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东京大学教授说“明治维新让日本成为西化的近代国家,这是历史的讽刺”,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马虎李


这句话初看不容易理解。但确实很有深度。与近年来,日本学界对于明治维新的深入研究产生的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有关。

首先,明治维新不能单纯的用资产阶级革命来形容。这一点,中国的很多教科书都犯了错。明治维新是以倒幕运动为基础的社会变革,在后期模仿西方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才有了显著的资本主义色彩。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当时日本还没有形成资产阶级,何来资产阶级革命?新兴的商人和富农阶层,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绝对谈不上资产阶级。既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争取政治权利,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社会价值。明治维新后期的改革,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天皇体制,促进日本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式的进步。日本在对外学习的过程当中是有所选择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代日本的社会形态完全偏离了明治维新发动者的初衷。这种背离是确实存在的。

其次,这种背离不完全是由明治维新导致的,实际上主要是由战后政治改革导致的。明治维新归根到底是日本国内的自发性的政治行动,日本人在改革当中是具有充分的自主权的。但是战后政治改革是由美国主导的。日本当代的社会形态有相当一部分是二战之后由美国塑造的。日本在二战中战败,美国驻军之后,开始对日本进行政治文化改革。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西化程度迅速提升。尤其在政治领域,日本的社会体制虽然还带有很浓厚的本国特色,但是基本政治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显著区别。就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而言,战后政治改革的影响可能要远大于明治维新。但是,明治维新显然是战后政治改革的先决基础。虽然不是明治维新直接决定了日本当前的政治形态,但不能否认的是,明治维新开启了这个历史过程。也就是说,明治维新开辟的道路最后和自己本身的目标产生了严重的偏离。于是当然就成为了一种讽刺。

最后,近代化和西方化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有些时候可以简单的把近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不过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非西方国家,在近代化的过程当中,都必须模仿西方的发展历程。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如此,中国也是如此。西化不是目的,是一种形式,但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可以说,西方化是近代化的必然结果。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主动学习西方。虽然在政治领域有所保留,但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这一领域也最终西化。这恰恰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某些时候,对于西化的反感是和民族主义相关的。这位日本教授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民族主义对于西化和近代化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为了民族的发展,必须近代化,也就必然西化;另外一方面,为了彰显民族特色,又一定要否定西化。这种矛盾心态不仅仅在日本,其实在中国以及其他的大量后进国家普遍存在。


用户4325101516


日本西化过?没有吧?

教科书上中美史学界的基本定义可是这样说的:“明治维新之后的旧日本是一个法西斯国家。”,所以说日本什么时候西化过呢?我是不知道。

西方近代国家体制的建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君主立宪制”,即王室成为国家的政治象征而不过度的掌握实权。而明治天皇睦仁,大正天皇嘉仁,昭和天皇裕仁中,只有大正天皇在晚年丢掉了对军队的控制权。明治天皇和昭和天皇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掌握着国家的实权。

所以说日本不完全是一个法西斯国家,因为他没有完全建立起军部独裁,军部固然有着极大的权力但是也只不过是天皇手下的工具。然而大正天皇时期,虽然大正天皇丢掉了许多权力,民主思潮在日本崛起,但是军部却一直与政党政治的民主思潮对抗着,最后军部的权力再被裕仁夺走。也就是说,日本近代的政治制度有着很浓厚的中世纪君主制色彩。

所以凭什么说日本近代西化过?日本信民主吗?日本信自由吗?日本信万能的共产主义吗?近代日本史学家都是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做皇室的走狗,替日本军国主义洗白。将天皇塑造成没有实权,被裹挟进政治家斗争的漩涡中的角色。

我并不是否认明治维新的成功,但是很明显,明治维新虽然让日本在短时间内得以跻身列强之林,从棋子和棋盘变成了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执棋者,但是明治维新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标准的近代政治制度。

那么如何给明治维新定性呢?

明治维新就是一次成功的洋务运动,没有什么好吹的,旧势力依然在政党政治皮毛的掩护下为权力都争着,日本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像样一点的近代政治体系,还得等美国人拿着蘑菇弹来帮忙。


贞观防务


大家好。

上过历史课人都知道,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也就是文明开化的道路。

这在中国只一个基本常识,课本这么写,老师这么教。

这种说法并不是胡编乱造,一家之言,是有广泛地学者基础的,

清末,无论是地主官僚的 顽固派,还是康有为的维新派,还是孙中山的革命党,

都是这么认为,所提及日本,必拿出这句话,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扩充军备,

出洋考察,派遣留学生,国力日盛。

为什么日本教授说:“明治维新,是为了尊王攘夷而进行的以天皇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革命性运动,其结果竟是让日本走上文明开化的道路,成为西化的近代国家,这是历史的讽刺。”

