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名立下不世奇功的将领,在秦始皇、刘邦、朱元璋三位手下,谁幸存的概率大?

闪击伯爵2


我认为在秦始皇手下幸存的概率比较大,其次是刘邦,最危险的就是跟着朱元璋。

秦始皇

如果以对百姓的暴虐程度来排名的话,三位皇帝中秦始皇可能会排在第一位。但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秦始皇却一点也不暴虐,甚至有时还很体贴。举个例子:

秦国的商鞅变法,制定了十八级的军功爵位制,因军功最高可获封到十八级的“大良造”,这一制度传承了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执政的时候,名将王翦有一次发牢骚,认为自己无论立多大的军功,都没有封侯的机会。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秦始皇对王翦的遗憾深表同情,下令修改军功爵位制,经过了增、改、删以后的爵位变为了二十级,最高等级是十九级的“关内侯”和二十级的“彻侯”(武帝时期改为了列侯)。

而秦始皇也很大方,不但封了王翦为最高等级的彻侯,而且王翦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后来都封为了彻侯。

秦始皇手下有两位众所周知的大将,除了王翦,还有一位就是蒙恬。这位蒙恬将军更是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在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的时候,蒙恬的弟弟蒙毅也同时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被封为了上卿,出入共乘一车。兄弟二人一个领兵在外,一个身居高位坐阵中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信任。

所以秦始皇死后,赵高与胡亥要蒙恬自杀,蒙恬说:“我有三十万军队,完全可以造反,但我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不起我的家族和先王的恩情。”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宁死不叛,即表现了蒙恬的忠义,同时也说明蒙恬对秦始皇恩德的感激。

刘邦

如果这位将军跟随刘邦的话,就要小心谨慎了。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汉初刘邦封了八个异姓王,除了吴芮情况特殊,其余七人都被收拾了。

如你所说,这位将军愿意交出兵权,我的理解这名将军是一个有智慧,无野心的人,如果这样,他幸存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虽说刘邦这人比较多疑,但他所杀的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寻死路,就比如最出名的将领韩信。诚然韩信的谋反有被逼迫,算计的因素,但韩信这个楚王的实力强大是真的,这个人素来恃功自傲也是真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是否要造反,而是如果他反了,谁能治的住。所以我总认为韩信缺乏大智慧。

我们前面说过,在异姓王中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长沙王吴芮。吴芮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后世子孙。这里面除了他自身的智慧以外,还得益于一个好朋友的指点,这个好朋友就是张良。

吴芮实际的管辖区域是长沙和豫章二郡,在当时的异姓王中实力是最弱的。可这并不妨碍刘邦同志以警觉的目光来审视他。幸好张良隐居修道的时候来吴芮家里小住了几天,给了吴芮一些建议。张良走后,吴芮立刻将自己领地中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刘邦的子女们,并把手下的士兵分了一半给了汉室宗亲荆王刘贾。

对于吴芮的做法,刘邦非常满意。所以后来吴家就成了汉朝唯一的异姓王。

当然刘邦能够容纳吴芮,也因为吴芮的才干和威望难以成为大汉王朝的威胁有关。所以你假设的这位统兵奇才能否逃过刘邦的毒手也很难说。

朱元璋

朱元璋封的六王(有死后追封的)均得善终,但这不能说明跟随朱元璋就是安全的,因为这几个异姓王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朱元璋手下有本事的文臣武将很多,那些寿命长的人全都遭了殃。与刘邦用警觉的目光找功臣的毛病不同,朱元璋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来杀这些功臣。也就是说跟着刘邦还有机会夹着尾巴保全自己,但跟着朱元璋,只能是“功臣必须死”。

朱元璋的绝情来自于太子朱标的过早去世,应该说朱元璋在众多皇子中最为中意的就是长子朱标,而朱标本性中厚纯良,又是嫡子,可以说苗红根正,在大臣及诸皇子中威望都很高。为了日后朱标能顺利的执政,朱元璋给他设计了一套政治班底,这个班底的骨干都是朱元璋手下的得力人员,比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蓝玉等。这个时期朱元璋是有意留下这些人才将来辅佐朱标的。

