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噶尔丹雄心如成吉思汗,实力强劲无比,为何最后却败给了康熙?

颜焕原


准确点说,葛尔丹和康熙的交锋,实际上是处于复兴时期的蒙古和上升期的清朝为争夺蒙古的宗主权展开的角逐。而且,准噶尔历代领导人都在和清朝争夺蒙古的宗主权,最后在鼎盛时期的清朝强力军事打击下,准噶尔最终成为了历史。

准噶尔引起的蒙古复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质量,准确点说就是此时蒙古都是歪脖树,只有准噶尔这一棵小树能长成大树。但是问题是准噶尔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人口上更没有什么优势,再加上地缘上,准噶尔的崛起威胁了清朝的国土安全,所以清朝必欲除之而后快。


策妄阿拉布坦曾经说,自己有十万部队,如果按照这个数据,估计准噶尔有人口五十万。而清朝有多少人口?上亿的人口。在生产力低下的古典时代,经济生产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多少,而清朝庞大的人口决定了清朝的经济生产是准噶尔比不上的。因此,清朝可以随时组织一支大军对准噶尔发动军事行动,而准噶尔能顶住清军几波攻击就两说了。

而且,清朝的经济水平足够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所需的费用,尤其是清朝可以大量的进口并仿制西洋军火,而准噶尔在这方面远不如清朝随意。从清朝和准噶尔历次会战的案例就可以看出,清军往往凭借密集、凶猛的火力战胜准噶尔的军队,即便是准噶尔依然维持着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也很难在清军密集的火力打击下冲破清军的步兵方阵。
康熙年间,清朝还未达到全盛,因为康熙年间清朝还处于上升期,此时清朝的国力还无法支持一场灭国之战。到了乾隆年间,清朝达到了全盛,国库存银长期维持在六千万两之巨;同时由于准噶尔反复无常,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国土安全,因此清朝才最终灭亡了准噶尔,并置伊犁将军来负责边防。

所以,蒙古最后复兴的苗头,因为清朝正处于鼎盛期而被掐断。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1690年,准噶尔汗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被清军暴揍,损失大半主力,战败后逃往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噶尔丹还没倒,但是已露颓相,以往那些被他征服的哈萨克、青海等部都投入清军阵营。噶尔丹的势力遭到严重的削弱,暂时安静了一段时间。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为巩固蒙古地区的统治,防止噶尔丹卷土重来,于第二年亲临多伦诺尔(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多伦)召集蒙古、内蒙古王公贵族会盟,喀尔喀蒙古归附,坚定地站到了清朝一边。

噶尔丹可以说也是位和康熙棋逢对手的雄主,在其继位以后,对内平叛,对外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哈萨克、喀尔喀等都被他搞定,鼎盛时期控制的领地约七百万平方公里。这样的人物,必然不会那么容易就服输。

1695年冬,噶尔丹率3万人马沿克鲁伦河而下至河源处屯聚,在巴彦乌兰(今蒙古温都尔汗以西、达尔汗以北)到处抢夺劫掠。

康熙当然也不会放过噶尔丹这个心腹大患,1696年二月,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大军兵分三路,康熙自领中路约3万人,主要是驻守京师的八旗营和火器营,从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北出。

西路军分别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和振武将军孙思克统领,约4万人,从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宁夏(今宁夏银川)北上,在翁金(今蒙古海尔汗杜兰西)会合。

东路军约万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兵力主要来自盛京、黑龙江、宁古塔、科尔沁。大军翻过大兴安岭,沿克鲁伦河向西进发。

三军约定日期在土喇(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会师,然后合击噶尔丹,但是西路军的孙思克部虽然距离看起来更近一些,但是路是最不好走的,不是高山(阴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就是沙漠戈壁(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中央戈壁等),要么翻山越岭,要么穿越大沙漠,而且还得应对极端的气候条件,其难度可想而知。

