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陳旉《農書》

宋代對於儀徵(真州)有特殊的意義,那是儀徵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巔峰時刻。

政治上,宋太祖曾在鑾江口作戰,在大儀鎮駐蹕,升迎鑾鎮為建安軍。宋真宗指定在西小山熔鑄金像,賜名儀真觀、瑞映福地,升建安軍為真州。

軍事上,抗金戰爭中興十三功,真州就有三功,尤其韓世忠大儀大捷、三將軍喋血胥浦河,千古傳頌;抗金邵宏淵、三將軍,抗元苗再成、趙孟錦、文天祥,都有專祠祭祀。

經濟上,為漕運入江樞紐,設有發運司、榷貨務、鑄錢監、賣鈔司、轉運倉,運輸漕糧、茶鹽專賣,商賈雲集,經濟繁榮。真揚運河上建有世界第一座復閘,沈括《夢溪筆談》載有《真州復閘》一篇。

文化上,發運司官辦的東園,歐陽修撰記、王安石寫詩、蔡君謨題額,是為三絕。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米芾、洪興祖、楊萬里、陸游、文天祥、趙孟頫等文人都曾在真州留下詩篇文章。儀徵人自己也很爭氣,吳敏官至知樞密院事(宰相),劉大中官至參政知事(副宰相),蔡嶷為崇寧五年(1106)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許叔微為紹興二年(1132)進士、官至集賢殿學士,著有《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傷寒三論)和《類證普濟本事方》、《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等醫書,韓世忠題匾:名醫進士。而《農書》,則是宋代真州西山人陳旉所著。

《宋史》卷二百零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藝文四,是“子類十七”,記載了十七類書名,十七類分別是:儒家類、道家類(釋氏及神仙附)、法家類、名家類、墨家類、縱橫家類、農家類、雜家類、小說家類、天文類、五行類、蓍龜類、歷算類、兵書類、雜藝術類、類事類、醫書類。在農家類,有“陳旉農書三卷”六個字。這是國史上首次出現《陳旉農書》。

陳旉沒有功名,《宋史》和儀徵史志中沒有他的記載,他的情況只能從《農書》的序跋中尋找。萬國鼎先生在《陳旉農書評價》一文中,有一段考證:

“陳旉生於北宋後期熙寧九年(1076),《農書》寫成於南宋初期紹興十九年(1149),那時他已經七十四歲,五年後又在書後作跋,享年當在八十以上。

陳旉的原籍沒有記載,他在自序中自稱“西山隱居全真子”,又稱“躬耕西山”,寫成《農書》後,以七十四歲高齡,從西山送到儀真給洪興祖看,西山當離儀真不遠,可能是揚州西山。洪興祖時任真州知州,陳旉可能是因為洪興祖是地方長官而把《農書》送給他看,但也可能是事先認識的。就陳旉的活動地區和他的社會關係來看,他大概是江蘇人。”

作為儀徵人,我們對萬國鼎先生自然是崇敬有加,但對其“陳旉大概是江蘇人”的結論是不滿意的,陳旉長期居住和躬耕西山,七十四歲時又將畢生心血呈真州知州,當是儀真人無疑。

至於西山具體是指儀徵哪裡,也不應以“可能是揚州西山”帶過。《輿地紀勝》雲:“鸞鶴亭,大中祥符六年,司天臺言:‘建安軍西山有旺氣。’即其地鑄聖像。時有青鸞、白鶴、景雲盤繞爐冶之處。詔即其地建儀真觀,立青鸞、白鶴二亭。”可知宋代的西山,建有儀真觀和二亭。筆者曾在《儀真觀》、《二亭山》兩文中,對今二亭山與宋“西山”做過論述,結論是宋之西山即為今之二亭山,位於馬集鎮愛國村境內。因此,陳旉所說的西山,就是以馬集鎮為主的儀徵中山區。

紹興十九年(1149)陳旉七十四歲時,寫成《農書》三卷,共有1.2萬餘字,分為上、中、下三卷。

陳旉《農書》

【陳旉農書】

上卷共有14篇,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二,主要講述水稻的種植技術。對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與早田、晚田等不同類型田地的整治都有具體的操作指導。其中,對高田的講述尤為詳細。還講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種桑,塘裡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使得農、漁、副可以同時發展,很有現代生態農業的風采。其中十分強調傳統的“因地之宜”,但又顯現出較強的進取性與能動性。特別是對一些衰田,書中更注重的是改造。在水稻育秧技術上,書中確立了適時、選田、施肥、管理四大要點。書中對中耕非常重視,特別指出,即使沒有草也要耘田。書中還對“烤田”技術作了發展,比《齊民要術》更為詳明、進步。

中卷講述水牛的飼養管理、疾病防治;