可惜朱标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深受打击。因为怀念朱标的缘故,朱元璋不肯在皇子中另立继承人,而是固执的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但朱元璋清醒的知道,朱标有才干,有威望,能够驾驭手下的这些能臣悍将,可年仅十几岁的朱允炆不行呀。为了确保自己死后朱允炆地位的安稳,朱元璋开始了有计划的杀功臣行动,李善长、刘伯温、蓝玉全都死在了这一行动下。

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一位身有不世之功,在军中威望极高的将领的存在,怎能让朱元璋睡得着觉,哪怕他交出了兵权。所以这位将领存活的可能性极低。

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

秦国是以法治国。商鞅立下的律法本身就是为战争服务的,为了调动全国人民的战争积极性,在制定了严苛的惩戒制度以外,也对功臣的利益做出了保护。而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于秦国内部,而是六国的残余势力。所以秦国的将军们相对活的比较轻松。

刘邦的天下得自秦乱,从法理上来说,你可以夺秦国天下,其他人也可以,只要有实力。所以刘邦看重的是将领手中握有的实力,如果你的实力不对其够成威胁而又听话,懂事。刘邦应该也不会为难你。国为别忘了北边还有匈奴虎视眈眈呢,他得给后代留点人才保家卫国。

朱元璋的时候是真的“人心不古”了,皇位争夺的血雨腥风在上千年的时光中被野心家们玩的驾轻就熟。触目惊心的历史经验不能不让朱元璋惊醒。除了杀功臣以外,朱元璋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设计一套确保皇权稳固的政治制度上。而且他的这套制度对皇权的维护非常有效,至少大明王朝不是被内部瓦解的。


老曹讲史


假如生活在古代,成为一个立下巨大功劳的将领,那么在秦始皇,刘邦,朱元璋这三个皇帝的手下效力,究竟是哪一个会存活的时间会长一些呢?

而这也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将其转化为等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三个皇帝哪一个对于功臣的待遇会好一些呢?坦白来说,这三个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君主专制,成为历史上第1个皇帝,并为日后2000多年的历史奠定了格局。如果说秦始皇是出身于贵族世家才得以成为一代皇帝的话,那么刘邦和朱元璋则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从布衣出身就一步步摸爬滚打,最终成为一个王朝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作为一个功臣,在他们三个人手下,或许也只有秦始皇才会对功臣十分的优待和宠幸,并且没有性命之忧。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来看,的确有很多的人在他成为皇帝这条路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牺牲,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韩信了,虽然韩信本人在最初加入军营时投靠的是项羽的集团,但后来因为自己屡次得不到重用,转而投奔刘邦,也正是因为萧何对韩信的赏识和推荐,才让韩信能够在刘邦的手下大放异彩,不断的掌握权力,建立功勋。尤其是在垓下之战当中,韩信的确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后在帮助刘邦平定各地的诸侯势力和反叛力量时,韩信也是立下了悍马功劳。但是最终却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韩信虽然善于领兵作战,但的确他的情商不高,也有一些居功自傲的可能,但是毕竟韩信作为刘邦的左膀右臂,在其成就王图霸业的过程当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是存在造反的情况,那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轻而易举的就让吕雉斩杀韩信也非常让人感觉到可惜和遗憾。

而朱元璋同样也是出身于布衣之家,也是凭借自己逐步积累的威望,赢得了众人的爱戴,在推翻元朝的一系列斗争当中,不管是徐达,还是李善长或者是宋廉这些人物在战场或者计谋方面,可谓是倾其所能。到新的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则从一个首领的身份完成了到皇帝这一尊贵地位的过度,而地位的变化也衍生出来他对自己权利的担忧,因为自己的这些手下帮助自己打下天下,但同时他们也有可能在背地里阴谋造反。于是为了帮助后代奠定一个完整的权力交接过程,他必须要去铲除这些潜在的隐患。不管朱元璋火焚庆功楼是真是假,但是这样的传闻也可能不无道理,而史料当中记载,蓝玉等人也确实被朱元璋给屠戮。

而从以上两位皇帝来看,他们对待功臣的态度则是非常让人们感觉到寒心,尽管是出于维护自己皇权的这样一个目的,但毕竟对于自己曾经昔日手足情深的将领,也能够如此的对待。所以说功高震主的确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

