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有人说“桃园三结义”对刘备有利,对于项羽来说就限制了发展?

大马哈鱼12


其实这就是合伙做生意,当时他们唯一的资源就是刘备的血统,况且他年长,挑夫和杀猪的机会会少点


老吕63372674


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结成了一个团体,在汉末天下大乱的时刻,相互扶持,准备成就一番事业的。

刘备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异于常人,小的时候经常扮演领导人物,长大后正赶上黄巾起义,正是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奈何势单力薄。桃园三结义,认识了关羽和张飞,有了拜把兄弟,两个武将,如虎添翼。


对于关羽来说,桃园三结义是他人生的一次选择,他选择了势单力薄,只是有点皇亲噱头的刘备。这让关羽在刘备的阵营里特别拔尖,鹤立鸡群的感觉。一步步助长了关羽的傲气,从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事情来看,关羽只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将,管理才能实在有限,不是一个良将,又恰巧在刘备阵营,让关羽特别自负,以至于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试想如果关羽能够一开始加入曹操阵营,在兵多将广的曹军里,关羽就不是显得那么突出,这样能让关羽少一些傲气,也许能成为一代良将。

选择决定命运,真的是这样啊!

雄观历史,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


雄观历史


三人中,张飞属于资本家,有各种产业,刘备属于到张飞那应聘职业经理人,关羽也是应聘职业经理人MBA,可最后关羽只当了部门经理HR,属于赔了。张飞从大股东变成了项目总监更赔,刘备空手套白狼当了CEO。





破译门人


“桃园三结义”确实对刘备的蜀汉大业有利,而项羽的插香拜把子也确实是限制了后来的发展,更是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志不同道不合”。

先看刘关张三结义,刘备当时是鞋贩子,关羽是逃犯,张飞是卖肉的。这三人都是一个阶级层次的,这时候刘备说有一个大的梦想,我是汉室之后,此时正值乱世,我辈英才正是施展拳脚的机会,我们一起开启创业之路。关张二人一听,反正怎么干都比现在这个状态强,三人一拍即合,结成生死兄弟。他们志同道合,有着与大哥一样的梦想,生死相扶患难与共,最终成立蜀汉政权。

再说项羽,他也有一个结义兄弟,是刘备的老祖宗,叫做刘邦(如果刘备的身世是真的)。刘邦出身卑贱,早年在村里就是个流氓,贪财好色之徒,后来做了亭长(现在的村长),再后来秦政残暴,民不聊生,陈胜起义之后,他也发动民众响应,后来投奔项梁。

而项羽乃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早年就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他二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识,后来磕头做了兄弟,联手反秦。后来秦朝覆灭之后,兄弟反目成仇,开始了楚汉之争,项羽战败,乌江自刎。这就是这对结义兄弟的结局。

项羽刘邦出身不同,结义时二人也各自有自己的队伍,他们结义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两国结盟,那怎么可能牢固呢。再加上项羽虽然对敌作战勇猛不留情,但是对兄弟却少了大义灭亲的狠劲,而刘邦则不然,他是流氓出身,打架斗狠能屈能伸,他才不会在意那种情况下的结义兄弟,就连项羽以他父亲做人质时,他竟然还不慌不忙的说“我们是结义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爸爸,如果你要杀你爸爸,记得完事儿分我一杯羹”,连这么无耻无赖的话都能说出来,项羽注定是要败了。

常言道: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啊!刘关张三人出身平民,没有身份立场,三人结义为了共同理想全力以赴,结义自然对刘备的发展有利,而反观项羽和刘邦,出身不同,结义时有各自的队伍,立场本就不能完全一致,加上项羽没有原则的义气和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对上刘邦的没有原则和无赖的个性,限制他的发展是注定的结局。




冷风洛雨


综合分析,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桃园三结义”对于刘备有利,对于项羽却限制了发展?主要原因是刘、项二人的思想个性、格局气度不同导致的差异结果。

一、思想个性

人和人的差别重点是思想个性,可以决定人的方向和目标。刘备经历过底层的艰辛,实践出真知,世事洞明,性格坚韧不拔、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待人真诚,且仁爱又加,看似软弱,实则内心坚定。因此,在与关羽、张飞这两位个性鲜明的人相遇后,能够不嫌其粗鲁或傲慢,而是尊重对方,以诚相待,以此产生思想共鸣而生死与共。项羽虽是贵族子弟中的佼佼者,但个性中不乏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且存在刚愎自用的自负其高、勇而少谋的踌躇寡断、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等缺陷,其性格和袁绍相似,致其与人相处不能以诚相待,如对韩信、范增等,故此,交往中,大家还是顾及太多,不能全抛心扉,做不到“无缝对接”,更谈不上“结义”了。