这不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探讨的东西,

文化学者该做的事。

明治维新,实质上是,尊王攘夷,起兵勤王,的倒幕运动。

这场运动,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什么学习西方制度什么的,

学习他们的先进文化,大兴教育倒是真的。

这场运动也被称作,“王政复古”,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治天皇继位的时候,全国的大权已经不在天皇手中了,

德川家族掌握了日本实际上的大权数百年,幕府将军,

父子相继,政治上乌烟瘴气,为了维持统治,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也译作“佩里”)和祖·阿博特等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的事件,最后双方于次年(1854年)签定《日美和亲条约》,通商条约,动摇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基础。

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国内外矛盾激化,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一些手工业者、商人与下层武士联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矛头直指德川幕府。

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

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运动失败之后,一些有志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7年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皇下达讨幕密敕。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

王政复古,关键词出现了。王政复古:是指日本幕府时期,天皇从幕府手中重新夺取政权的活动。江户时代后期,又一次爆发废除江户幕府、政权移交朝廷的政变,是明治维新的一个高潮。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朝廷发起的宣告将政权交归日本天皇。

明治天皇乾纲独断。

此后日本进行了政治改革,“复古改制”,

日本人认为,现代的东西都坏了,一切要恢复到古代的时候。

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中央集权,组建内阁,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思想上,大兴王阳明的“心学”,奉行武士道精神可以看到,这都是古代的制度,

明治维新的目的是倒幕运动,恢复天皇权威,制度复古。

但是日本是真的强大了,也是历史的讽刺吧。

清廷改革困难的原因在于,皇帝年轻气盛,太后却集权于一身。

中枢机构,政令不一,虽然慈禧大权在握,但是不名正言顺,是窃权。

伊藤博文受光绪帝接见,光绪询问变革的办法,伊藤回答道,

“皇上锐意变法。虽不知皇太后圣意如何,但唯恐皇太后与皇上意见一致才能成功变法”

他说到,我天皇乾纲独断。光绪帝心中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这也是历史的阴差阳错吧!

我甚至认为,光绪帝支持维新派的用意不在于变法,而在于夺政!


良人说史


对日本的正确认识,需要我们自己有明确历史观,不能以某个时间段特殊情况来诠释历史全部。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归位及地位,不应该期待日本人自己反省或者自我扬弃,这样容易出现被动、误导甚至错误的历史观。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近代史给我们的感觉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网络上有配合否认、篡改及美化日本侵华战争的言论,一度大行其道。

期待主流研究还原真实历史,客观认真对待日本加害者认知,不要再受日本舆论误导,化解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东海地区、南海地区及钓鱼岛等问题的日本政策导向,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抓住外交牛鼻子,不要被日本牵鼻子。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动甲午战争,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侵略中国,分解中国,台湾沦陷,东北沦陷,中国人民苦难开始,日本利用中国完成了原始积累,迅速发展,挤入西方俱乐部,其后代还在做同样美梦,妄想回到帝国时代,完成大东亚共荣圈帝国事业,殖民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日本有少数人对近代史有比较清醒认识,但并不是日本主流,日本政府已经洗白加害者身份,而且其错觉是中国人冤枉他们,他们受到的伤害貌似比我们还多,因此日本人难以自圆其说,陷入自相矛盾境地。

如何认识日本,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立场,不应再以日本人的视野来模糊我们自己的观点。


蓝莓哥哥


首先,应该去掉“明治维新”这四个汉字的邪魅光环,在现代汉语语境里,经过一百多年来众多有心人的酝酿,“明治维新”已经被吹捧成了不亚于让日本人集体得道成仙的神话,成了日本粉丝口中,中国人必须艳羡的,比耶稣复活升天还重要的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是日本国内热衷于做江浙走私的九州,萨摩地方的海商势力,或曰倭寇,在中国南方遭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的背景下,看到了背后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力量博弈,也就是西方现代博弈的主线,即荷英美新教海洋国家和法德意西葡为代表的欧陆天主教势力的几百年的斗争。

当时的幕府将军政权,为了对付打上门来的英美新教势力,是亲法国的。

倒幕的主力是亲英美的,牵线搭桥的是失去了台湾,栖身于日本的荷兰殖民势力,它们利用隐秘的走私资金,向刚刚内战胜利,财政面临崩溃,急于处理的美国北方新教资本主义政府,购买了大量战后剩余军火,数以万计的,当时最好的燧发滑膛步枪和阿姆斯特朗炮被运进日本。