而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目前尚不能够看到因为大臣有功而被惨遭杀害的具体案例,不管是李斯还是蒙恬这些曾经帮助秦始皇陛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和武将,秦始皇都对他们信赖有加,并且委以重任。特别是丞相李斯,虽然其身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秦国人,而曾经也帮助过秦始皇的对手吕不韦,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仍旧是重视李斯的才能,并且在李斯建议之下放弃了逐客令,这才能够广泛地吸引六国的有识之士前来秦国投奔。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单独分析来看,这三个皇帝当中,也恐怕只有秦始皇一个人能够做到对功臣最优待遇。而一句话常说伴君如伴,那些曾经伴随在刘邦和朱元璋身边的,不管是将领也好,文臣也罢,都要时刻的恪守住一条红线就是不能够功高震主,万一达到如此之境况,那便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作为一个立下了巨大功劳的将领,或许只有在秦始皇的手下才能够活的时间最为长久,并且享受的待遇最为丰厚。这倒不是因为秦始皇没有猜疑之心,或许跟他作为千古一帝的过度自信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使皇帝的他威震八方,并且手握天下大权,他也并不惧怕任何一个臣子能在他的手下兴风作浪,藐视他的存在。所以来说,一个功劳大的将领在秦始皇的手下生存的几率更为大一些。


历史小本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的题目是以为立下不世奇功的将领,在秦始皇,刘邦,朱元璋三位皇帝手下,谁的存活率最大?我个人的感觉是秦始皇,也许有人会疑问到秦始皇那么残暴,怎么可能宽仁的对待功臣,其实在历史上秦始皇确实没有杀过功臣。

皇帝与将军

1.王翦和秦始皇

秦朝最强的将军王翦可以说是榜上有名的,同时王翦和李牧,廉颇,白起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一生的功绩不胜枚举有率领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将三晋之地纳入秦朝的版图。之后率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和儿子王贲一起为秦氏的江山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是题主说立下不世奇功的将领。最终的的结果是王翦隐退,儿子王贲继续做将军,可以说是君臣两人肝胆相照,得以善终。

2.刘邦与韩信

汉高祖刘邦可以获取天下可以说离不开兵仙韩信,同时韩信和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经夸奖他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我们再看看韩信的功绩都有哪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还定三秦。背水一战击败赵军,消灭韩国,楚国最后和在垓下合围项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可以说是题主所说的立下不世奇功。最后功高震主,自己想要偏安一隅但是刘邦的的床榻边上岂容他人安睡,于是被刘邦给杀掉了。

3.朱元璋和蓝玉

朱元璋就不用说了,一生将几乎将所有的功臣全部屠杀,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蓝玉案。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中打破北元,摧毁了北元的中枢体系名声大噪。但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便开始大肆的残杀功臣,其中当时名气最大的蓝玉也因谋反定罪,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打好铺垫。蓝玉之前可是深厚朱元璋器重,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还是诶谋反定罪,牵连的人有一万五千人,至于其他的功臣就不用讲,基本上全被朱元璋杀光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功高震主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疑心,就跟莫须有一样的。至于这些功臣要造反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之后需要找一个理由帮助子孙后代守住江山。比如说秦始皇没有屠杀忠臣最后秦二世而亡,我们可以看到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是有必要的。所以我觉得只有在秦朝的时候才可能获得善终,你怎么看呢?


夏目爱看书


如果一个功勋盖世的将领,在秦始皇,刘邦,朱元璋三人谁的手下会安枕无忧?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嘛。结果当然是秦始皇喽。

首先咱俩先来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现象呢?其一,没有外敌存在。此时功臣闲下来肯定不会安于现状,他们想获得更高的权力地位就只有造反了。所以皇帝才会先下手为强除掉他们。其二,不安全感在作祟。打天下的时候,皇帝会赋予臣子绝对的统兵权以及足够大的独立自主权利。毕竟你不付出就指望臣子给你卖命也是不可能的。但一旦江山既定之后,手握重权的臣子就成为了君王忌惮的对象了。所以皇帝会收权,而臣子就会抗拒。这么一来矛盾自然会产生,所以为了杜绝这种问题的出现,君王也会在天下既定之后开始铲除功臣。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在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没有铲除过任何一个功臣。一方面因为秦始皇有绝对的自信可以控制住所有的臣子。毕竟在古代像秦始皇这样功比三皇五帝的君王,那简直就像是神一样。所以没有哪个臣子敢造反,而秦始皇也有绝对的自信可以控制一切。其次,秦始皇是一个进攻欲望极其旺盛的人。或者说他不甘于平庸。在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立刻开始着手对北方匈奴和南方百越进行作战。秦始皇需要无数的有能力的臣子追随他征战天下,他不担心臣子功劳过大。因为再大的功劳也比不上秦始皇。而且秦始皇也需要很多很多的将军去帮助他征服世界。