二、格局气度

一个人的格局气度很大程度觉得路的宽广和远近以及成败。刘备能知人善任、思虑周全,做到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且用人不疑、善于授权、勇于激励,坦诚相待……大家也愿意为他出生入死——哪怕到孤穷无路之时,也有很多追随者誓死护从。如为关羽、张飞报仇可以违背“隆重路线”让蜀国衰败——义重生死(江山)轻,为赵云甩掉亲子,与庞统酒后失言主动道歉,留魏延守汉中广泛授权,托孤孔明全心全意……这种格局气度谁不不愿意为之动容呢?相反,项羽做不到这些,看不起韩信而致后来“四面楚歌”,不用范增之谋而落得乌江自刎,项伯、张良等很多英才难以相互入心,最后,只能悲壮别虞姬、泣乌骓而无颜见江东父老。虽是力能扛鼎的大英雄,却因思想境界不高不远、格局气度狭小而饮恨败北。

可见,“桃园三结义”这一炉香是否可以烧旺,决定因素全在人的思想个性、气度格局——刘备、项羽不同,结局自不同。


地势坤9


题主说的应该是“关羽”,因为此时西楚霸王项羽已经去世约400年了。

关羽,现今有“武圣”之名,家喻户晓,且不论“桃园三结义”是否真实存在,姑且这样认为,是否限制了关羽了发展,个人认为是否定的,“桃园三结义”对关羽非但没有限制,反而成就了关羽。既然讲桃园三结义,那只好按《三国演义》来看了。

关羽出线之路

演义中关羽的背景有简单的交代:

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所以准确来说,关羽当时是一名逃犯,关羽想去投军也要仔细考虑一下的,恐怕连真名都不能用的,虽然关羽相貌堂堂,但一般的衙役县令未必就识英雄,万一被直接关进大狱,那就是开始就是结束。

第二选项,继续流浪,反正已经流浪五六年了,但是即便如此是否还能碰到更好的情况呢?机会渺茫!试看曹操起兵后,来投的人,要么是名士,要么是家族牛人,或者有一定实力的小头目,多少也都带着千把人来投靠的,像关羽这样一个逃犯身份,即便是爱惜人才的曹操也未必能发现,那去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此时刘备是关羽主公的最佳人选。刘备虽然一穷二白,但还是有些名声的,皇族,能容人,有一定名声,虽然后来拉起来的队伍不大,也有500人左右,跟天下诸侯比起来虽然不入流,但好歹是一票人马,而且刘备还有卢植这个老师,可以借力一下。所以此时刘备对关羽来说绝对是最佳人选。

关羽成名之路

依演义看,首先是刘关张的成名之路是跟着大部队讨伐黄巾军,但这次出名的是刘备,关羽出名就是讨伐董卓,从“温酒斩华雄”开始,关羽让天下诸侯侧目,并迎来第一次高光时刻。

所以题主所说的限制了关羽的发展,应该就是说从这时开始的吧?!从这时起,关羽如果去投任何一个诸侯,应该都会被礼遇,被重视。但如果真的这样了,关羽应该就没有后来的忠义之名了吧,那武圣之名也不复存在了,明显的失大于得,那样才是真正的限制了关羽。

假想关羽假如其他阵营,发展如何?

首先,看下当时的主要阵营,袁绍,曹操,袁术,董卓,孙坚。

先排除董卓,因为此次讨伐的就是董卓,关羽的个性不可能;其次袁术,心胸狭隘,关羽看不起;袁绍,志大才疏,pass;孙坚,虽然勇猛,但当时还受袁术牵制,而且也未必能容关羽;所以大家也一直都看好的就只剩曹操了。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在曹操手下关羽能发展的更好,但事实却未必如此。

首先,曹操手下最受重用的一直是家族亲属,比如后来,南面交给了曹仁,西面交给了夏侯渊,背面交给了儿子曹彰,夏侯惇经常留守坐镇中间,所谓的“五子良将”,也可以称为“外姓五子良将”,曹氏,夏侯氏都不参与的,但也经常看到是曹仁督于禁,徐晃,夏侯渊督张辽,徐晃,乐进等,宗族将出马,五子只能打下手,如果关羽入了曹营,这种情况必然也改变不了,即便强入关羽,也很难有独镇一方的机会,张辽应该是曹营外姓将领,在曹操时代做到顶的人了,但跟曹仁等宗族将领比起来,权利还差的多。关羽如果在曹营,情况也不会特殊,那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也不可能存在了,虽然可能不会身死,但发展也是赶不上在蜀汉的。

在蜀汉的情况恰好相反,刘备的宗族势力很弱,甚至可以弱到忽略不计,刘备的大将,谋士几乎都跟宗族扯不上边,关羽一直是蜀汉二把手,刘备不分兵则已,分兵必然是刘备一队,关羽一队,直到最后也是刘备取益州,关羽守荆州。充分给了关羽施展的空间,威震华夏,终成武圣之名。

综上所看,“桃园三结义”,绑定了刘关张,而且只有刘备能给关羽足够施展的舞台,在其他地方,关羽绝无可能有武圣之名,有且只有刘备能给关羽这样的环境。所以“桃园三结义”非但没有限制关羽,反而是成就了关羽。


胡侃解密三国


《史记•黥布列传》,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刘邦问黥布:你为什么要反叛呢?英布也不客气:“我也想当皇帝呀!”