在江浙沿海的禅宗佛教徒当中,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除了纯粹的佛学爱好者,还有各种间谍和佣兵,以及来历不明的年轻貌美的尼姑(如某位浙江历史名人的母亲)。来自长州的佣兵同样历史悠久,经历了太平天国,乘乱拿到了许多东西,学会了许多东西的长州佣兵,带着如何组织宗教信徒上战场排队枪毙的经验,回到了日本。

政变的经过是简单的,结果就是成立了一个所有政客都穿着燕尾服的,在所有细节模仿英美清教徒的政权,学会了近代战争,却依旧贫穷。

由于曾国藩没有称帝的意思,加上作战手段卑劣,民愤极大,湘军主动退出了权力中心,李鸿章的淮军意外控制了中国的经济中心,淮军的那几下子根本服不了众,特别是苏州杀降事件,日本人是很清楚的,从一开始就没放在眼里,很早就谋划从淮军_北洋手里夺取后者轻易得到的一切。从甲午到918,这样的掠夺让中国三代人的财富几乎都落入日本的腰包,日本作为强盗崛起了。

所以,“明治维新”就是“倭寇夺权侵华”,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国人的血泪来买单的。

日本的成功源于李鸿章淮军_北洋的无能,随着918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北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中国力量在全面战争的铁砧上锻打成型,日本人踢到铁板上,疯了,为了维持战争机器,保住侵华收益,向背后正准备收割的荷英美下了手,结果是两颗核弹。


莫折念生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国内的权力争斗,另一条是对外发展路线,这两条线相互影响,由开始的并行相悖到最终的并行不悖。内政外交,日本必须在同时处理好这两个方面,才可能在新的世界局势下生存发展。

内政问题的爆发起因在于外交出了问题。日本从江户早期就执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只与清国、荷兰保持着有限的接触。而1853年佩里将军的四艘军舰在江户湾转了一圈,稍稍展示了下硬实力,就引起日本国内思想的混乱和恐慌。开国还是继续锁国,学习西方还是保持本国特色,是关乎“生存还是死亡”的大课题,日本明白自身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幕府方面为了稳固政权,维护既得利益,不得已答应了开国条件。这种“不得已”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国内青年热血武士们认为这种“不战而降”实在有辱武士道精神和大和民族脸面,于是传统保守主义和爱国者主义高度契合,产生了足以变革国家的力量。当时孝明天皇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攘夷主义者,自然得到了众多爱国武士的追随,其“正统”身份也能够。在“尊王攘夷”的大旗下,最终西南强藩联手打败了幕府军,完成了政权更迭。

但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动摇了时人,尤其是武士阶层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动摇或改变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其中发生了西南藩的对外战争—萨英战争和长州战争让保守武士切实体验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虽然早先藩政府为了“攘夷”就开始学习西方军制,购入或尝试制造近代兵器,但硬实力的差距证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行不通,“夷”是攘不动的。当然,日本在政权更迭时西方国家忙于处理家务,并没有过多的干预,这对日本是一大利好。另一方面,孝明天皇去世,刚刚元服(成年)的明治天皇登基,也给了日本转变国家路线提供了机遇。当时日本面临的问题是,新政府成立后该如何选择发展道路,又该如何处理与外国的关系。于是日本对外采取了非常传统的“和亲”方式,但这并不能改变西方对日本的传统印象—野蛮、落后。于是日本积极引入西方文化,确定了文明开化的国策,“打不过你们,就成为你们的一员”。最初,日本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甚至复古的,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恢复了古代的太政官体制。只是后来随着开化日久,国民觉醒,最终引入了西方的内阁制。这其间,攘夷保守势力一直在采用起义或暗杀政府改革者的方式进行反扑,但在明治政府的强权之下终究寡不敌众,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岛先生说“明治维新,是为了尊王攘夷而进行的以天皇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革命性运动”,这话是不错,但在“尊王攘夷”和“天皇执政”的背后有着更高远更根本的国家目的,就是“强大起来”,“生存下来”,而所谓的路线转变等等都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所以在我看来,日本明治维新的初衷和结果并无根本龃龉,只是形式上有些曲折反转,略显“讽刺”而已。

私见而已,权当一家之言吧。


东瀛游侠


140年多前,日本还只是“天朝”眼中的“蕞尔小国”,闭关锁国,经济落后。但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竞争者。

但明治维新是有争议的。

一方面,明治维新体现了日本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和现实精神,是日本走向现代化之路的直接推手。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坂上之云》,讲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历程。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明治维新的一些鼓手的形象不怎么正面。比如被称为明治维新思想导师的福泽谕吉,他与伊藤博文,被认为是使日本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哼哈二将。福泽谕吉的观点也被讥讽为“全盘西化”观点,这种全盘西方对日本文化的自我定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日本思想家竹内好就评价说:日本向西方看齐的“优等生文化”导致了自我意识的丧失。

