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四川發現|神祕莫測“石丈空” 敘馬驛道“三國夢”

四川發現|神秘莫測“石丈空” 敘馬驛道“三國夢”

石丈空上的標語。

“石丈空”位於馬邊彝族自治縣蕎壩鄉境內,距縣城24公里,屬蕎壩鄉石丈空村的管區。這是一處懸崖峭壁,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峭壁的半山腰,原僅有一條羊腸小道,後來馬邊首任縣令汪京在明朝萬曆年間組織修築“敘馬驛道”,才使這條羊腸小道變為出境的通衢大道。

關於“石丈空”,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或詩或文、或歌或畫,用各種不同文學藝術形式,給予過太多的描繪和讚美。在這些文人雅士的慧眼中,“石丈空”是高山,是懸巖,是驛道,是戰場,是歷史,是故事。這些論斷,無可非議。我以為,“石丈空”其實就是一本書,一本神秘莫測、耐人尋味、難於破解的歷史奇書。

山羊戰術

諸葛亮南征之奇計

四川发现|神秘莫测“石丈空” 叙马驿道“三国梦”

考察觀摩《石丈篇》

說起石丈空的神秘莫測,其一是跟諸葛亮南征有關。

多年來,關於“石丈空”的故事,版本不少。粗略考證,這些故事大多來源一些歷史傳說,最早的起於三國時代。

三國時,諸葛亮率領蜀兵南征來到“石丈空”,遇南人據險把守。每次進攻時,南人居高臨下,滾木、壘石從巖頂傾瀉而下,蜀兵無法前進一步。面對此情此景,諸葛亮心生一計,改用“山羊戰術”以假亂真。即以羊群打先鋒,在每隻山羊的角上掛上燈籠,尾上拴一串鞭炮。深更半夜時,先給羊點上燈籠,然後再分批點燃鞭炮。炮響後,羊群你追我趕不斷向前衝,巖上南人不斷拋石放木,前面的羊群被打倒,後面的羊群又上前,漫山遍野全是明晃晃的燈光,到處都有不絕於耳的“槍炮”(鞭炮)聲;巖下戰鼓陣陣,蜀兵們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南人以為大批蜀兵已至帳前,立即潰敗而逃,先遣隊乘機攻上山頂。由此,諸葛亮輕取“石丈空”。

千百年的傳說,不是空穴來風,大多演繹於正史。《四川通志》和清代歷史學家張編的《諸葛亮集》對“石丈空”就有傳奇色彩的記敘。

1984年版的《歷史教學》就有一篇記敘諸葛亮率領大軍沿金沙江而上往雷波進攻南人的故事,一支小部隊從蠻彝司(今屏山縣新市鎮)沿中都河、蕎壩河而上直到石丈空,據險把守。“老將黃忠在石丈空久攻不下,武候從帥府至此,心生一計,買羊兩百隻,每隻羊的角上掛上燈籠,在子時齊明。羊勝打鬥,滿山燈籠都亮,孟獲認為蜀兵已至帳前,倉皇棄石丈空而逃,亮輕取石丈空”。

這些簡要記敘到底沒有理清史實,諸葛亮率領的蜀軍到底是多少人?“山羊戰術”所用之羊到底是兩百還是上千?南人的守衛人馬到底有多少?統領人物是不是孟獲?查遍《馬邊縣誌》與現存歷史檔案,這些疑問均找不到準確說法。

時隔1700多年,這一大堆的歷史迷霧,後人實在很難考證。如此,讓“石丈空”平添了諸多三國神秘色彩。

“陳詩”之秘

武官為何在此即興作詩

四川发现|神秘莫测“石丈空” 叙马驿道“三国梦”

明朝萬曆年間陳禹謨存留在巖壁上的《石丈篇》

比起諸葛亮南征之謎,更耐人尋味的是石丈空上陳詩的神秘。

這裡所說的“陳詩”,即陳禹謨在“石丈空”所賦之詩。時光進入明朝,在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正月,時任馬湖府兵備道陳禹謨視察邊境防守時路經此地,即興留下一首《石丈篇》的五言古詩鐫刻於石壁,更讓這處天險的神秘之感更為濃厚。

《石丈篇》原文如下:馬邊道中山名石丈空者,上題“鑿開天險”,其巖畔有鐵槍若干,插置石隙,相傳孔明所藏。爾時南人矢不反,遂示以韜兵不復用耶!餘時閱武過此,有概於中,愛賦《石丈篇》。

來登石丈空,天險足稱雄!

一時低迴留,良欽蜀相風。

德威乘叛服,南人絕內訌。

巖畔藏鋒鏑,坦然推赤衷。

信可孚豚魚,精感殊族通。

邈矣臥龍跡,仰止意何窮。

蠢茲遺孽在,陸粱倚深叢。

出入詭難測,籌邊亟守攻。

龍湖正錯壤,震鄰且震躬。

誰渡五月瀘,載豎七擒功。

虎窟殲餘種,麟閣表元戎。

顧言各努力,此日蚤索弓。

陳禹謨的這首五言古詩,至今存留巖壁,清晰可見。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為“石丈空”曾經的歷史戰事、為懸巖絕壁上“鑿開天險”四個大字所震憾的激昂心態;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足下險關驛道演繹的現實;讚頌了諸葛亮南撫夷越“七擒七縱”,以攻心為上,以“撫”為目的的和解政策;肯定了當地人民養豬放魚農耕生活的安詳平和;教導並寄語邊區人民居安思危,消除叛逆,早日過上議和休戰平的太平日子。

