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王朝》:朝廷议立新太子时,邬思道为何建议胤禛,举荐胤礽?

夏目历史君


古人说“笨鸟先飞”,但笨鸟尽量别先飞,因为笨鸟不知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天罗地网,遇见猎手就成了回不来的“出头鸟”。聪明的鸟先不飞,让先飞的鸟儿探路。《雍正王朝》中,大阿哥就成了先飞的笨鸟,八阿哥不吸取教训,继续高高飞起,结果同样被康熙狙击。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几路人马各怀鬼胎,其中以胤禩最为活跃,不仅导演一出“八王大”的戏剧,还到处串联百官。但胤禛这边动作就小得多,只是在邬思道的建议下,举荐了废太子。邬先生此举,有何用意?

议举新太子时,站在胤禛的立场,可选择的人表面很多,但经过层层排除,其实只有一个

首先排除的是胤禩,因为他有三个方面,让人无法接受:

一、胤禩这个人,沽名钓誉、假仁假义、心术不正,实事一件不干,笼络人心、给对手挖坑的事比谁都积极。

胤禩是上层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若当太子甚至继位,那是大清的灾难,天下黎民百姓只会更加糟糕,比如,黄河发大水,胤禩等人为了给胤禛挖坑,就能不顾千万百姓死活,阻拦筹款赈灾。邬思道、胤禛这种为生民立命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与胤禩“志同道合”。

二、胤禛与胤禩有直接竞争关系,而且私下互相算计。

从黄河发大水开始,两人就已经在明争暗斗。先是胤禛清查户部账款,当着康熙的面戳穿了胤禩的谎言;接着胤禩摆了胤禛一道,阻拦胤禛办差;然后胤禛又抓着八爷党的“把柄”,以此威胁……

大家都是想当太子的人,只是彼此表现方式不一样,但要指望胤禛推荐胤禩,那肯定比登天还难。

三、胤禩的势头有点过猛,过犹不及。

在古代,皇帝最担心都就是皇权旁落,谁要是有“另起炉灶”的苗头,谁就是皇帝的眼中钉。胤禩为了取代胤礽,诱骗肖国兴;在推举新太子时的高调作为,无疑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也让康熙看到他的实力。这种危险人物,康熙不仅不会让其当太子,甚至还会刻意打压。

至于三阿哥,在议立太子的过程中,只能充当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一方面,他是一个文人,身边聚集的是一群只会高谈阔论的清流,这些人打口水仗、舞文弄墨比较内行,治国起来就是下一个南唐后主、宋徽宗;

另一方面,康熙在八大山庄,当着诸皇子的面,已经给了三阿哥一句批语,“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句话也间接宣告他的夺嫡之路已经走到尽头。这个时候如果还去推举他,完全就是浪费选票。

九爷、十爷、十四爷都是胤禩的小跟班,既没形成气候,也没治国理政的才干,更不是康熙心中的理想人选,所以胤禛没理由投他们;十三爷是忠臣良将,也是胤禛的小跟班,总不能要大哥让出心向往之的大位,让马仔上吧?

胤禛能不能用毛遂自荐的方式,为自己争取太子之位呢?

在古代官场,自告奋勇是大忌,给人感觉就是贪图大位,很有可能就成了“出头鸟”。胤禛如果这样做,就与他平时“孤臣”、“冷面王”、“富贵闲人”的标签格格不入,康熙就会察觉他的野心,看你胤禛平时干活挺卖力的,想不到是故意演戏,装出来的“伪孤臣”,太让人失望了。所以,胤禛宁可投弃权票,也不能自荐当出头鸟。

排除了胤禛以及其他阿哥,也就只剩下废太子一人了。

顺着康熙的意思干活,总不会错

康熙对胤礽很失望,但还没有失望透顶,第一次废除他,有点不得已而为之。此外,康熙比较看中出生以及嫡庶之分,对嫡子胤礽还是有感情的。

所谓议举新太子,更像是康熙引蛇出洞而已,无非就是看看谁蹦哒得最活跃。以邬思道的智商以及对康熙的了解,他是能够察觉出,康熙会复立太子的。何况,康熙还放出了十三爷,这个信号是什么意思,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但邬思道心知肚明。十三爷台面上是胤礽的人,放出来就是给胤礽赋能。

此时此刻,举荐其他皇子,在康熙眼里就是望风梯荣、别有用心;举荐废太子,才是以大局为重。明白了康熙的心意,接下来只用顺势而为即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邬思道判断正确,举荐废太子的胤禛、胤祥被康熙高度评价“好!好!好!朕心甚慰,甚慰朕心!”