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日本民族身上的矛盾性格,比如日本学的经典之作《菊与刀》里这么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但又非常温顺;他们黩武却又酷爱美丽;自负桀骜却又文雅守礼;顽固不化却又狡黠善变;性情温顺却又不甘受人摆布;忠贞不贰却又容易叛变;勇敢却又怯懦”。日本民众精神的一部分通过明治维新的全面开放,接受了外来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另一部分却还依然停留在跃进前的水平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这种精神文化的历史割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性格特征中的两极化和二元性。


不雨




大清帝国被船坚炮利的英国人打倒在地,割地赔款国之不国,这对日本刺激很大。118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将军德川幕府统治,德川幕府为了防止外来入侵,采取了闭关锁国措施,只容许与少数国家保持贸易如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家,并且只开放了长崎港作为通商口岸。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与时代的结合,导致了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率领铁甲战舰闯入了江户港,并且仪仗武力逼迫软弱无能的幕府将军签署了日美亲善协议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签署极大破坏了日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让中下级武士阶层利益极大受损,于是在地方番主联合革新派人士和幕府高级贵族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其核心是尊奉天皇,赶走侵略者,政治上清除与西方勾结的幕府当权者,攻击外来外交和商队,运动激起了幕府将军和列强强力绞杀,最后失败了。

维新志士吸取了尊王攘夷失败教训,认为日本必须彻底革新,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

1864年高杉晋夺取了长州幕府政权,随后联络其他番主幕府改革派,以迎回天皇为旗号,迅速攻城略地,建立了明治政权。高杉晋本人是中低级武士阶层,青少年时期被幕府派往日本经济发达东北地区学习西方文化,后又被派往中国学习,高杉晋来到中国时候正直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他来到了上海与西方国家的商贸公司及外交机构交流,发现日本必须摆脱清帝国控制,直接学习和对话欧美列强,才能取到真经。

高杉晋回国之后,经常与留学西方进步人士讨论日本革新,中国严复的海国图志和天演论传到了日本,成为革新人士维新思想的指南。

高杉晋等维新志士经过多年的努力,等到了德川庆喜奉还大政,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开启了政治上君主立宪政体;军事上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教育上学习西方国家教育体制,设立教育省制定现代教育;法律上学习西方设立刑法司法制度,仿造法国商法。明治维新改革了国家生活许多方面,但是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如保留贵族华族制度,宗教上信奉神道教,将天皇继续神化,政权组织由幕府将军的番主,武士阶层构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权体制,导致了日本后来军国主义思想兴起,走向对外疯狂扩张的道路。

如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所言:我们是天照大神的子孙,我们信奉天皇。伊藤博文最大功业是建立了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进行政治和平演变。


唐俊龙55398571


没明白这个讽刺是对什么的讽刺?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大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之后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一个分支,在西方眼里,日本始终是东方,日本自认为的脱亚入欧,在西方看来依然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毕竟日本的格局就那么小,为了生存她已经做的很好了。当中国再次崛起,返回亚洲似乎更符合她的发展利益。

也或者注定她要继续扮演一个试验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试验场。


千城万乡精准扶贫


很简单,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日本没有从来发生过“明知维新”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日本会不会用30年崛起?会不会打败俄罗斯帝国?会不会打败清帝国?解答区有一个ID,叫做 @莫念折生 ,是所谓的“历史达人” ,他非常的看不起“明治维新”,他认为,第一,“明治维新”就是“倭寇夺权侵华”,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国人的血泪来买单的。第二,日本的成功源于李鸿章淮军—北洋的无能。所以,“明治维新”没用,是被夸大的。

这个 @莫念折生 是典型的思维混乱,不知道怎么做上了“达人”。“明治维新”的本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凝聚社会组织力,口号是“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简单的说,就是尽快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这个有错吗?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残余没有被彻底清除,结果后来膨胀起来,这个恰恰就是“明治维新”所要铲除的。维新的目的是富强,而不是侵略。我们不能因为维新为国家积累了国力,就认为维新是用于侵略的。日本对清战争的胜利,固然有“李鸿章淮军—北洋的无能”的因素,但如果没有“明治维新”为日本打下雄厚的国力基础,恐怕日本连一艘像样的现代化舰艇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挑战北洋舰队。要知道,在维新成功之前,日本还在拒绝修建铁路。假设日本没有维新,恐怕他们的结局会非常悲惨。

我们不能因为仇恨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说的一无是处。他的成功,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明治维新”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说明它是有益的,即使是有缺点,但它还是有益的。我们不要因为仇恨就蒙蔽了正常人的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