历史上李信犯下那么大的错误,损失了那么多的军队,秦始皇也照样原谅了李信,继续要李信征战天下。可见秦始皇有多么缺乏人手。而臣子方面呢?在古代武将就是战争的鬣狗,没有战争对于武将来说才是最可怕。有了武将自然就有了将军的用武之地。而且有了战争也就意味着可以立功,可以获得金钱美女。所以说秦始皇的臣子们也不用担心鸟尽弓藏。因为秦始皇的鸟是射不完的。

刘邦方面就无须多言了。跟着刘邦这个“流氓”皇帝。功臣几乎就没什么好下场,即使不死才得脱层皮。历史上韩信可以说是刘邦取得天下的最大功臣。但在功成之后,韩信以及一大帮子异姓王不都被刘邦给除掉了嘛。刘邦就是想要收权,他没有自信可以掌控一切。即使没有被杀的萧何,后半身过的不也战战兢兢的嘛。刘邦不断的试探萧何。而萧何为了活命又不断的自污以证清白。可以说很悲惨了。而刘邦的连襟樊哙。一生忠义跟着刘邦出生入死。但最后不也差点被刘邦给杀死嘛。要不是刘邦早死了一步,樊哙很可能会被刘邦给除掉了。所以说功臣跟着刘邦不死也脱层皮

最后再说朱元璋。朱元璋可是一个十足的活阎王了。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见惯了人情冷暖,所以说他下手可狠着呢。再加上本身出生就低微,所以朱元璋一直都有着很严重的危机感。历史上为什么朱元璋要设立锦衣卫?目的就是监察天下他们官员,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不安全感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我们再细数一下,朱元璋时期的功臣活下来几个,你就可以知道朱元璋的杀性有多么重了。一场“胡惟庸案”,一场“蓝玉案”。彻底的把绝大部分功臣都送入了地狱。可见功臣跟着朱元璋基本上就是十死无生的局面。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我认为在秦始皇手里的幸存的概率最大。

仅仅以秦始皇、刘邦、朱元璋这三位皇帝来看的话,在秦始皇时代存活的概率最大,其次是刘邦,最后才是朱元璋。

那么为什么时间越往后,杀功臣杀的就越狠呢?

皇帝的出身越低越杀功臣,反之,皇帝的出身高,却越不杀功臣。

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出身越低,对待功臣的手段就越狠。秦始皇子出身,内定的帝国继承人。刘邦亭长出身,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街道办的主任级别,比普通人稍高一点。而朱元璋乞丐出身,是当时社会地位最低的一批人。

我认为可能是身份上的落差,最终导致了心理上的落差,到最后,甚至是一种因自卑而扭曲的观点。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使得大臣对上这些皇帝可能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以朱元璋和刘邦为例,他们原有的身份,就像社会传达了一个讯息或者说一个思想。

你刘邦一个街道办的主任都可以当皇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当皇帝。而朱元璋更加不堪,乞丐出身当皇帝,难道我会连乞丐都不如。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刘邦和朱元璋继位后,就想尽办法诛杀功臣,而且为朱元璋出身最低,所以杀的也最狠,几乎将开国功臣杀了个遍。而刘邦也杀,但刘邦杀的是异姓王,对于其他异性功臣只要好好听话,告老还乡也能够安享晚年。

相比之下,秦始皇时期就要好得多,秦朝施行的是军功爵为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封侯拜将。而且秦始皇作为秦朝正统继承人,在民间也是十分的有威望,所以在身份上秦始皇是天下最尊贵之人,而且也是当时统治阶级认可的,所以以下犯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历史上很多开国皇帝都没有杀功臣,比如,隋朝的隋文帝,其原本就是北周贵族出身,可以说它的皇位还是其他贵族一起把他推上去的。还有一位就是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虽然对其他功臣有猜忌,但也是“杯酒释兵权”解决了隐患,而且宋朝还颇得民心。