秋媚说:没有看清形势,没有认识自我,就一往无前地冲锋,无异于炮灰。邬思道洞察了康熙的帝王心术,也客观评估了胤禛面对的形势,所以才有把握举荐废太子,虽暂时退了一步,但在康熙心里又进了一步。


秋媚读史


《雍正王朝》里面的太子无才无德,从开篇众人为江南赈灾一愁莫展之时,却与庶母巫山云雨,迟到了朝会,望之不似人君。随着剧情深入,其行为结果越发来得恶劣,直至有了第一次被废黜,才有了举荐新太子。

第一阶段:康熙很失望,但并未废黜太子

作为储君的胤礽,理应为君父分忧。故在出现江南赈灾、追缴户部欠款二事之时,康熙首先征求太子的意见,既是对其政务处理能力的考察,也是希望其能在国家非常之时,承担起重任。

但太子心虚,顾左右而言他,既无能力也无态度。康熙颇为失望,需另觅人选处理这两起棘手的政务,而雍正这时又有这个意愿干,这些费力不讨好的活,当然了,这是编剧一心将雍正打扮成为,一心为公的正面形象所致。但要说康熙这时便动了,立雍正为储君的心思,恐怕也是不实的。理由嘛:

1、康熙认为太子无才,不能承担重任(注意此时康熙还未认识到太子无德),需要有其他皇子,处理那些以大臣的身份,无法处理的政务;

2、哪怕是康熙通过老八胤禩突审肖国兴的折子,知晓了太子的所作所为,还是将肖国兴送到盛京(沈阳)以保护太子;

3、虽然是相当失望,但康熙心中又极为矛盾,从其借询问张廷玉儿子病情时说的“朕儿子的病,怕也是难好了”,“怕”“难”两字又包含了康熙的一丝侥幸,希望太子改过自新。

第二阶段:两股政治势力联手,导致太子第一次被废黜

综上所述,太子虽然不孝,正如康熙训斥大阿哥胤褆所说“忘记了胤礽,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即是说康熙培养太子作储君是花费了相当苦心,也不是说废就废。一者是有胤礽生母的感情因素;二呢,是打乱了康熙的计划。只能说这时,康熙有废黜太子的念头,然后呢?没有然后,因为其没有新太子的人选。

情况直到热河狩猎,才发生了根本改变。胤礽与庶母巫山云雨的一幕,为康熙撞破。加上老大胤禔暗中施魇镇之术以及老八阵营,伪造太子调兵手谕的推波助澜下,制造出太子起兵谋反的假象。热河行宫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康熙只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命大阿哥胤禔掌管宫中侍卫,三阿哥胤祉掌管行宫外围军队。同时强调只有胤禔、胤祉、马齐三人同意,方可调动军队。

稳定局势后,停用太子的一切印信,看管起来,等于剥夺了太子的权力。继而回京后,宣布废黜太子,令大臣举荐新太子。

第三阶段:胤祥慷慨陈词,邬思道指点迷津

之前,无论明里暗里,雍正阵营都视为依附于太子。经过热河一事,雍正阵营主仆才明确了夺嫡。邬导演建议雍正,举荐胤礽,原因有五:

1、邬思道研究康熙文章、诗词,认定康熙对乱怪乱神之事,都是深恶痛绝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康熙对老八自编自导自演的“张德明事件”的表态,恐怕不是其真实意思,也否定了老八胤禩作为太子的人选;

2、既然否定了胤禩,那么老三胤祉、老十四胤禵也没有什么竞争力。胤祉是“书虫”、胤禵只会带兵,还不如雍正来得露脸;

3、虽不知伪造太子手谕一事,但热河当晚太子行为乖张,被证实为是老大施了魇镇所致,由此反推太子调兵谋反一事,也极有可能是遭人陷害,太子老师王掞所言的“阴为绊阻”,亦是这个意思。如此似乎太子也没有被废的必然理由;

4、联系此前,太子卖官还款,以及张五哥顶包杀人,引发了大清国建国最大的司法丑闻,康熙都对太子手下留情,是割舍不下对爱妻的感情,这个邬导演应该能从诗词,文章中读出;

