佔56.2%。通過村黨支部換屆,873名生產大戶或致富帶頭人、農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當選黨支部書記,佔83.8%。

為全方位提升村幹部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和產業致富能力,三臺縣還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等方式,採取專題講座、外出學習、現場教學和農民夜校等多種形式,加強基層幹部政治素質和實用技能培訓,提升推進脫貧攻堅的能力素質。先後開展集中培訓13次,分層次培訓536場次,培訓21.2萬餘人次。全面推進青年人才黨支部工作,注重把有文化、有思路、有能力的青年人才作為發展對象,壯大後備人才隊伍。2017年發展黨員390名,培育後備幹部2139名。

B打通三條路徑創新發展模式

“榨菜收完後,就發展果樹和萬壽菊產業,不但能實現群眾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有望突破10萬元。”站在觀景臺上,望著山地田塊間綠油油的蔬菜和暢通的產業大道,三臺縣建平鎮芝麻村村主任王開平對村子的發展滿懷信心。

芝麻村是該縣西路片區鎮鄉中典型的“空殼村”,長期以來村集體經濟收不抵支。為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村支部採取“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村集體以資金和基礎設施入股,每年按股分紅,農戶以土地流轉和優先務工獲取收入。

近年來,三臺縣充分發揮“支部+”的作用,通過“支部+支部”組織向外拓展,“支部+項目”資源向下延伸,“支部+公司”服務向優做實,打通三條路徑,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601家,其中農民合作社938家、產業化龍頭企業89家、農業社會化組織258家、家庭農場591家、專業大戶1725家。同時,創新黨的組織設置,採取強村帶弱村、富村帶窮村聯建黨組織72個,依託產業中心村、重點村合建黨組織65個,依託專業合作社成立黨支部、黨小組160個,開展城鄉結對共建黨組織130個。建立“資金股權量化+項目雙籤”模式,將涉農項目資金、扶貧週轉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統一整合到合作社,按照貧困人口、資源資產等情況確定入股方式和分紅比例,對合作社項目資金建設和投入等情況實行項目雙籤制。目前,已累計整合資金430萬元,參與貧困戶戶均增收1800元,相關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最多的達2萬餘元。由部門牽頭、公司參與、鄉鎮統籌、支部落實,在農村推行“土地託管+技物合作”套餐服務,創新實施“公司+銀行+合作社+貧困戶”脫貧模式和“六統一分”抱團發展模式,讓貧困戶“無本增收”的同時,通過公司化服務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C建立五大支撐實現發展共贏

“我家兩畝多地入股村合作社,不僅可以在家門口務工掙錢,三年後還能分紅得利。”正在地裡除草的周光明老人樂呵呵地說。

今年63歲的周光明是三臺縣雙樂鄉王太溝村5組村民,多年前因在外務工緻殘,家境日漸貧困,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該村加快推進“三變”改革,成立專業合作社,周光明老人將兩畝多地入股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務工,年收入近萬元,一舉甩掉了貧困戶帽子。

王太溝村是綿陽市丘區農村脫貧攻堅示範區36個核心村之一。為擺脫貧困面貌,帶領百姓增收,村兩委對全村各類產權進行確權、賦權、易權,有效盤活閒散的資產資源,探索出了“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的整村脫貧奔康模式。

近年來,針對農村“土地分散不長錢、勞力閒散不來錢、房屋空置不值錢、資金零星不生錢”的問題,三臺縣加大“三變”改革力度,整合各類資源,建立5大專業合作社,在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同時,不斷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著力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

——建立經濟股份合作社,讓“權”生錢。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按照“支部提議、醞釀討論、群眾表決”的議事程序,對改革涉及的清產核資結果、成員界定結果、股份量化方案、股份量化清冊、股份合作社章程、股東代表名冊實施民主監管“六公開”,摸清集體家底,明晰產權歸屬。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讓“地”生錢。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動員農戶以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把土地經營權變成股份,實現“承包制”向“股田制”轉變。

——建立勞務股份合作社,讓“力”生錢。村黨支部牽頭將有務工能力的青壯年組織起來建立勞務黨小組,讓農民土地入股後的閒散勞動力聚集起來,根據勞動力的年齡結構、技術程度、興趣愛好等,有組織的輸送到新型經營主體就業掙錢。

——建立旅遊股份合作社,讓“房”生錢。按照“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的農旅發展思路,在有條件的村組建鄉村旅遊股份合作社,把生態資源、空置的房屋、農耕文化和民俗等旅遊資源整合起來,聚集力量抱團發展。

——組建富民置業股份合作社,讓“錢”生錢。採取“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集體經濟”模式,根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把村集體和農民的有效資金整合起來,以資金入股的方式,每年按股分紅,讓錢生錢。(唐和建 劉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