孙思克部果然在穿越大漠的时候,遇到恶劣天气,行军缓慢。在翁金等待多日的费扬古等孙思克赶到,立刻改变计划,从孙军中挑出四千精锐会同其部急行军,并报于康熙。为协调各部,康熙放慢中路行军速度。

分进合击之策虽然威力大,但是各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极高,尤其是在信息传递效率很低的古代,稍有不慎可能全盘计划都会落空,更有甚者可能会被各个击破。就像明朝和后金之间的萨尔浒战役,明朝使用的也是分进合击之策,因为协调不到位、信息不畅,虽然总体兵力占优势,结果却反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大败而归。

康熙率领的中路军走了差不多3个月,于5月初到达克鲁伦河,噶尔丹猝不及防,遥望清军势大,遂撒开丫子逃命。在清军的追击下,噶尔丹仓皇逃窜,被赶来的西路军费扬古诱至昭莫多。

昭莫多在如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南约45公里的宗莫德市, “昭莫多”在蒙古语里是大树林的意思,资料中这么描述的 “其北大山,千仞壁立,山下平川广数里,林木断续,有河流其间,曲折环绕,其南山差低于北,渐陁而下,有小山横焉,战地也。”这里的山就是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的肯特山, 昭莫多东边是丘陵,西边有河流。

肯特山脉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蒙古民族的诞生地,蒙古人的祖先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诞生的横扫欧亚的成吉思汗,年少时被仇家追杀,就是得到肯特山的庇护才活下来。可以说肯特山是成吉思汗心目中的圣山,统一蒙古高原后的成吉思汗多次回肯特山祭拜。肯特山因此也被称为“金色圣山”。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就葬在肯特山。

清军在山头居高临下,噶尔丹相当勇猛,骑兵下马,率军猛攻。双方激战半日,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清军出奇兵攻噶尔丹侧翼和后部辎重,配合正面主力。噶尔丹军大乱,遂溃败。噶尔丹只带十数骑逃脱,但是他的妻子阿奴死在乱军之中。

昭莫多之战,噶尔丹大败。噶尔丹后来又派人偷袭翁吉(今蒙古阿尔拜赫雷东南)清军粮草基地,又被清军打爆,彻底失去了和康熙对垒的资本。

趁其病要其命。1697年,康熙又亲临宁夏,指挥清军征讨噶尔丹。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被清廷策反,一代枭雄噶尔丹无奈之下喝药自尽,其部降清。至此,让康熙寝食难安的准噶尔叛乱,终于被平定。

昭莫多之战,噶尔丹之所以失败除了兵力上的劣势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一、警惕性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对清军的情报工作不到位,竟然对康熙御驾亲征毫不知情,认为清军不会远涉大漠来攻打他,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二、战场指挥出现失误。敌强我弱,敌进我退,开始的时候知道打不过就逃,其实是对的。但是后来竟然中了清军的诱敌之术,而且还舍弃骑兵,下马步战,仰攻高地,有点不可思议,按说噶尔丹身经百战,不至于犯下如此错误,他却偏偏就犯了。

噶尔丹的平定,使得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重新回到清朝的控制之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噶尔丹和康熙在历史上都是叱咤风云的一代袅雄人物,两个人在十七世纪末期进行的那场如史诗般的对决,他们可真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噶尔丹从一出生就光芒万丈,据说是温萨活佛投胎转世。少年时期的噶尔丹,师从扎什伦布寺四世班禅,其后又跟随达赖喇嘛学习。长期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了深厚的佛学基础,也让他具备了敏锐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

当时的准噶尔部落位于天山以北,本来属于蒙古瓦剌部落的一部分,后来在噶尔丹的统领下,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吞没了其他周围的部落,占领了天山南北广阔的土地,并且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可见准噶尔确实是位天才,而且当时才26岁的准噶尔建立准噶尔封建游牧帝国后,威震蒙古各部,还有着当年元朝侵占中原的雄伟壮志和野心,梦想着成为成吉思汗一样的大英雄,于是胆大包天挥师东进,康熙看到这个局面不淡定了,当时康熙在成功平叛三藩之乱和解决台湾问题以后,决定亲征噶尔丹,而且还是三次御驾亲征。

那么,实力那样雄厚的他,为何最后会败给康熙呢?