5、在热河之时,老十三胤祥为太子挺身而出,落得圈禁的下场,可看作是打压太子一党的动作。如今,将其释放,说明康熙并没有完全宣判太子的“死刑”。

后记

如此,邬导演否定了胤禩、胤祉、胤禵当选太子的可能,而太子的失德,但没有触及底线,康熙还念及太子生母的感情,未完全死心。

关键在此情况下,建议雍正他们举荐胤礽,是延续其一心为公的风格,值此特殊时期,在康熙那里是重大加分项,也是邬导为雍正确定“以不争为争”方针的体现。同时,太子遭到又是陷害又是魇镇,晦暗难明的情况下,此举也避免雍正受到政敌的打击。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时,有点仓促。导火索是胤礽与康熙宠妃郑春华偷情被捉奸。

这件事,很重要吗?

看起来很重要。其实对于皇家来说,这都不算事儿。但凡大宅门,哪家没点偷鸡摸狗的花花事儿?

《红楼梦》中的焦大怎么说的?偷小叔子的偷小叔子,扒灰的扒灰。

对于江山社稷来说,这最多就是个生活作风问题,根本不算事儿。

所以,康熙在愤怒之下废掉太子胤礽后,发现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废掉容易,立谁呢?

一个个都虎视眈眈,拉帮结派,搞不好就会朝堂大乱。

康熙深思熟虑后,决定自己否定自己,推翻此前的决定,再次册立胤礽。

但是,康熙毕竟是个老狐狸。他不会让废掉太子这件事变得毫无意义,他要在石头里榨出油来。

怎么让这件事变得有意义呢?

第一,警示一下胤礽,希望他能吸取教训,从此以后谨慎做人 。

第二,引蛇出洞。把那些野心勃勃的皇子们引出来,然后替太子把他们清理掉,维护江山稳固。

第一点,发挥的空间不大,主要在于胤礽自己。康熙的着力点,主要放在了第二点。

废掉胤礽后,康熙明文下诏,让朝臣上折子举荐太子。

这时候,有两个人的表现最为出众。

一个是八皇子 胤禩,受到了诸多大臣的举荐。

另一个是四皇子胤禛,他听了谋士邬思道的建议,继续举荐胤礽。

结果呢?胤禩就像上钩的鱼,被康熙定为朋党。胤禩失去了竞争太子之位的资格,而支持胤禩的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也被迫告老还乡。

而废太子胤礽再次登上太子之位。

在这件事上,邬思道看得准。他看透了康熙的心思,让胤禛在康熙心中留下了既无野心又忠心耿耿的印象。

这为胤禛日后的夺嫡成功,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趣谈国史


《雍正王朝》中,朝廷议立新太子,全朝上下都在活动,想为自己势力铺垫靠山,而清醒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上书房的张廷玉,另外一个就是胤禛身边的智囊邬思道。前者上书请求恢复太子之位,后者建议胤禛推举胤礽复位,异曲而同工,因为他们都看破了康熙抛出诱饵的深意!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康熙废太子,再抛出一道圣旨,让文武百官以及各省督抚自己举荐太子人选。他用的是姜太公钓鱼之法,无饵而钓:太子之位没有落到实处,就是有名无实的饵。没看清楚的人果然上当,老八在百官推举中成了那条可怜的鱼,沾沾自喜中已经被康熙判了死刑。

康熙是个明君,比较注重孝道,最顾忌的就是骨肉相残的局面发生,因此在太子乱局中,给大臣们出了个选择题,让他们自己站队,看看朝廷中拉帮结派的程度,同时摸摸底,测试太子的能力范围以及继位将来可能遇到的阻力。

康熙对结果很意外也有点害怕。

太子是关系一国未来的根基,即使有错,也应该有一定的人缘,但康熙所看到的皆是恭维、推举老八的的臣子,而实际上老八的能力并不出众。在面对几次大事时都临难而退,甚至为了集团利益阻扰筹款赈灾。

老八笼络人心在行,但未必是百姓之福,见到老八的势力已经如此膨大,康熙心里是有些害怕的,将来太子继位,老八仗势可挟制太子,两人之间必有一争,谁输谁赢都不是朝廷之福。

