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小洋房遍佈 新村美麗宜居——南部縣農村人居環境大變化

南部真的是一個

水天一色、山清水秀、繁花似錦、

湖光山色、青山綠水、春暖花開、

百花齊放、水木清華、萬紫千紅、

奼紫嫣紅、鳥語花香、春色撩人、

花紅柳綠、春意盎然、春和景明、

百花爭豔、草長鶯飛、春色滿園、

五彩繽紛、春山如笑、秋高氣爽、

五光十色、重巒疊嶂、風景秀麗,

鬱鬱蔥蔥、五光十色、頤養天年

世外桃源暗香疏影的好去處啊!

小洋房遍佈 新村美麗宜居——南部縣農村人居環境大變化

家家戶戶的小洋房

從茅草房、土坯房到如今的小洋房,從居有其所到住得舒適,從出門兩腳泥到新村美麗宜居……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部縣農村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從茅草屋 到小洋房  

走進八爾湖鎮純陽山村,一棟棟整齊的農家院落,一株株昂揚挺拔的綠樹,一處處功能完備的設施,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這一切都成了幸福美好生活的註腳。  

“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漂亮的小洋房,這在幾十年前可是做夢都不敢想啊。”今年72歲的村民王奎中一家過去長期居住在老舊的土磚房中,廚房低矮破舊,廁所緊挨著圈舍,昏暗潮溼。  

“小時候,我住在一間用亂石頭和竹篾做牆壁,房頂上是稻草的馬圈裡,甚至結婚時的新房也在那裡。”王奎中回憶起了過往令人心酸的居住環境。婚後,為了讓馬圈有個“家”的樣子,他和妻子將床搭在裡面,廚房則設在門口。在那間馬圈裡,王奎中一住就是11年。

  1980年,王奎中準備修幾間磚瓦房,改善家人的居住條件。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只能用泥漿和一半泥磚一半火磚砌牆體。就在房子主體即將完工前的一天晚上,突然颳起了大風,把本來就不牢固的牆體全都吹倒了。“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一下子就急暈倒在地上了。”對於當時的情景,王奎中的妻子範素芳一輩子都忘不了。

  2017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擺脫貧困後的王奎中建起了兩層小洋房,居住環境有了大改善,家門口還通了水泥路。

  王奎中家的住房變遷只是南部縣農村住房發生鉅變的一個縮影。“現在的房子是越修越‘牢固’、越修越‘敞亮’。”南部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中國成立前,南部縣大部分農民住草房。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村居住條件稍有改善,但仍以茅草房、土坯房為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房屋多為磚石結構,以條石為基礎,磚砌牆體,屋頂蓋上小青瓦,具有堅固耐用、取材方便、造價低廉等特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部出現大量的磚混結構房屋。到1990年左右,農村建房基本實現“瓦房”化。

  近年來,南部縣堅持與生產配套、與村容協調,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全力推進危舊房改造和土坯房整治,農村面貌煥然一新。2017年,該縣新建住房5391套,實施危房改造13676套,整治土坯房5533套,一幢幢別墅式的小洋樓在廣大農村拔地而起。


從居有其所 到住得舒適

  窗明几淨的客廳,寬敞舒適的臥室,液晶電視、電腦、空調、冰箱等家電設施一應俱全。每天清晨起床後,萬年鎮西安村村民敬福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屋內屋外收拾一遍。“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了。”敬福春感慨道,如今,農村住房越修越好了,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70年的時間,南部縣的農村人居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部縣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匱乏,南部縣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僅24元。對於普通群眾來說,“吃飽飯”是頭等大事,無暇顧及家居環境。一床一桌,兩把椅子,再加一兩隻放衣服的木箱,成為了標配。那時,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完成,整個傢俱業的生產能力不足,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有八仙桌、條凳等傢俱出現在尋常百姓家。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南部縣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百元,但一家幾代人仍擠在狹窄的房子裡,設施簡陋、衛生條件較差,家裡的床、桌子、衣櫃等傢俱都要靠木匠手工打造。“孩子結婚只有一件大衣、一床棉被。”建興鎮居民羅煥香感嘆道,那個年代,手錶、縫紉機、自行車被稱為“三大件”,只有少數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才有。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南部縣不少農戶開始著手改善家居環境,家用電器也隨之流行起來。“家裡第一臺電視機是1988年買的‘熊貓牌’12寸黑白電視機。”說起家中擁有的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電器,升水鎮居民楊彬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有一臺電視機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每天吃完晚飯,左鄰右舍便會聚集到他的家裡,看電視、嘮家常,享受舒心愜意的時光。

  上世紀九十年代,南部縣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達到1047元。這一時期,隨著農村電網的升級改造,“電”已經成為們居家過日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農村家電的種類也不斷增多,徹底從過去的奢侈品成為居家過日子的必需品,彩電、冰箱、洗衣機、烤箱等逐漸進入百姓家裡。

  近年來,南部農村居民年收入快速增加,2014年邁上萬元新臺階,達到10242元,2018年達到14908元。物質上日漸富足的人們對於傢俱用品的高需求也與日俱增,人們開始注重設計、注重搭配、注重展現個性化的傢俱佈置,從定製衣櫃、定製櫥櫃走向全屋定製、集成定製,風格越來越多樣。

從出門兩腳泥到美麗宜居

  鐵佛塘鎮國公村綠樹環繞、池塘點綴,寬闊的村道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門口,寬敞整潔的農家院落內,脆香甜柚樹、柑橘樹等隨風搖曳。

  在村裡的小廣場上,筆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鍛鍊身體。老人名叫鮮志剛,他在這個村子生活了70多年,聊起這些年村裡人居環境的變化,鮮志剛感慨萬千。

  “以前家門口都是土路,遇到下雨,一出大門就踩兩腳泥。門口隨處可見的電線杆,蜘蛛在電線上撒滿了網。”鮮志剛回憶,過去家家戶戶的茅房、豬圈環境很差,總散發著一股臭味。

  “從陰暗、潮溼、狹窄到明亮、乾淨、寬敞,住得更加舒適。”說起變化,鮮志剛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2016年3月,村裡實施“五改三建”,鮮志剛家的居住環境有了極大改善,水衝式廁所等一應俱全,而且家門口還通了水泥路。

  “全村大部分村民的庭院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圈廁全部分離。”該村黨支部書記鮮義生介紹,村裡還建起了文化活動室、村民活動廣場,建成了柑橘產業園1000餘畝。村容村貌的改善,不但為村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還讓村民們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部縣,基本上每個村都像鐵佛塘鎮國公村這樣經歷“大變身”。近年來,為徹底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的居住環境,南部縣堅持把“五改三建”工程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功能分區、完善合理”的思路,幫助貧困群眾改危、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建園(小庭院)、建場(小養殖場)、建路(入戶路)。

  同時,南部縣把“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從開展農村垃圾、汙水、廁所“三大革命”,實施綠化村莊、硬化道路、美化家園“三大行動”,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電氣通訊網絡化、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三化建設”等方面入手,“百村示範、千村整治”,提升美麗宜居鄉村的“顏值”和內涵,力爭實現農村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健全、服務保障有力、鄉村宜居幸福的建設目標,使群眾真正享受到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成果。今年,該縣將建成“美麗南部·宜居鄉村”達標村200個,2020年將建成500個。

小洋房遍佈 新村美麗宜居——南部縣農村人居環境大變化

交通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