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爭鳴高潮中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的母親仉氏,克勤克儉,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在鄒城,保存著豐富完整的“三孟”文化遺產和孟母教子遺蹟,每年有幾十萬海內外遊客、宗親及學者前來覽勝、祭拜、考察。“三孟”之一的孟子林,也稱亞聖林,是埋葬孟子以及後裔的墓地,位於距鄒城東北十幾公里的四基山西麓。登上四基山極目遠望,一萬多株側柏蓊蓊鬱鬱,孟子墓靜靜地處在神道的頂端,掩映在萬古常青之中。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孟母林鳥瞰

孟子林西5公里處,就是孟母林,也叫西孟林。孟母林裡埋葬著孟子的父親和母親,還有孟氏家族的後代。孟母林也是依山勢而建的大型林墓群,佔據了整個馬鞍山的東麓。登上馬鞍山頂,孟母林便盡收眼底,紅牆、古冢、林海、青山、草地充斥視野。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四基山西麓的孟子林

“四基山麓仰松楸,泉下聲靈萬木稠……傳有七篇真治譜,不因秦火斷風流。”這是清代鄒縣令婁一均拜謁孟子林後留下的詩句,也是孟子林千古沐聖、生生不息的真實寫照。

孟子林位於四基山西麓,四基山“南面鳧嶧,北拱岱嶽,層巒疊嶂,環拱交錯。遠接洙泗之水,近聯崗嶺之脈”,一片蒼松翠柏,遮天蔽日,芳草如茵,肅穆幽深。

孟子林佔地面積50萬平方米,現存古樹萬餘株,是國內現存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家族墓地之一。2006年7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錄。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孟母教子塑像

孟子林形成現在的規模與孔子第四十五代嫡孫——孔道輔有著密切關係。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孔道輔任龍圖閣直學士、兗州知府,以恢張儒學,興復斯文為已往。他認為孟子有大功於聖門,而孟子故里鄒縣又在他的治所之內,便派出官吏四處尋訪,終於在四基山下找到了孟子的墳墓和一直在為孟子守墓的孟子後裔。於是,組織能工巧匠,擴建林墓,興建廟堂,做出明顯標識,並推薦孟子第四十五代嫡孫孟寧到朝廷做官,授迪功郎,主鄒縣簿,負責孟子林廟的保護和孟子的祭祀。此後孟子林得以確認和保護至今。雖然孟子廟堂因距城較遠在幾十年後遷於現址,但孟子林墓依然隨著孟子影響的不斷擴大而得到不斷修葺和保護。

孟子林依山而建,陵園居林左高地,外有石牆圍護,以主要建築享殿為中心,前為石坊、神道、御橋,後為孟子墳冢。亞聖林石坊屬典型明代風格的陵墓石坊,“亞聖林”三個大字是我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所題,石坊背面“聖域賢關”由孟子七十三代嫡孫孟慶棠題寫。神道長約1.5公里,直接通往孟子墳墓。兩側參天的白楊、古柏已近千年,它們見證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沿著這條大道無比恭敬地走向過聖賢長眠的地方。過御橋後沿石砌甬道步行500米到達享殿。古往今來,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到了御橋,就要下馬下轎,步行瞻拜孟子。

享殿本是帝王陵寢內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王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內設置享殿,含有尊敬聖賢和尊敬帝王的意思。享殿現為五楹,灰瓦覆頂,單簷斗拱,朱漆彩繪,造型古樸。據記載,宋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縣令章時鸞創建正殿五楹、左右廂房三楹。現存享殿基本保持了明代面貌,只是左右廂房已坍塌無存。殿內高大寬敞,是孟子後裔祭祀孟子的場所,設有供案和孟子神位。殿內兩側陳列的碑刻,跨越宋、元、明、清,詳細記載著歷代帝王祭祀孟子的祭文和歷代修建孟子林的情況。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孟母墓

由享殿一側的角門進入,瞻拜孟子墓冢。孟子墓冢封土高約6米,底徑20米,整個墓冢底座由花崗石壘砌而成,上圓下方。墓前這塊雕龍巨碑是清道光年間所立,上刻楷書“亞聖孟子墓”。碑前設置石爐、石瓶、石供案等。人們可通過臺階繞孟子墓步行一圈,在這遠離城市喧囂的紅牆環繞、松柏掩映之中,憑弔先賢,淨化心靈。