太子立位多年,按理来说都应该有一定的势力为其讲话,即使下臣想脱身事外,也应该保持缄默,而不是投向老八的怀抱。一个不善经营人脉的太子,也必然不是朝廷之福,将来继位谈何服众?康熙对太子的人缘关系如此之差很意外。

老八徒有虚表的仁义让康熙不喜,康熙同样对太子的无能也感到失望,因此避免兄弟相残的局面发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太子复位,让太子反省改过,同时借机消弱老八的势力,用时间来缓解危机;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考察新人,找一个真正能够办事的人出来,以人力解决危机,显然康熙更偏向后者,胤禛和老十四都进了康熙的眼中。

邬思道看穿了康熙无饵而钓的用意,更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在这场乱局中敢跳出来的人必然成为众矢之的目标,所以邬思道化解这场危机的方式就是让胤禛这棵大树放到森林中去,不引人注目得悄悄壮大,让其他树木来抵挡风雨。

具体方法就是举荐胤礽,邬思道如此做法有自己的打算。

1、让胤禛跳出太子之争的乱局,置身事外才比任何人看得明白,也让同样态度的康熙看到胤禛的存在。不争不等于不表明态度,举荐胤礽就是表明臣子的忠心,表明胤禛在其位谋其政的本分,没有夺权篡位的野心。落在康熙的眼中,胤禛以后必然也是个可以辅佐太子可信任的能臣。

2、让康熙看到胤禛的大局观。胤禛在太子乱局中支持胤礽,是出于避免兄弟失和相残的本意,是稳定大局最好方法。如果太子顺理成章复出,代表着康熙的认可,代表着皇家的尊严,一锤而定音,大臣只能收敛心思,尽心辅佐太子,相比老八上位,更容易让朝廷稳定,和平过渡,避免刀戈相见。支持胤礽就是以朝廷为重的大局观

3、让胤礽感恩戴德。锦上添花是比不上雪中送炭让人感恩的,在康熙没有彻底废除太子前,对太子的投资都是值得的,这时支持胤礽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 胤礽被废,康熙看到了胤禛的忠心,也将进入康熙考察的人选之一。
  • 胤礽复位,必然对落难之时支持自己的胤禛感恩戴德,即使登基后,也少不了胤禛的富贵。

邬思道建议胤禛举荐胤礽是考虑到了胤礽能否复出的两个方面后的利益得失,再考虑到胤禛的现况并不适合参与,不管成功与否都会引起其他兄弟的戒心,反而不如合理利用乱局借机壮大力量。举荐胤礽乃是邬思道一箭三雕之谋:取康熙信任;夺胤礽感恩;保胤禛安全,也因这一举措,胤禛正式进入康熙考察的队列之中,最后脱颖而出登上皇位。


西游梦红楼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之中如同开挂一般的存在,观众戏称他是预言家。

邬思道精通帝王心术,他能够揣摩皇帝的心思,邬思道看出康熙废除太子胤礽并不是因为太子和后妃郑春华有染,而是因为太子的手下带兵包围了行宫。

太子逼宫,这是历代君王的大忌,要知道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太子登基心切、逼宫弑父的事件,康熙因为胤礽母亲的缘故对太子十分宽容,但康熙更不愿意大权旁落,晚年不宁。

康熙下令在京官员和各省巡抚推举太子以后,以佟国维为首的八爷党就开始四处活动,还搞出了“王上加白”“八大王”之类的迷信宣传,康熙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他可不能容忍八爷党如此猖獗,要真是八阿哥胤祀得了势,恐怕康熙也很难善终。

康熙的政治手段也十分高超,尽管大半满朝文武都支持八阿哥,康熙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想朝局稳定、不出乱子,需要把废太子胤礽再推出来,毕竟原来太子党也有一大批支持者。

明白康熙这层用意的只有三个人,邬思道、张廷玉和佟国维。可能有人觉得在推举太子的时候康熙训斥了佟国维勒令他退休,说明佟国维老眼昏花不明白康熙的心意,这是错误的看法,

佟国维必须支持八阿哥他回不了头,因为他的故吏门生都支持八阿哥,他如果转头支持其他人,佟国维就会被绝大部分官员所不耻。

佟国维正是猜到了康熙的用意,才把后辈隆科多安排到四爷身边,保证家族永续。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推举太子正好迎合了康熙的心意,老十三胤祥本来是要推举四阿哥胤禛的,邬思道说了一句话:

“不争是争,争是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邬思道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明白康熙的手段,康熙之后有谁继位只有康熙一个人说的算,满朝文武的意见有时候并不管用。

胤禛和胤祥推举太子也会让康熙觉得胤禛从一而终,不会轻易背叛太子,这样的人也不会背叛祖宗的江山。

康熙更会认为胤禛目前没有做皇帝的想法,或者说有情有义,不愿兄弟倒戈相向,这让见惯了皇室内斗的康熙感觉到一丝温暖。

更重要的是,康熙明白胤禛做事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更是为了江山社稷,这也算是雍正完成了康熙对他的考验。


排水渠过驴


《雍正王朝》:朝庭议立新太子时,邬思道为何建议胤禛仍然举荐胤礽?

这次朝庭议立新太子,也就是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其实,康熙这样说,只有张廷玉和邬思道揣摩到了康熙的用意!可怜自诩为聪明过人的八阿哥以为凭着自己的好人缘,让大家推荐自己上去做太子是十拿九稳的事!谁知道竟然是一个天大的笑话!那么邬思道建议胤禛,继续举荐胤礽是因为:胤禛是太子党的人!这个时候再举荐胤礽,既表明了自己对胤礽的忠心,还有为兄弟的情谊!会让康熙觉得胤禛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康熙的确是这样想的!邬思道揣摩得非常的正确!

为什么这样说?



一,太子第一次被废,是康熙盛怒之下决定的!冷静之后,康熙很快又找个机会让太子又上了!

那次康熙从外归来,从大阿哥那得知太子经常欺凌朝臣,刚好小儿子生病,作为兄长的太子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康熙盛怒之下做了决定:废掉太子之位!

其实,康熙的本意不是真正的废掉太子。而是通过这次告诫太子:好好的做好太子的本份!不然,这个太子之位被废了!

当时太子的被废,连马齐隆科多都没有看出来其中的玄机,也齐齐举荐八阿哥做太子!

只有胤禛在邬思道的建议下继续举荐胤礽为太子!朝中只有老四一个人这样做!

当康熙得知是大阿哥下魔魇时,马上拘禁了大阿哥,并很快让太子复位!

这样一来,八阿哥好不尴尬!



二,邬思道建议老四举荐胤礽,是投康熙所盼!

这一次,康熙废太子并非本意!

康熙一个是惩治一下太子,让他好好做太子!

另一个是康熙看看朝中究竟有多少人支持太子!

这个时候,只有胤禛举荐了!这样做,作为太子党人,说明了胤禛的忠心耿耿,还有兄弟情谊,也更说明胤禛不是一个落井下石的人!

胤禛的这样做,让康熙刮目相看!

事后,胤禛对邬思道赞不绝口!只有他揣摩到了康熙的心思!



由此可见: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康熙吩咐议立新太子,其实就是一个烟雾弹!邬思道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建议胤礽继续举荐胤礽是聪明之举!!!


媚之夭夭


推荐被废黜的王子,因为他猜到了康熙的担忧。 历史上,被废黜的王子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

新国王登基了。为了防止叛乱,被废黜的王子通常被免职。康熙对此最为担心,担心将来血肉会被破坏,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老四以前曾帮助支持王子,现在他也建议废除王子,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的人。即使王子被废除,老四也一直在保护他,将来也不太可能伤害他。

当伍肆想出这个主意时,他甚至听到康熙考验出老四的忠诚,充满了欣慰和赞赏的嘿嘿笑声!

康熙精心培养了40年的尹仁宗第一次被废除后,他的心情非常沮丧。因此,吴思道要求胤推荐尹仁宗,迎合圣心。

八王爷虽赢得了官员的支持,但他永远失去了康熙的圣心,永远与皇位隔绝。 然而,胤禎的慈爱和正义在康熙的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尹仁庚王子最终第二次被恢复和废除后,康熙的圣心转移到了胤禎, 胤最终成为下一任皇帝,雍正帝年。





随心者


太子胤礽被废,其实还是有征兆的,所以当康熙真的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时,百官还是在预料之中的。但胤礽被废余温尚在,康熙就要求百官举荐新太子,此举还是在朝中引起了轰动。


谈到康熙公推新太子,就要先了解下胤礽为什么被废?在剧中,我们知道胤礽是一个做了近40年太子的人,在位期间,卖官鬻爵,草菅人命,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甚至还与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勾搭在一起。