其一,噶尔丹的综合实力不足以抗衡康熙。

就个人素质而言,噶尔丹稍逊康熙一筹。噶尔丹虽然也算饱学之士,但其接受的教育大多局限于佛学之类,缺乏全面系统的培养,导致他政治眼光短浅,战略眼光短视,一味猛打直冲,不计后果。康熙出生帝王之家,从小就被当做储君培养,其文治武功更是出类拔萃,远非噶尔丹可比。而且康熙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在《庭训格言》中自述:“圣人一生,只在志学。”

就军事实力而言,噶尔丹拥有的兵力不过区区几万,虽然从俄罗斯借了战力强劲的火枪队,发明了“驼城战术”。让火枪队隐蔽在驼城的后面射击,然后再用蒙古的精锐骑兵冲锋,具备很强的杀伤力。但康熙倾全国之力,圣旨一下,就可以调集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军队。而且,康熙还拥有重武器火炮部队,一阵炮火过后,噶尔丹就只剩下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的份儿。

就综合国力而言,虽然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清朝靡费颇多,但康熙拥有沃野千里的中原粮仓,又经过多年的悉心经营,综合国力再不济,也比噶尔丹的区区草原和浩瀚沙漠强。就人口数量而言,噶尔丹只是拥有百万人口的游牧民族,要想撼动人口上亿的大清王朝,无异于蚂蚁撼大象,人口数量成了噶尔丹无法修复的硬伤。

第二个原因是,噶尔丹内部是离心离德的,后院经常起个火。

噶尔丹有一个侄子,名字叫策妄阿拉布坦,也就是被杀将领准噶尔汗首领僧格的儿子,本来这个汗王的位置是属于这个策妄阿拉布坦的,但是噶尔丹在当年平叛的过程中,直接把汗王的位置夺走了,导致策妄阿拉布坦心生恨意,一直都有夺回这个应该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三个原因是,沙俄关键时刻跑路。

沙俄一直都对清朝的东北领土面面相觑,就在暗地里支持噶尔丹的做法,希望自己可以在其中获利。但是沙俄两次在雅克萨之战中非常惨败之后,在1689年和清政府签订了条约,清政府不仅给沙俄割了部分存在争议的领土,还把沙俄的边境贸易给加大了,这就实现了安抚沙俄的目的。沙俄就答应不会再支持噶尔丹,而是保持中立。

噶尔丹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能从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和大清朝抗衡了近十年,把康熙都给逼得亲自出征了,也可以被称为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菩萨我想对你说


噶尔丹的确是一代枭雄,可以说噶尔丹巅峰时期的实力比成吉思汗时期并不弱,统一蒙古多部,后又征服了南疆回部和西边的哈萨克部落。使原来一个弱小的准格尔部落摇身一变,成为能和沙俄、清帝国分庭抗礼的准格尔汗国。

为啥实力如此强劲的噶尔丹,最后还是败给了康熙呢?战争毕竟不是靠一个人,影响胜负的因素很多。

一、经济差距。草原游牧经济和大清农耕经济差距较大。打仗是烧钱的,谁钱多谁撑得久。

二、人口数量差距带来的军队数量差距。噶尔丹骑兵短期战争看不出来优劣,一旦进入僵持阶段,人口数量多的后备军队源源不断。

三、政治上的分封体制以及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权力传承制度,导致内讧不断;噶尔丹前线和清军激战,大本营却被自己的侄子给端了。

四、最重要的原因,对手康熙更是千古一帝。康熙的军事能力或许与噶尔丹不分上下,政治素养可是远高于噶尔丹,从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败噶尔丹,这一系列的功绩为康乾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是1659年康熙帝刚登基,到1721年康熙去世前清朝疆域图。