而这些不杀功臣的皇帝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唯一例外几乎都是贵族出身。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时期存活几率最大,其次是刘邦的汉朝,最后才是朱元璋的明朝。


这个历史很正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只要看他们即位后,有没有杀大将的案例就知道了

01

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因为自己的皇位是带兵造反得来的。一方面加强政权的控制,所以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由皇帝直接负责。不能给予宰相太大权力。

为了让老朱家的江山一代一代传下去,必须除掉有可能在自己死后,对皇位有威胁的人,一方面是谋士,另一方面就是武将。

刘伯温、胡惟庸、李善长都先后被朱元璋找机会给干掉了。

发小徐达背上长疮,不能吃物,可朱元璋偏赐徐达一只烧鹅,徐达含泪吃完后,崩疮而死

李善长被以谋反罪,一家七十多口全被杀掉。十余年过后,又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掀起一场屠杀,杀掉了一万五千多人。这一下,开国的武将也被杀光了。

02

刘邦

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韩信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韩信为大汉朝可真是建立了是世奇功。

夺得政权之初,韩信、彭越和英布都被封为异姓王。随着政权的稳定,韩信、彭越和英布都被刘邦先后杀掉。

03

秦始皇

赢政虽然多疑,但是立下战攻的王翦

楚国灭亡后,王翦立刻交出兵权。这次,无论秦王怎么劝,他都坚持彻底隐退,坚决地告老还乡。

同样的是告老还乡,王翦得以善终,而刘伯温却在朱元璋的默许之下,被毒死了。韩信被降为淮阴候后,还是被除掉。

所以,在秦始皇手下,立过不世战功的将军最容易存活下来。而历史上偏把秦始皇列为暴君,是不是不太公平呢?至少在 这一点上,不是。


国内ERP专题


根据后世的历史史料及三人性格来看,在秦始皇的麾下幸存的机率最大,在朱元璋麾下活命的机率最小。

一般大将被杀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赏无可赏,一个是功高震主或功高盖主,三位皇帝皆是开国之君,都是征战一生的马上天子,战功相差不大,惟一不同的是出身问题。

秦始皇嬴政是庄襄王长子,天生的帝王种子,所以他面对手下时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这个东西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后天培养不来的东西,所以手下大将在见到秦始皇时会不自觉的臣服。

虽然历史上评价秦始皇是暴君,其实那只是秦始皇以法家治国严苛而已,秦始皇并没有像后世开国之君那样屠杀异国王室,也没有屠杀开国功臣,所以相对来说只要不造反,在秦始皇麾下反而最容易幸存。

刘邦也不是所有功臣都杀,只要你知进退,如张良一般他就没动,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人都是老乡也没杀,樊哙倒是差一点被杀,不过主要是樊哙是武将,有可能会威胁到刘氏诸王,至于韩信、英布、魏王豹等被杀主要是因为他们霸占了诸侯王的位子,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若是一心归隐,也未必不能善终。

朱元璋开始也没想着要将开国功臣一网打尽的,虽然三人中朱元璋的出身最低,但是老朱的自信也是有的,只是他没有料到长子朱标会先他而去,这顿时为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诸子中最像他的是燕王朱棣,但是不论是立长还是立嫡他的传不到朱棣头上去,而立贤明显会为以后的明朝带来动荡,所以朱元璋选择了继续传嫡,以长子朱标的嫡子继位。

朱允炆年纪尚幼,而朝中大臣们多风华正茂,一般来说,皇帝的身体是熬不过大臣们的,于是朱元璋只好亲自担任园丁,替长孙修理园中带刺的玫瑰了,能征善战的将领几乎被屠杀一空,只留下了位以防守著名的耿炳文,文官系统里有丹书铁券的也折腾的差不多,朱元璋发出去的免死牌自己又回收了一大半。

所以在上述三位帝王中,幸存机率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


飞凡看历史


我大至看了一下前面各位的回答,觉得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反正也不是史实,就是说着好玩,但既然要当做个话题来讨论,那就正南其北的整清楚。

三位皇帝中只有秦始皇是贵族,是直接接班上任的。因此,其自信心满满,压根就不认为别人可以功高盖主,夺他的权。因此,你能立下不世奇功,不用主动交出兵权,他也不会杀你。

其他两位都是贫民造反起家,夺了别人的皇权。因此,没有自信,唯恐有本事之人也象自己一样。所以在他俩手下,才会功劳越大,死得越快。

就这么简单个道理,你的知识太多,说得天花乱坠,把人都整晕了,也没整明白。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秦始皇手下,立下不世奇功,存活概率大。在其他两位手下,主动交不交兵权都得死!