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里,但真正促使康熙废掉太子的,还是因为在八大山庄,太子的心腹凌普奉太子手谕派兵将康熙行宫包围,有着武装逼宫的嫌疑,使得康熙遂不及防,此事也让康熙下定决心废掉太子。



但后来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意识到调兵手谕有可能是假的,有人想借康熙之手废掉太子,其心可诛,康熙顿时又想到胤礽的好和他的难。不过为了找出谁是伪造手谕的人,康熙要求百官举荐新太子,谁当选新太子,谁就最有可能是那个幕后黑手。


在当时的皇子中,有资格当选太子的寥寥无几。皇长子胤褆被圈禁;太子胤礽被废;三阿哥胤祉也不得康熙欢心;老九和老十没有做皇帝的想法,只想一心辅佐老八胤祀;老十三胤祥被圈禁;而老十四胤禵在此时还是八爷党成员,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九子夺嫡”中,也就只有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有实力竞争。


但老四胤禛夺嫡的策略是“不争是争”,而且自身实力有限,是出了名的“孤臣”;老八胤祀呢?可谓是广结善缘,在朝中实力最强,文武百官大多数都依赖八爷党。如今,康熙要求百官举荐新太子,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无疑就是要让老八胤祀当选新太子啊。


想到这里,连一向自信满满的胤禛都泄气了,如果靠票选,胤禛压根是没有胜算的,好在幕僚邬思道在一旁细细分析,才让胤禛茅塞顿开,也在邬思道的建议下,胤禛上表康熙,仍举荐废太子胤礽为太子。



胤禛和邬思道为什么还举荐废太子复出呢?难道就不怕康熙发怒吗?


首先,邬思道和张廷玉一样,早就看出了康熙并不想真正废了胤礽,毕竟胤礽做太子40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被废的主要原因还是被人陷害的。所以在康熙心里,还是希望大家推举胤礽复位的。


其次,胤禛此前一直是太子党成员,如果胤禛此时举荐自己或者其他人为太子,肯定会让康熙认为胤禛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小人,胤礽刚刚被废,胤禛就要跳出来自己当太子,这无疑会让康熙对胤禛有负面看法,所以胤禛听从邬思道的建议,还是举荐胤礽为太子才是上上之选。


第三,康熙要求群臣举荐新太子,其实是康熙布的一个局。他要看看各位皇子在朝中的势力到底如何,毕竟结党营私是康熙最痛恨也是最难以容忍的。谁能高票当选新太子,也就说明谁最有可能就是陷害太子的人。


老八胤祀还上蹿下跳,积极联络百官,而邬思道则让胤禛举荐胤礽,这一反一复,差距如此明显,不免会让康熙对老八胤祀更加失望和忌惮,相反,康熙会对胤禛刮目相看,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第四,邬思道此举还是要让胤禛隐藏夺嫡的想法,不要轻易示人,免得遭到打击。毕竟在当时,康熙真正满意的继承人还不知道是谁,不能轻易站队,也不能使自己成为打击的目标。



经过百官推举,老八胤祀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最理想的新太子人选,同时也暴露了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是如此强大,使得康熙都有所忌惮。通过康熙的运作,使得有“佟半朝”美名的佟国维被康熙轻松拿下了,等于斩断了胤祀的双臂。胤祀太子没当成,实力却大损,这也是向外界说明了康熙对胤祀的态度。没过多久,胤礽又王者归来,复位太子。


对此,你觉得邬思道的建议对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邬思道作为雍正的智囊,在雍正继位的路上,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第一次议举新太子时,之所以邬思道建议雍正推举胤礽,原因有两个三:

1.此时太子所犯之错,并没有朝野皆知,一个当了40多年的太子,突然无辜被废,这对于朝野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此时康熙废太子的心不坚。

2.此时朝野所有的人,都基本选举了8爷,这个邬思道已经间接知道,但是此时康熙心中真正的太子人选,谁也不清楚,只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康熙不会喜欢八爷,因为之前的八大王,八王大事件,已经可以看出,如果此时雍正继续推举废太子的话,一可以给康熙没有当太子之心的好感,以退为进赢得好感,二说明雍正有情有意,顾念兄弟之情,更能赢得好感。

3.因为康熙此时心中对太子的真正人选,谁也不是很确定,又不会是八爷,那么这个时候最明智的方法是不过早暴露自己的争储之心,以免引起康熙的不满以及别的阿哥的戒备,这样可以在争储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



阳春三月的牵牛花


当康熙皇帝第1次将胤礽的太子位置废掉之后,下了一道很出乎人意料的圣旨:让文武百官以及各省督抚自己举荐太子人选。

胤禛的谋士邬思道依然建议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为太子,这看上去很不合时宜。邬思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1.我们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康熙皇帝为什么让大家举荐太子人选?