這首五言古詩,是陳禹謨派人雕刻上巖,還是後人自發而為?不得而知。歷朝歷代路經此地的文武百官肯定不少,為何擅長文字功夫的文官們隻字未留,唯獨陳禹謨這位守備道武官在此留下唯一筆墨,原因何在?懸案留存,神秘依舊。

地形之秘

壯觀丹霞地貌何時形成

四川发现|神秘莫测“石丈空” 叙马驿道“三国梦”

石壁上可辨“鑿開天險”四字。

壁立千仞的“石丈空”,何以在此突然獨立形成,值得探索和研究。

據四川地質專家李忠東先生最新考證:四川南部最大的環狀陡崖丹霞地貌為馬邊彝族自治縣的火燒巖(距石丈空下游約10公里)。環狀陡崖丹霞絕壁多發育於蕎壩河(下游稱中都河)兩岸,並且只發育於深切曲流的凹岸,表明溯源侵蝕是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原因。形成環狀陡崖的岩石為白堊系磚紅色砂岩,岩層近於水平。岩圈直徑250米至630米,高達400米以上,平面閉合度約200度。

絕壁臨河而立,氣勢逼人。絕壁之上,赤色岩層裸露,在朝霞夕輝照映下,色若渥丹,燦若明霞。這,無疑是“石丈空”現狀的真實寫照。如此龐大壯觀的丹霞地貌形成距今到底有多少年?

四川发现|神秘莫测“石丈空” 叙马驿道“三国梦”

石丈空下的棧道。

石丈空懸崖絕壁中雕刻的一釐米深、每個字的高度和寬度均為1.42米的 “鑿開天險”四個繁體顏字,成於哪朝哪代(史料記載的只知至少是在明萬曆四十一年陳禹模書寫《石丈篇》之前),何人所書?查無記載,難以考證。

關於“石丈空”地名的正確書寫,在馬邊歷來是一個爭論不止的話題,由此導致它在歷史上的另一層神秘。迄今為止,對此地域的稱謂不一而足。

一種說法叫“十仗攻”,依然與諸葛亮南征有關。

“三國時,諸葛亮率兵南征行至此地,遭到彝漢聯軍的頑強阻止,聯軍憑藉天然屏障,運用滾石檑木的殺手鐧,連續打退蜀軍的九次進攻,蜀軍傷亡慘重。在此危難時刻,參軍向諸葛亮獻奇策,蜀軍一舉奪下要塞。十仗攻由此得名。這個稱謂是以此次戰爭最終勝利者蜀軍發動進攻的次數而定名的,歷經九次進攻的失敗而最終攻克要塞,叫“十仗攻”客觀反映當年蜀軍進攻之戰的來之不易。

另一種說法叫“石仗空”。“彝漢聯軍在此地,居高臨下運用滾石檑木的殺手鐧,雖然連續九次打退了蜀軍的頑強進攻,但依然沒能經受住諸葛亮第十次偷襲猛攻,最終潰敗而逃。彝漢聯軍的滾石檑木戰術居然在第十次戰鬥中成為“竹籃打水一場空”,據此,這裡應當形象地叫做“石仗空”。這個稱謂是以戰敗者聯軍的最終慘敗結局而定名的,歷經九次石仗之勝最後一戰卻“功虧一簣”。

空!也不空

馬蹄之聲猶耳 難解懸妙

四川发现|神秘莫测“石丈空” 叙马驿道“三国梦”

石壁上刻繪的線條觀音。

十仗攻?石仗空?兩種爭論之外,傳播最廣的還是石丈空。

“石丈空”,這個地域名稱的形成由來已久,它是以半山腰的一條險道的艱難險要來定名的,即馬邊首任縣令汪京在明朝萬曆年間倡導並組織修築的“敘馬驛道”。而明朝萬曆年間陳禹謨存留在此巖壁上的《石丈篇》,詩文中兩處所提到的皆為“石丈空”。

位於懸崖半山腰、寬不足1米的這條唯一通道,下方是近十丈高的陡峭絕壁,虎視眈眈地面向谷底溪流,既驚且險。過往行人路經此地,不得不低下頭顱,背頂凹巖,手扶內壁,膽戰心驚、小心翼翼緩步前行。膽大者舉目一望,眼前除了遠方的天空、近處的河流和腳下的陡壁外,十丈開外空空如也。

傳說與歷史的交織,形成諸多迷霧,最後需要專家考證。

1987年3月出版的《馬邊彝族自治縣地名錄》第35頁有如此表述:“石丈空,此處有一巖路,行人緣巖而上如在虛空,故名。石丈空大隊駐地”。

1994年11月出版的《馬邊彝族自治縣誌》第34頁關於“蕎壩區”的表述中是如此記敘的:“治蕎壩距縣城東30公里,面積71.8平方公里。蕎壩之名,出現於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之前。民國二十四年更名蕎聖鄉,後改蕎壽鄉。1958年秋為蕎壩公社新民管理區,1984年為蕎壩鄉,轄茶葉、茶場、涼橋、石丈空、會步、雙河6村43組”。

正式進入官方視野的縣誌和地名錄記載,無疑是最權威的結論。儘管官方對此早有定論,並在公開使用時明確規範表述為“石丈空”。但時至今日,這個地域名稱在民間依然各執已見。這無疑給這處耐人尋味的古戰場遺蹟,再次披上神秘面紗。

歷史的三國夢,曾經的“石丈空”,隱藏著太多的歷史玄機,遺留給後人無數的難解懸妙。

著名詩人牛放在《穿牛鼻說》中說:“石丈空諸葛揮師南征,馬蹄之聲猶耳,仰望歷史天空,空!也不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