孟林內的側柏群,樹種單一、保存完好,是我國目前第二大古墓側柏山林,極具觀賞性和研究價值。在四基山東北山坡及周邊地帶,還沉睡著眾多的漢代魯王墓,出土文物豐富價值很高。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馬鞍山東麓的孟母林

孟母林位於馬鞍山東麓,馬鞍山是一座美麗的小山,因為形勢兩頭高,中間凹,形狀像個馬鞍,得名馬鞍山,也叫天馬山。孟母林也是依山勢而建的大型林墓群,佔地面積570畝,佔據了整個馬鞍山的東麓。那裡除孟母和她丈夫孟激的墓外,歷史上的孟氏子孫死後也都葬於林內,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林內遍植雜木,有檜、柏、槐、楷、楊、槲古樹名木一萬多株,濃廕庇日,地上雜草茂密,環境十分幽靜。馬鞍山雖不高峻,但怪石嶙峋,危巖兀立。若登上山頂,整個孟母林便盡收眼底,紅牆、古冢、林海、青山、草地充斥視野,享殿隱於綠樹之中,神道位於林的正南。點點古墓之間,鼎爐、石瓶、碑碣、供案,錯落交叉,井然有序。

孟母林因有圍牆保護,加上林裡土質肥沃,所以林裡樹茂草豐,儼然一派原始森林的景象。在陽光下,抹上金黃色的橡、楷、楊樹和點點紅葉,於蒼翠之中又增添些許異彩。林木間古墳新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叢生的雜草沒膝,五顏六色的野花競相怒放,給這片荒蕪、蒼涼的古林平添了幾分生機。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孟子林享殿是孟子後裔祭祀孟子的地方

沿林道進入林門,往西走不了幾步便是享殿,享殿是祭祀孟子父母的地方。這座享殿是清乾隆九年間建造的,為紅牆方院,八字形磚砌門樓。院內正中建殿堂三楹,殿內有石碑。享殿後院,豎有神位碑一塊,上面寫著“啟聖邾國公、端範宣獻夫人神位”。

享殿西邊約五十米的地方便是孟子父母之墓。墓前有石鼎爐、石燭奴、石供案、豎石碑三塊。中間的石碑上刻的是“大明邾國宣獻夫人之墓”,右為元代所立的“孟母墓碑”,左為金代所立的“鄒國公神廟碑”。

孟母墓旁邊,有“新泰伯孟仲子墓”。孟仲子是孟氏家族的二世祖。旁邊還有一座重要的墓——孟子45代孫孟寧之墓。孟寧被孟氏後人稱為中興祖。孟寧墓碑是元代立的,碑陰刻有孟氏世系表。

孟母林的西邊,就是孟子出生地鳧村。村裡現尚存有孟子故宅、孟子故里坊、孟母故井、孟母池等有關的文物古蹟。孟子的童年時,孟母領著他三遷擇鄰,就是從鳧村出發的。

孟子、孟母:書寫“子聖母功”的歷史傳奇

蒼翠的古柏見證著悠遠的歷史

孟母的享殿不在墓的前面而在墓東面,這在其它地方是不多見的,或者說是孟母林獨有的現象。孟母林的柏樹也與別處也不同,它們插在山上,極似一支支毛筆,古人譽之為文柏。享殿前邊根系相交、樹杆並列的“三兄弟柏”和枝葉相交、樹根相連的“姐妹松”,像孟母哺育的後世子孫攜手並進,親暱和睦。那些合抱不交的松柏,雖不像孟廟的松樹高大參天,卻又競相生長,枝葉茂密,宛如一個巨筆筒上插上了數杆毛筆,令人稱奇。

一代聖賢長眠在鄒城,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孟子的尊崇,或叩拜,或鞠躬,或題詩賦詠,遙看孟子千年的背影,品味著孟子做人之道、謀事之道、為政之道,在蒼松翠柏中,他們的心靈與聖人交融在一起。

兩千多年來,孟母教子的故事成為婦孺皆知的模範教育樣板。人們在祭拜孟子的同時,沒有忘記祭拜這位被譽為歷史上最賢良、最偉大的母親之一的孟母。(侯新建 王川 肖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