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从8岁登基,十几岁擒住鳌拜,平三藩,打葛尔丹,收台湾。在这些大事上向来是前纲独断的,那关系国本的太子人选,更是重中之重,他怎么又能让大家推举呢?难道他真的想选一个百官钦佩,所有人大臣赞同的人做太子吗?

不!康熙皇帝深知:做一个皇帝,并不需要所有人拥护他。皇帝是寡人,寡人是天底下最孤独的人,寡人不需要朋友,而只是需要绝对的权力。一个人见人爱的皇帝,那他就不是皇帝了。



2.那既然康熙就根本没打算把大家推举的人做太子,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在这我们就要联想到前太子胤礽是为什么被废的?

很多人会觉得前太子胤礽是因为勾搭康熙的妃子郑春华,而被康熙废掉的。其实少校觉得大家都小看康熙皇帝了。

在一个帝王心中,女人永远只是附属品,他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去动摇太子的位置,因为太子是国本,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少校认为前太子胤礽被废的根本原因是:有人假冒太子的笔记,写了一封调兵函件,把太子奶哥哥凌普的军队给调来了。虽然康熙知道,太子在这件事上是被冤枉的,但他依然要废掉太子的位置。因为无论谁做的这件事情,这是逼宫,带兵逼宫。本质不会变。

所以康熙要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位,以便向天下人昭示:皇权的不可侵犯性。



3.既然康熙知道前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那他为什么不给胤礽洗冤?而是让大家推举新太子?

康熙也知道了太子是在这件事上是被冤枉的,

太子笔记的模仿者可能是十三皇子胤祥,也可能是十四皇子胤禵。而老十三胤祥的背后是老四胤禛,老十四胤禵的背后是老八胤禩。

这两个人又是皇位的最有力的争夺者。所以康熙让大家举荐太子人选,他倒要看看这两个人在朝野中的力量如何?



4.满朝文武只有两个人看懂了康熙真正的意图,一个是张廷玉,另外一个就是邬思道。

当所有的官员异口同声的推举八王爷胤禩新太子,甚至包括上书房的马齐,佟国维等重臣的时候,只有两个人是清醒的。

一位是上书房的张廷玉,另一位就是胤禛的谋士邬思道。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张廷玉自己悄悄上了一个密折:依旧保举废太子胤礽做新太子;而邬思道给胤禛提的建议也是:保举废太子胤礽做太子。



5.邬思道这么做原因有三个:

1.首先让康熙消除对胤禛的戒心,因为康熙不敢肯定太子的胤礽的调兵笔迹,是不是老四指使老十三义祥模仿的。而胤禛依然保举废太子就消除了康熙的戒心。

2.把老八胤禩推到风口浪尖上。当康熙看到满朝文武都在推选胤禩做太子的时候,康熙内心是很害怕的,因为他没想到这个胤禩,已经结交文武百官,到了如此丧心病狂的程度。(在清朝皇子与大臣的结交是被严格禁止的),所以胤禩被推倒了风头浪尖上,也引起了康熙的戒心与反感。



3.让康熙觉得胤禛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作为一个从小没有父亲的人来说,对亲情其实是非常看重的。康熙在8岁登基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所以康熙很看重亲情。而胤禛曾经在废太子胤礽的手下做了几十年的官,一旦废太子倒了,胤禛变自立门户,这种做法极容易引起康熙的反感与厌恶。

这三条原因就是邬思道为什么坚持让胤禛依旧上书保举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



6.最后的结果:老八胤禩获得了百官的支持,却永远失去了康熙的圣心,永远与太子位绝缘了。而胤禛有情有义,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最终太子胤礽复位后,第2次被废除后,康熙的圣心已经转移到了胤禛身上。而胤禛也最终成了下一任皇帝——雍正皇帝。



我是少校柳下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