如果在中原混战的时候出现噶尔丹这个枭雄,复刻元朝或许可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对手是巅峰时期的清朝皇帝,噶尔丹最终在无尽悲凉中病逝(一说服毒自尽)。


青年史学家


噶尔丹确实算得上是一代枭雄,只可惜生错了年代,遇上了康熙这样强劲的对手。他是也先的后裔,其父巴图尔珲台吉是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的准噶尔部首领。这里先交代一下当时蒙古的情况。

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蒙古长期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历史上只有铁木真(成吉思汗)于宋开禧二年(1206)年将整个蒙古统一起来,建立了大蒙古国。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又再度分裂。明朝建立后,蒙古分为鞑靼、瓦剌、朵颜。清朝初期,蒙古分为卫拉特、喀尔喀、察哈尔。

卫拉特蒙古生活在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又称西蒙古,主要有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噶尔丹就是后来准噶尔部的首领,但在父亲巴图尔珲台吉死后,兄长僧格继承了台吉之位,此时的噶尔丹还在西藏学习佛法。

1670年,僧格在准噶尔贵族的内讧中被暗杀,噶尔丹还俗返乡,召集父亲和兄长的旧部,击败了暗杀僧格的车臣台吉,继承了准噶尔大汗之位。掌握了统治权后,噶尔丹野心勃勃,积蓄力量,打败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统一了卫拉特蒙古。

1678年,噶尔丹获得达赖喇嘛的赠号“博硕克图汗”。此后,噶尔丹实施近攻远交的战略,用十年时间先后征服了天山南北,势力遍及中亚各地,建立了准噶尔汗国。西征大获全胜之后,噶尔丹把目光投向了东进。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领3万准噶尔骑兵,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抵抗失利,部族被迫内迁。

1690年,噶尔丹率军长驱东进,进入科尔沁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在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南下,意图与清军一决胜负。康熙皇帝意识到噶尔丹的狼子野心,不将其一举击溃将后患无穷,决定御驾亲征。1690年7月,封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军出古北口。封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军出喜峰口。8月1日,两路大军汇集乌兰布通,与准噶尔骑兵激战三日,大败噶尔丹。

噶尔丹率数千残兵逃遁至科布多,以此为基地休养生息,以图再战。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再度御驾亲征,组织十万大军,分三路约期夹击噶尔丹。同年五月,大将费扬古率领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残部,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脱。

1697年四月,众叛亲离,四处逃窜的噶尔丹在科布多服毒自尽,终年54岁。噶尔丹与清军作战失败主要有以三个原因:

一.对手过于强大。清军不仅有兵力优势,还装备有重型火炮,是克制骑兵的利器。御驾亲征的康熙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英主。

二.战略失误。1688年冬,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率部出逃,噶尔丹在内部分裂的情况下,率骑兵千里奔袭,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三.外交失利。1680年,清朝与沙俄达成《尼布楚条约》,划定额尔古纳河为国界。但沙俄必须保证不干涉他国内政,致使噶尔丹企图借助沙俄兵力的计划落空。

这些因素造成噶尔丹最终功亏一篑,兵败身死。1698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派遣使臣,献上噶尔丹尸骸,向清朝表示臣服。

噶尔丹从一个部落首领历经十余年征战,建立了地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准噶尔汗国,成为广阔草原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降,体现出一代枭雄的桀骜不驯和高贵气节。如若不是遇上国力鼎盛时期的清王朝和史所罕见的康熙皇帝,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历史茶坊


笔者认为,噶尔丹虽然自比成吉思汗,但是他的对手康熙不是当年那个绣花枕头——金朝皇帝永济和只爱吃甜食却自称“世界征服者”的花拉子模苏丹摩袔末,而是一位有着高超的国际战略运作手段的千古一帝!