他要真想当皇帝,刘邦早就完蛋了。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果然,“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区区百余人到了番阳就被诱杀了。(黥布)

薛公说的不错👍!随何说得更对👍👍👍!:大王(英布)和项王都列为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项羽攻打齐国时,他亲自背负着筑墙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应当出动淮南全部人马,亲自率领着他们,做楚军的前锋,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帮助楚国。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来是这个样子吗?

刘邦在彭城作战,项王还未曾出兵齐国,您就应该调动淮南所有的人马,渡过淮河,帮助项羽与刘邦日夜会战于彭城之下。您拥有万人之众,却没有一个人渡过淮河,这是垂衣拱手地观看他们谁胜谁败。把国家托付给人家的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吗?

您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却想扎扎实实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可是,您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楚国的军队即使强大,却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因为他背弃盟约而又杀害义帝……(很长,不再引述)结果就是黥布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随何)

英布翻来覆去的背叛其目的非常清楚:为了自身的富贵,不顾及子孙后代、不顾及黎民百姓。胸无大志,眼高手低!即使他擅长用兵打仗,军队非常精锐。百姓们一向畏惧他,一旦士卒危急,就会逃散。难成气候!

项羽正为北方的齐国、赵国担心,西边又忧患刘邦起兵,知交的只有英布,又推重英布的才能。他认为英布是他的知交,却不及随何的一番游说!原因就是起点不同:

黥布是吴芮的女婿,又先是吴芮手下的将领,后来又是随吴芮追随项羽的,而吴芮与张良一见如故!早在黥布和吴芮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和长沙王的时候,吴芮就投靠了刘邦。随何敢去说服英布这是先决条件。项羽一厢情愿罢了,黥布并不认为项羽是他”大哥”。他倒觉得他才是”老大”。虽然他最后也是死在了吴芮的后代手里。

英布对他的将领们说:“皇上老了,厌恶打仗了,一定不能够亲自带兵前来,派遣将领,将领们只害怕淮阴(韩信)、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的将领没什么可怕的。”😄😄😄,这倒是很像关羽、张飞,目中无人!

关羽和张飞一个是卖枣还是豆油的说不清楚、一个是杀猪的,手下没有军队!指望着到涿郡刘备那里谋求发展,依靠刘备得人脉做强做大,自然对刘备感恩戴德。况且,关羽还是一个逃犯,自身难保,刘备以仁人之心接受于他。这等于刘备把一个死人,打造成为了一个义士!倘若刘备死了,他俩一个都休想活命。

事实上,相对于刘备来说,关羽、张飞无异于两个累赘。张飞还好点,占领了巴中、拒敌于巴西、给刘备留了俩儿媳妇;关羽是一点都没有用!什么事都坏在了他俩的身上。

刘备得赵云、诸葛才有了立锥之地,有了像样的势力、有了军队、有了土地、有了地位、有了不算大的一方天地。本来就很拮据,却也敌不住关羽、张飞得无限坑害,无奈全军覆没。

黥布没有出手施救项羽,刘备没有出手施救关羽。地位不同!


公明淏


纠错:题目中对于关羽来说不是项羽。


花非花雾非雾明月


我认为不一定,如果项羽真的和关羽张飞结拜,在有个诸葛亮,说不定结局什么样子,项羽唯一不足就是狂妄自大狂,和关羽有一拼,但是关羽忠心耿耿,如果项羽是大哥,关羽是武圣人,既然是忠肝义胆!但是假如毕竟是假如,我认为假如他们结拜兄弟了,不一定会限制发展,有可能改写历史。


张兴龙1888


刘备有贵族血统,这就是她的王牌,又从基层做起,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有远大的抱负,这抱负就像唐僧,虽然没有神通,但师徒三人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离了唐僧不行。刘备急需笼络人才来辅佐他,而关羽张飞则需要一个根红苗正的主公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项羽生来缺少草根阶层的锻炼,有公子哥的义气,难以识人,让刘邦把厚黑学用的淋漓尽致,借助项羽的实力发展了自己。最后养虎为患,结局惨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