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五国伐齐,韩国得到了什么?

PicsArt手机修图师


五国伐齐又称乐毅伐齐。战争的起因最早源于燕哙让国。燕王哙为了使燕国强大,将王位让给相国,导致燕国储君太子平的不满,引起燕国内乱。齐国趁燕国内乱,充当起世界警察的角色,派兵入燕干涉燕国内政,并想乘机吞并燕国。齐军到了燕国后烧杀掳掠,毁人宗庙,引起燕国民众的不满,大家视齐国为仇敌。燕昭王即位后,发誓要一雪前耻,于是卧薪尝胆,苦心经营,派苏秦到齐国挑唆齐愍王吞并了宋国,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当大家把矛头都指向齐国时,燕昭王与公元前284年联合魏、赵、秦、韩四国,拜乐毅为上将军,举兵伐齐。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军主力,而后乐毅率燕军乘胜一路攻克齐国七十二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但最终因为燕昭王猜忌乐毅,导致功败垂成,齐国最终又成功复国。

其实在济西大败齐军之后,乐毅为了避免利益冲突,导致联盟瓦解,就与其他几国约定了瓜分齐国的方案,为大家划上了势力范围,然后各自攻打,互不干涉又相互策应。

燕国:燕国是五国伐齐的牵头国,出兵最多,战功最大,势力范围包括吞并宋国前的齐国大部分领土共计七十多座城池,分的领土是最多的,但这些都是齐国本土,攻伐自然也是最难的。

赵国:赵国是除燕国之外出力最多的国家,根据就近原则将河间地区划归赵国,河间地区土地肥沃,又是赵国的旧土,赵国自然是满意,获益也是第二多的。

魏国:魏国东接宋国,因为地缘关系,因此将原宋国的土地划归魏国,但此时的宋国已经被齐国掳掠一空,所剩无几,一具空壳而已。

秦国:秦国与齐国不接壤,加上前期出力少,因此一开始只是许诺以钱财。只是后来,秦国采取非常手段,从魏国手里拿到已经到手的宋国陶地。陶地虽然富庶繁华,但在魏国腹地,与秦国也不交界。

最后说一下问题中的韩国:韩国在五国伐齐中仅仅获得一些钱财上的利益,获利是最少的。原因有二点:一是地缘关系。像秦国一样,韩齐也不搭界,中间横着魏国,韩国弱小,即使获得土地也无法有效管理,反而迟早会被别国占据,还是拿着钱财实惠。二是韩国提前退盟。《战国策·五国约以伐齐》中有描述:

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由此可见,楚国通过诱惑威胁等手段迫使韩国最先退出了联盟,如此一来,韩国在五国伐齐中自然收益甚微。


独白历史


对于当时的韩国而言,已经不具备称霸的可能,自保已属不易,术治已经在韩国形成,所以,当燕昭王联结诸侯,有秦国参与,韩国也没必要独善其身。

韩国以割让土地人口,延缓秦国的进攻,在韩国的设想里,东西方大国的冲突,会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能够为韩国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韩国只有加入秦国盟友,才能免受其害!

所以,不久后,韩国又主导了“郑国渠”的闹剧,不仅未能削弱秦国,反倒是加快了关中的繁华,为两汉到盛唐,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多臻贵


战国时期局势风云变幻,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魏国衰弱后,秦、齐、楚三国横强,到了五国伐齐之前的秦昭襄王十九年,形成了秦齐“东西二帝”的格局。

五国伐齐前,齐国经过齐宣王的邹忌变法强国后,在齐愍王时期达到达到巅峰,能够独立战胜除秦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对秦国也可以进行战略震慑。

齐国先是战胜楚国得到淮泗之地。燕国内乱之际,请求齐国援助,齐国却在50天内灭了燕国。灭宋前,齐国任用苏秦为相,合纵六国攻秦,并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在外交上做出努力,向韩魏割地才得以化解。

尤其在齐国灭掉当时第八大国宋国时,因宋国十分富饶,宋都陶邑是当时的商业中心,齐吞宋后,国力立马超过秦国,打波原有格局,齐国一家独大,导致其他六国心存恐惧。

燕国要复仇,秦国要弱齐,韩魏赵因为齐国未兑现攻秦后的承诺恨齐,楚国想要拿回淮泗之地,于是便在燕国的主要推动下形成了五国伐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帅五国军马,一战将齐国打的只剩两座城池。

五国伐齐后,秦国占领定陶,赵国得到齐国河间之地,魏国得到宋国土地,楚国乘机占领淮上之地,燕国占领绝大部分齐国领土。

而韩国由于齐国不接壤,想要分到齐国土地很难,拿到也守不住。近一点的宋国,被魏国虎视眈眈盯着。况且,韩国国力较弱,参加五国联盟多多少少也有点被迫的意思,想要从老虎嘴里掏食,也不那么容易。因此,伐齐后韩国就老老实实回家去了,不过还是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空间,削弱了一个超级大国。