换句话说,成吉思汗当年面对的对手虽然实力强大,但是战略运作十分差劲,因此成吉思汗得以碾压对手。而噶尔丹面对的康熙,一开始实力并不是很强大,战略运作虽然还行,但毕竟是一拳敌多拳(噶尔丹开始东侵是在康熙十八年,当时清王朝正忙于平定三藩之乱,北部有沙俄蠢蠢欲动,东南有台湾郑氏集团不断侵扰东南沿海,更不用说还有久未征服的广大汉族士大夫)。因此,对于噶尔丹的东侵康熙除了抚就是忍。

等到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缓和了满汉矛盾开创了天下归心、国家稳定的局面后,康熙开始着手解决噶尔丹问题了。而成吉思汗的对手——金王朝和花拉子模帝国自始至终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康熙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噶尔丹,噶尔丹之所以敢猖狂到与清王朝争天下,是因为得到沙皇俄国和西藏地方势力的支持,并且趁着外蒙古(当时叫喀尔喀蒙古)的动乱企图一举将其吞并,然后进一步蚕食或者鲸吞清王朝。于是,康熙要解决噶尔丹,就必须先解决和处理好同沙俄、外蒙古、西藏这些关系。

在收复台湾后,康熙开始着手处理与沙俄的关系。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早在康熙初年实际上双方就已经就领土问题开始不断交涉。然后通过两次军事行动,以战促和,最终以签订《尼布楚条约》使得两国关系正常化,实际上也是斩断了噶尔丹的一条臂膀。而此时的噶尔丹也基本并吞外蒙古全境、虎视内蒙古了。面对狼烟四起的边境,康熙当机立断,武力对武力,亲率大军出塞迎战噶尔丹。此等气魄岂是成吉思汗的对手完颜永济和摩诃末所能比拟的。

第一次亲征噶尔丹之战的主战场就是在外蒙古的乌兰布通,噶尔丹对于康熙亲征估计不足,因此被清军杀得大败,当然清朝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但是,康熙的这次亲征行动不仅仅在军事上打击了噶尔丹,更重要的是威慑了企图依附噶尔丹的外蒙古诸王公势力。军事行动结束后,康熙紧接着举行多伦会盟,通过政治册封、经济赏赐、军事威慑成功的将外蒙古大部分王公拉到自己身边,空前孤立了噶尔丹。

安抚了外蒙古,康熙接着又发动了第二次军事行动,对噶尔丹的军事力量予以毁灭性打击,并且引爆了准噶尔内部的动乱。早年噶尔丹继承汗位时曾经血腥镇压过反对派,甚至还干出过霸占侄媳妇的禽兽勾当。当噶尔丹二次惨败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随即篡夺了准噶尔汗位,并且接受康熙的招抚,反对噶尔丹。这样一来,噶尔丹不敢回准噶尔,只好在外蒙古如孤魂野鬼般四处游荡。为了斩草除根,康熙决心又再次亲征,这次亲征当然不再单纯的为了打击噶尔丹,同时也是威慑曾经支持噶尔丹与准噶尔关系密切的西藏喇嘛教。

这次噶尔丹没逃掉,穷途末路之际服毒自杀,带着遗憾去见他心中的偶像成吉思汗去了。


大将军威武K


噶尔丹和成吉思汗相比,差距太大了,成吉思汗是位卓越的军事家,噶尔丹更像是位盲目自信的枭雄。

成吉思汗少年征战,驰骋疆场,短短数年就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且建立蒙古国家政权,创建蒙古文字,完善国家制度。当国家政权稳定后,开始对外扩张,先是废了金和西夏两个国家的武功,然后挥师西征。经七年西征,成吉思汗为其家族打下了包括中亚,远到欧洲的克里米亚半岛、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多瑙河流域的广袤结束土地,先后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四大汗国。回到汗庭之后,成吉思汗开始发动吞并金、大理和西夏的全面战争。虽然,成吉思汗没有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就病逝了,但是不难看出,他始终走的是一条非常专业化的军事路线。从而为大元帝国的建立,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噶尔丹剧照)

