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一直留在東北發展,歷史的走向將完全不一樣

《三國演義》開篇就講:“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話形象生動地總結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歷史,從大禹建立夏朝開始,中原王朝就經歷了無數次裂變、融合,中華民族正是在這不斷的融合中緊密連為一體,再也難以分割,歷史的趨勢,總顯得不可逆轉。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一直留在東北發展,歷史的走向將完全不一樣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受電視劇影響,對清朝歷史有所瞭解的人不少。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孝莊太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些歷史人物的名字(年號),個個家喻戶曉。當然,如果1644年清軍沒有入關,可能這些名字就寂寂無聲了。

眾所周知,清朝的原身是後金,而後金是女真建立的,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女真各個部落原本都臣服於明朝,明朝在東北設立了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女真管理機構。但努爾哈赤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雄心滿懷地統一了女真各部,發佈“七大恨”伐明,滿清崛起。

努爾哈赤、皇太極打下的基礎,讓順治入關後就君臨天下,定鼎中原。那麼,如果清軍沒有入關,一直留在東北發展,歷史的走向又會怎樣呢?這當然是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但這樣一設想,似乎留給滿清的路,就只剩下了絕路,因為歷史的機遇一旦錯過,後果就難以想象了。

明朝亡於內憂外患。外部的威脅自然是滿清,至於對內,則有百姓不堪忍受封建社會土地兼併,貴族利益飽和而參加農民起義,試圖顛覆王朝。李自成、張獻忠是明末起義軍首領的代表人物,但起義軍雖然利用流動作戰的方式打擊了明軍,卻沒能找到一種長遠的統治方法。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一直留在東北發展,歷史的走向將完全不一樣

李自成和張獻忠,發展固然迅速,隊伍固然可觀,但他們帶來的破壞力也不容忽視,每到一地,農民軍也會燒殺搶掠,有了穩固地盤後,內部爭鬥更是激烈,由於起義首領目光短線等原因,這樣的起義政權就像以沙子堆成的“圍牆”,輕而易舉就能被推翻,經不住強敵猛攻。

清朝有天賜良機,往小了說有吳三桂開關門,往大了說,有明王朝自己內耗。南明小朝廷雖然表面上延續了明朝的生命,實際上也內鬥不停;如果清朝沒有入關,只是在東北發展,南明小朝廷必然也維持不了多久,按照封建王朝慣性定律,很快就有新的勢力將它吞併。

譬如張獻忠幾個義子裡,就有不太願意遵從張獻忠遺願聯明抗清的人(孫可望),像他一樣的人如果既有實力又有手腕,想取一塊地盤發展並不難,這樣一來,中原王朝漸漸恢復了秩序,接下來皇帝就會考慮到東北隱患了。要知道女真崛起,本就是靠著四處掠奪打下的基礎。

如果清軍沒有入關,一直留在東北發展,歷史的走向將完全不一樣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女真對漢地的索取從來沒停過,擄漢人為奴隸、把北方的財物劫掠一空等事常有,馬上的民族總歸習慣掠奪,這是生產方式決定的,譬如從前的匈奴。一旦新的王朝建立,哪怕是如同宋朝一樣禦敵不足的王朝,也會注意打壓滿清防止它繼續壯大,而滿清的勢力在當時並不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