子不语乎


战国时期的五国伐齐意义重大,有点类似于吞噬形式的战争,齐国这块大蛋糕,在五国的合力投资之下被不断啃咬,从此国力衰弱,那么五路诸侯谁在侵略这块蛋糕当中占大头呢?我做了一个排行

第五位 楚国

从历史分析楚国属于投资慢,回报自然就不多。在燕、赵、魏、韩全都投资成型了之后,已经开始攻城并且小有收获,楚国才想起来入股,在别人眼里根本不需要他了,而且楚国当时的国界与齐国不相邻,给他也无意义,所以楚国不赚不赔。

第四位 韩国

韩国国界与齐国不相邻,他虽然刚开始非常支持燕昭王老板的号召,投资也不小,出手的时机也非常正确,可是他的经济实力与口味,不适合在齐国这块大蛋糕当中分红,所以作为伐齐的总经理乐毅,在准备大咬一口的时候把韩国支开了,这样分红的人员就变少,赚得也就多一点,不过韩国要比楚国赚得多,从他投资的时机与努力可以看出来。

第三位 魏国

魏国参与伐齐投资是被总经理乐毅重视的一个国家,准备出兵的时候,乐毅安排魏国,攻取被齐国灭掉的宋地,宋国作为一个倒闭公司,空壳子也是非常值钱的,魏国拿下宋地以后,股票直接上涨,由于两国相邻,马上就可以使用,假如楚国与韩国的投资都是平本生意,那么魏国就属于翻倍式的赚,但是只排在第三,看完赵国你就知道了。

第二位 赵国

总经理乐毅安排赵国,攻取河间之地(今河北献县东南),赵国这次是实实在在的抢钱,从投资、策划、到销售都是与经理相互帮助完成,说明赵国对这笔买卖很看好,实际也是赵国在这次攻伐投资当中赚了很多土地,他比魏国赚得多是因为,魏国抢到的就是一个空壳子,好东西之前都被齐国拉走了,赵国攻下河间之地后直接就可以盈利了,所以排在第二。

第一位 燕国

伐齐投资机遇是秦国创造的,那么燕国就属于直接投资方,占有的股份最多。由于害怕自己资金膨胀,不得不分出小部分利益给四国,同时燕国从开始投资到结束,都是在大口大口的啃,与赵、魏联合攻下济西以后,大把的财宝运到了燕国,然后四国以为赚够了,相继退股,燕国感觉才刚开始,由总经理乐毅亲自指挥,一连攻下七十多座城,然后财宝又送到燕国,之后虽然被吐出来,可是那都是空壳子了,所以在这场只赚不赔的投资当中,燕国绝对赚了几十倍。

以上的排名有一点我们没想到,就是秦国没有参与才是占有最大头,不过秦国眼光放得太远了,在这里我们不做比较。我只想说在秦国的投资面前,其余五国的投资都只是眼前的利益而已,秦国才是能让钱变成钱的老板。






孤独的修路郎


1、韩、赵、魏、秦,以燕军为主力,率领五国联军伐齐,并在济西之战打败齐国主力。

秦国占领定陶;赵军攻占齐国河间之地;魏国攻宋地;楚国乘火打劫攻占淮上之地;燕国占领绝大部分齐国领土。

1、对于秦国,虽然只占领了定陶地区,但是战略意义重大。当时在桑丘之战、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秦国两次被齐国打败,三晋因此转向侍奉齐国,通过五国伐齐之战,不仅大大削弱了齐国这一秦国最大的对手,还拆散了齐、三晋、燕之间的联盟,秦国赚大发了。

2、魏国占了大便宜。齐闵王的前期,是齐国最鼎盛时期。但是齐灭宋之战,却是转折点。因为当时宋国的位置非常特殊,他是齐国与赵、魏、韩之间的缓冲地带,同时三晋对宋国也早就垂涎已久,只是相互顾忌,都没有悍然出兵。当时齐国发兵攻打宋国之时,遭到了三晋的严重抗议,使得原本的同盟国一下子转成了敌对状态。有了这个背景,就不难理解,魏国为什么在济西之战后,立刻挥师攻取宋地了。

3、再来说赵国,赵国与齐国在河间地带一直摩擦不断,齐威王时期派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他爹),主要就是对付赵国。所以顺理成章,赵国转身攻取河间之地,拿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4、楚国就不多说了,本来就跟齐国交恶,淮上之地是双方的重点摩擦区域,再说,之前垂沙之战败得那么惨,等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能不抢回来吗?

可以看到,在五国(算上楚国就是六国)伐齐之中,除了韩国之外,各国都获得了符合自身利益的那一份儿。


huangyuanlang


韩国干瞪眼。

五国伐齐,是因为齐灭了宋。燕怕齐太强大,游说五国伐齐,灭齐国主力后,主帅乐毅就分任务了:秦韩回家,赵打河间,魏攻宋地,剩下的70城交给燕了。耿直哥韩国就回家了,魏冉要了陶邑也回去了。


木木大神0111


韩国虽然没得到城池,但是消弱了一个强大的近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