反观噶尔丹,26岁之前一直在西藏的喇嘛寺念经撞钟,哥哥被其他部落杀死后,以报仇为由还俗。在一部分西藏中贵族的支持下,噶尔丹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当看到侄子媳妇长相诱人、秀色可餐的时候,强行霸占,并将侄子赶走。在走头无路的时候投靠了自己的叔叔,当羽翼渐丰的时候,他就抢占叔叔的地盘儿。被叔叔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后,他又请来岳父帮忙报仇。当把叔叔打败后,他又回过头来收拾岳父。噶尔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奸诈狡猾、冷血无情,为了利益他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为了利益他任何人又可以出卖。既无道德的底线,又无做人的节操,试想?这样的一个人去成就大业,老天爷自然不会眷顾。所以,人格的缺失是噶尔丹康熙的第一个原因。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被赶到了漠北草原,朱元璋数次派兵围剿,也没有消灭北元势力。朱棣即位后,曾经五征蒙古,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所以,蒙古势力在英宗时期完全不把明朝放在眼里,土木堡一战,明朝颜面扫地,国力大衰。而满清和蒙古一直保持良好的睦邻关系,双方之间或是通婚,或是互通有无。皇太极时期,漠南蒙古(内蒙古)已经归顺清朝,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都表示臣服清朝。

康熙三十年,漠北蒙古的三个汗国发生矛盾,因而互起刀兵。于是清朝政府出面调停矛盾各方,康熙皇帝亲赴多伦(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经过一周时期的撮商,最终三个汗国和解,并表示永远接受清朝统治。于是康熙皇帝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还在当地修建了一座汇宗寺,寓意四海之内汇于一统。
(康熙皇帝剧照)

而噶尔丹对多伦会盟是不屑一顾的,依旧是不断的蚕食漠南及漠北蒙古的土地,发动侵略它们的战争,并口出狂言要和康熙平分天下。所以,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决心消灭夜郎自大的噶尔丹。

康熙三十年(1690年),清军三路出击,在乌兰木通遭遇噶尔丹主力,双方展开激战。噶尔丹大败,率二十多骑逃之夭夭。

康熙三十五年,清军还是三路出击,昭莫多一战,噶尔丹依旧大败,遂率几十骑亡命天涯。此时噶尔丹已经穷途末路、四面楚歌,但是他依旧冥顽不化,拒不接受清朝招抚。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大军抵达宁夏时,噶尔丹左右亲信纷纷来降。不久便传来噶尔丹被部下杀死的消息。五月中旬康熙皇帝胜利回京。众叛亲离、人心尽失是噶尔丹失败的又一原因。从此,蒙古三部:西蒙古、南蒙古、北蒙古全部归清朝统治管辖。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的观点跟其他人不一样,准格尔汗国的国力和经济实力虽然不如清朝,但这不是他败于康熙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清朝能摆平准格尔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后花了近百年,为何?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或政权初兴起时,其实力和战斗意志都处于上升期,那么他的战斗力就会很强,而且不易退缩。此时准格尔汗国确实处于上升期,所以十分强大难缠,或许真的不比成吉思汗时差。然而,此时的清朝也是刚兴起入关不久,也是处于上升期的阶段,因此,双方交战,谁都很难灭谁,谁都不会轻易怯战后退。双方都处于上升期,攻击性、扩张性都很强,单用军事手段,很难分出高下,那么就只能比拼国力和运气了,而满清据有中原,人力物力财力等综合优势明显。但尽管如此,清朝跟准格尔汗国也打了近百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才最终击败准格尔,完成新疆的统一。


再看成吉思汗崛起时,周边是个什么情况。金朝,此时已建国一百多年,国家早已安定无事许久,军队战斗力早已退化。西夏同样,建国已近200年,久无战事,锐气血性已失,战斗力也不复当年了。西辽,此时已80多年,而且政局不稳,刚被外贼篡了权,战斗力也可想而知。南宋,不用说,龟缩着安定了多年,即使被金国压迫保持着较好的战备和战斗意志,但攻击性并不强,也不行。

众所周知,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话是非常正确的,是一句战争真理!一方面进攻方保持着军队战斗力、韧度,和战斗意志的活性,另一方面,攻击方有气势、有目的性、回旋空间大等优势,所以,攻方往往处于强势、优势、主动位置;守方,处于弱势、衰势、消极位置,一般而言,攻击方胜率更大!


