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三國諸葛亮、明朝王陽明、清朝曾國藩的三人三德,珍藏版

歡迎關注餘頭有話說,日本漢學家浜隆一郎在評點中國歷史人物時,曾這樣說道:“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學問和事功,三者兼備才能成為偉人。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夠做到三者兼備的只有三人——三國的諸葛亮、明朝的王陽明、清朝的曾國藩。三人品格高尚,學問精深,並且都有徵戰沙場之功。

三國諸葛亮、明朝王陽明、清朝曾國藩的三人三德,珍藏版

一,愚人求知識,高人悟學問,《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王陽明認為,一般人讀書只是記得書中的話,這是在學知識。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但這“知識”對你有沒有影響、觸動?這個就難說了。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讀過很多書,但做起事情來卻不靠譜。因為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識。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就是學知識,當然是越學越多;而為道,就是體悟學問,自然越來越少。王陽明告訴我們,學問的最後就只有體悟良知。三國諸葛亮、明朝王陽明、清朝曾國藩的三人三德,珍藏版

第三,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人,他們有很多知識,知道很多道理,但卻從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識去做事。所以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學問到家的人,知道了一個善的道理,是馬上就會身體力行的。如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曾國藩以“鈍拙”自居,以“拙誠”破“機巧”,這使他練就了深諳世事卻又不為世俗所擾的超然本領。雖然“拙誠”,有時候看起來會眼前虧,但是終究是為未來打下了基礎,最終會有更大的收穫。這是一切目不見睫的“聰明人”所不屑的,而確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備的素質。二,有誠才是大智慧,無誠才是小聰明,王陽明認為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來,“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須要先有誠意,然後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則就會無從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講究一個“誠”字。而這個“誠”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坦白。我們經常談到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在王陽明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誠為本的,誠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所以,王陽明在家訓中告誡後輩說:毋說謊,毋貪利。人如果做不到誠這個字,那麼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墮落為一般的小聰明。

三國諸葛亮、明朝王陽明、清朝曾國藩的三人三德,珍藏版

曾國藩說:“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不計較,就不會將自己拉入爭鬥的漩渦,不被爾虞我詐所累;不計較,就不會樹立太多的敵人,不會時時遭人陷害;不計較,就能節省大量的時間,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事事不計較,所以事事看得開,看的順。曾國藩一門心思做實事,創下了九年內連升十級的官場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