东南风1965


中华的历史可谓是一部拍摄了5000余年最经典的电影,没有之一!金戈铁马,高潮迭起,从未停止过,每个王朝的兴起与衰落都涌现了无数英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佳话,流传后世,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简单的话却鲜明的展现了一个朝代的诞生,身后背负了多少亡魂!

一个王朝的兴起必是因上一个朝代的压迫与腐朽而导致,一位旷世名将必是因一位明君的伯乐识马而开疆扩土,屡战不败。

历史上知名时期,秦,汉,三国,晋,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开国将军都有各自的传奇人生,虽建功无数,战功赫赫,但结局却相差甚远,毕竟主宰者是皇帝,江山打下来了,是兔死狗烹,还是荣华富贵,完全在于君王的一念之间!

秦始皇: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人,也是皇帝称号的创始人,始皇帝手下武将颇多,王翦,王贲夫子,蒙恬,蒙骜,蒙武等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其中最出名的应属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大将军,史书记载始皇帝一统天下后,王翦担心功高盖主而归隐,从而得以善终,但事实上始皇帝在位没有斩杀过任何开国功臣,在这点上讲始皇帝是个“仁”君,

而历史上仅有的两位草根逆袭夺天下的君王:汉太祖高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同时也是鸟尽弓藏,路死狗烹的佼佼者,

刘邦在楚汉相争打败楚霸王项羽,其最大的功臣应属韩信,没有韩信的背水一战,刘邦未必能夺取天下,而天下初定,刘邦开始绞杀开国功臣,异姓王八人,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闽粤王亡诸,

朱元璋作为一个农民出身,要饭为生的开国之君,这番事业确实来之不易,其开国后在杀戮功臣方面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般开国之君杀将军,而朱元璋是文武大臣及其家族都杀了个干干净净!

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余人,开国元勋大多在此案中被牵连灭族,

始皇帝在历史的评判中,被披上暴君的的名衔时比较多,其中真真假假,是否对错,可能只有按照个人的评判标准来定了,但按照始皇帝在位没有大肆屠杀有功之臣大来看,充分说明了始皇帝并非残暴不仁之君,只是对某方面的管制比较苛刻,

当然也不是说从此点就判定刘邦,朱元璋是暴君,但作为奉其为主,为其效力,出生入死的将军们,在九死一生后能得到富饶而安逸的生活也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而最终战场未死,却被其最信任的人斩杀,还牵连到妻儿,不知这些英雄们的心中会有多么的狠!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奔腾Li


这个要根据帝王的经历和性格来看了,另外也得看功臣的觉悟。

一般来讲,贵族出身的帝王一般是比较自信的,容人之量也是最大的。从这一点看,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是秦王宗室,关陇贵族,权臣。超然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们对于臣下是有巨大的心理优势的,臣下对于身份尊卑的心理认同也更加深刻。这样形成的君臣关系比较牢固,君主的地位也比较有正统性与合法性,权臣往往也不敢造次,所以双方都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君王一般不会也没必要向大臣下手。

但是草根出身的君王就没有这种心理优势,他们往往是跟着一帮穿着着开裆裤就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历经千辛万苦打下的天下,最起码,他们起初的身份是平等的。后来突然有一天,他要君临天下,君臣双方的心理都会出现不适感。同时,由于政权的获取充满了血与火的绞杀,阴谋与背叛屡屡发生,让草根君王心中充满了不安全感,为了绝对的安全,向权臣下手就成了必然。

当然这也有个度,同样杀权臣,刘邦就适可而止,只杀反叛的异姓王,主要还是为了江山制度的稳固,以及逐渐向郡县制的转变。他的很多发小功臣就安然无恙,张良、陈平、樊哙、周勃、灌婴、曹参、萧何等都得到了善终。而朱元璋时代的功臣几乎很少有善终的,朱元璋偏执的人格和嗜杀的习惯使得办案过程任意牵连。

直到今天,这些历史依然对我们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一起创业的小伙伴,能有始有终的非常少。

《道德经》里面早就说清楚了: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