加上攻击方又处于国势上升增长期,守方处于衰落安乐期,那么战争结果就更加显而易见。蒙军积极性强,屡屡来攻,小败也不影响难缠,而夏金宋,消极防守,疲于奔命,败多而积终成无法挽回的劣势,最后都被蒙古征服了。但是蒙古骑兵虽强,在野战和开阔地带难逢敌手,但在面对农耕文明的城池防御战时,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游牧民族并不擅长城池的攻坚,所以,蒙古军打夏、金都打了20多年才灭国,打宋朝更是打了45年才成功,期间还折损一位大汗。而对比中亚、西亚、东欧的游牧半游牧开阔地带的政权国家,蒙军可谓是一路横扫,闪电灭国,这就是区别!

所以,成吉思汗时的蒙古帝国能横扫亚欧大陆,建立空前帝国,是存在运气的,周边都是些老迈安乐国。而准格尔汗国崛起时,面对的是同样也处于上升期的清帝国,就很难取胜了,事实上大清方面也表示跟准格尔汗国战得很艰难,对方很难缠,无他,也是上升期的关系!而准格尔在征服松散的喀尔喀、西藏和中亚政权时,却是得心应手、顺风顺水。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崛起能有多大成就,与周边国家是否处于上升期有很大关系,比拼的不仅仅是军队数量、国家实力、将领才能,还要看国势新旧运气!因为上升期的国家,扩张性很强、有战斗意志、军队战斗力也就强,也就很难缠!


龙拳舞秀


诚邀,如题。准格尔汗国一直是蒙古各部中实力较大的一支,也是离北京最远的一只。由于天高皇帝远,准格尔汗一直不奉清廷号令,到了葛尔丹在位时,准格尔吞并蒙古大片土地,已成为仅次于大清和俄罗斯的东亚第三大势力,奈何乌兰木通一战,葛尔丹兵败被杀。那么葛尔丹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其一,准格尔与大清国力差距。

葛尔丹虽然占地千里土地辽阔(700余万平方公里)甚至于不输大清,但是葛尔丹的土地大多是草原,地广人稀,所以葛尔丹的兵力并不多,据史料记载只有15万左右。但是大清地广人多,人口过亿,加之康熙平定了三藩和台湾,内部稳定粮食充足,而且清军和忠于大清朝的蒙古骑兵加起来兵力超过了二十万,葛尔丹自然不能和清军相提并论。

其二,武器配置和人员战斗力不同

实际上当时是葛尔丹与清朝—蒙古联军作战,忠于康熙皇帝的蒙古军属于精锐力量,清军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而且清军有险劲的仿制西洋大炮,在当时属于超强的作战力,这种装备对于葛尔丹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因为他的部队,除了少量的火枪除外,并没有其他可以抵抗清军的重型火器。要知道骑兵最怕的就是密集的火器了,所以葛尔丹的失败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葛儿丹与成吉思汗的环境是不样的 成吉思汗能成功在于一内部环境.他是真正的统一了蒙古 被蒙古各部所信服 而葛儿丹先不说蒙古各部尚没有统一 且就算在统治集团里 内部矛盾也是不断 二外部环境.成吉思汗时期南宋与金这些年斗争不断,且消耗靡多,战斗力不强,给了成吉思汗成长的空间,且金自从入主中原后,军队散漫糜费,统计阶级安于享乐,而南宋偏安一隅,官场风气日薄西山,皇帝安于享乐不思进取而反观康熙,军队刚刚从白山黑水中打进中原,军队刚经历战火的洗礼,余威犹在,而康熙少年聪慧,锐意进取,你说以一省之力如何撼得动泱泱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