下卷是講述植桑種麻,其中特別推薦桑麻的套種。

書成之後,送呈父母官真州知州洪興祖(1090-1155,字慶善,號練塘,丹陽人,政和八年進士),洪興祖連讀三遍,大為讚賞,欣然為之作序。洪興祖在序文中引陳旉所說:“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先聖之言,吾志也;樊遲之學,吾事也,是或一道也。”他很喜歡和贊同陳旉的觀點。得到父母官的幫助,《農書》得以刊行並流傳,此書後被收入明朝《永樂大典》,又被收入清朝《四庫全書》。

由寺地遵(日本)著、曹隆恭譯《陳旉農書版本考》(1982.4.2發表在日本《史學研究五十週年論叢》)一文,對《陳旉農書》的各個版本作了詳細考證,從中可知,《陳旉農書》竟有十多種版本,

陳旉《農書》

【寺地遵《陳旉農書》版本圖】

筆者手頭的《陳旉農書》,是1965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陳旉農書校注》,由著名農學家萬國鼎(1897-1963,字孟周,武進人,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主任)校注。

陳旉《農書》

【《陳旉農書校注》】

《陳旉農書校注》全書目錄如下:

序(萬國鼎)

目錄

《陳旉農書》評介(萬國鼎)

陳旉自序

捲上:

財力之宜篇第一

地勢之宜篇第二

耕耨之宜篇第三

天時之宜篇第四

六種之宜篇第五

居處之宜篇第六

糞田之宜篇第七

薅耘之宜篇第八

節用之宜篇第九

稽功之宜篇第十

器用之宜篇第十一

念慮之宜篇第十二

祈報篇

善其根苗篇

卷中:

牛說

牧養役用之宜篇第一

醫治之宜篇第二

卷下:

蠶桑敍

種桑之法篇第一

收蠶種之法篇第二

育蠶之法篇第三

用火採桑之法篇第四

簇箔藏繭之法篇第五

陳旉後序

洪興祖後序

陳旉跋

汪綱跋

萬國鼎(1897-1963),武進人,192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林科,留校任教,1932年起,擔任南京(戰時遷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地政系教授,1953年任河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1954年任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任教授兼農業歷史組主任,1955年7月,農業部批准南京農學院成立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萬國鼎先生為主任。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後,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列入該院建制,成為國家專門的農業歷史研究機構。

萬國鼎先生在序中指出:

《陳旉農書》歷來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流傳較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甚至批評它“虛論多而實事少。”其實這書篇幅雖小,倒還很有些內容,在我國古代農學上表現出不少新的發展,應當列為我國第一流的綜合性農書之一。作者長於文字.寫得相當簡練,還往往喜歡用典。

萬國鼎除了寫序,還專門另寫了一篇評價。

萬國鼎認為:《陳旉農書》不抄書,著重在寫他自己的心得體會,卽使引用古書,也是融會貫通在他自己的文章內,體例和《齊民要術》不同。他對《齊民要術》的批評未免過分(《要術》所說是黃河流域的農業,和陳旉所習見的不同;《要術》包括的範圍廣,自然不能全出自己經驗,但範圍廣自有它的用處,不能因此就說《要術》迂疏不適用),但他的這部《農書》,在體例上確實比《要術》謹嚴,出自實踐的成份比《要術》多。實踐性可以說是《陳旉農書》的一個顯著特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這書“虛論多而實事少”,是不確當的。

萬國鼎總結《陳旉農書》有六大特點:

第一次用專篇來系統地討論土地利用;

第一次明白提出兩個傑出的對於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則;

不但用專篇談論肥料,其他各篇中也頗有具體而細緻的論述,對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新的創始和發展;

這是現存第一部專門談論南方水稻區農業技術的農書,並有專篇談論水稻的秧田育苗;

具有相當完整而有系統的理論體系;

具有力求掌握自然規律的思想。

萬國鼎綜述:“總之,《陳旉農書》篇幅雖小,實具有不少突出的特點,可以和《氾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等並列為我國第一流古農書之一。”

《陳旉農書校注》還收錄了丹陽洪興祖作的後序、新安汪綱作的跋。

西山陳居士,於六經諸子百家之書,釋老氏黃帝神農氏之學,貫穿出入,往往成誦,如見其人,如指諸掌。下至術數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

平生讀書,不求仕進,所至卽種藥治圃以自給。

紹興己巳,自西山來訪予於儀真,時年七十四,出所著《農書》三卷。曰,此吾閒中事業,不足拈出,然使沮溺耦耕之徒見之,必有忻然相契處。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先聖之言,吾志也。樊遲之學,吾事也。是或一道也。

僕喜其言,取其書讀之三複。曰,如居士者,可謂士矣。

因以儀眞勸農文附其後,俾屬邑刻而傳之。

丹陽洪興祖序。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邵伯溫 喻樗 洪興祖 高閌 程大昌 林之奇 林光朝 楊萬里)對洪興祖的介紹:

洪興祖(1090-1155),字慶善,號練塘,丹陽人。少時精讀《禮記》、《中庸》,深悟理學之道。政和八年(1118)上舍及第(宋代與科舉並行的取士制度,太學生沿外舍、內舍、上舍路線,考試合格可直接授官),初任湖州士曹,後為宣教郎。建炎三年(1129)春,高宗駐蹕揚州,召試後任職秘書省正字,專掌圖書及校勘典籍,後任太常博士。時金兵已破徐州,洪進言上疏:“乞收人心,納謀策,安民情,壯國威”,又論“國家再造,一宜以藝祖為法,寬開賢路,扶危掖傾之心”,為高宗所賞識。

紹興四年(1134),任駕部郎官。這年春天,蘇、湖地震,洪興祖應詔進疏,得罪了當朝宰相(秦檜),調他去主管太平觀,不久,調任廣德知軍。任職廣德期間,興修水利、重視教育,頗有政績,升任提點江東刑獄,不久任真州知州。

當時真州屬於前線,為宋、金交兵衝要之地,瘡痍滿目,百業皆廢。洪興祖招撫難民,數次請奏減免民租,終於吸引了流民留住,墾闢荒地7萬餘畝。

轉任饒州知州,在為龍圖閣學士程瑀《論語解序》寫序時,其中文字又得罪了秦檜,被流放到昭州(今廣西平樂),不久去世,享年六十六歲。第二年,獲得平反,享受原官政治待遇,並追贈敷文閣直學士。

洪興祖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沒有一天離開書的。著《老莊本旨》、《周易通義》、《繫辭要旨》、《古文孝經序贊》、《離騷楚詞考異》行於世。

《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名宦條目裡有也洪興祖的傳,內容比《宋史》上簡單,宋史及縣誌皆未提及他為《陳旉農書》作後序。

高沙素號沃壤,中更兵火,土曠人稀,東作西成,卽不盡力,而蠶桑之務,亦不加意。雖廣種薄收,然每遇豐歲,長淮所賴以儲蓄者,猶糴於此以取足焉。如使種藝有其方,耕穫得其便,地利卽已無遺,而又知所謂育蠶之事,則衣食充足,公私兼裕,寧有盡藏耶。餘曩得《農書》一帙,凡耕桑種植之法,纖悉無遺。朅來守此,視事之初,急鋟諸木,以為邦人勸爾。父兄子弟,其相與勉之。是郡守拳拳之意也。

甲戌冬至日,新安汪綱書。

《宋史》卷四百八•列傳第一百六十七(吳昌裔 汪綱 陳宓 王霆)對汪綱的介紹:

汪綱(?-1228)字仲舉,黟縣人,是籤書樞密院汪勃的曾孫,因祖蔭進入體制,淳熙十四年(1187)中銓試(通過吏部的考試),任鎮江府司戶參軍,曾上書鎮江知府馬大同,禁止鐵錢流通,以防銅錢外洩和私鑄盛行。

歷任平陽、金壇、弋陽、蘭溪、太平縣令,提轄東西庫,高郵知軍,在皇帝召見時,對楚州、揚州及高郵地區的佈防和興化至范公堤一帶的水運提出建議;任職提舉淮東常平,提出改革“淮米越江之禁”, 建議調運金陵米三十萬到淮西、京口米五十萬到淮東,將平江米百萬調往升、潤儲存,不至“陳陳相因,久而紅腐”,同時又能保證金陵、京口的轉漕之需。他還對邊防供給、漕糧販運、開荒墾田、淮鹽課稅等方面提出建議,這些都表明他對兩淮的地勢民情非常熟悉。

汪綱身體不好申請休假,假滿後任直秘閣、婺州知府、提點浙東刑獄、煥章閣直學士、紹興知府、主管浙東安撫司公事兼提點刑獄、升任戶部員外郎、總領淮東軍馬財賦。當時淮東屬於前線,山東新歸附的人員、真州楚州等地新招的萬餘弓弩手,都要仰仗其供給,浙西食鹽專賣虧損七十餘萬緡、各州漕運不能及時運達,這些積弊都需要革除,汪綱到任後雷厲風行,舉措得當,解決了問題,保證了財政供給。後兼任代理司農卿,龍圖閣直學士。

理宗即位後,汪綱任右文殿修撰、加集英殿修撰、又加寶謨閣待制。紹定元年(1228),召赴行在,理宗表揚他“治行甚美”,權戶部侍郎。

數月後,他上書辭官,朝廷特別給他升官兩級,他在戶部侍郎的職位上退休,仍賜給他金帶,不久去世。

汪綱多聞博記,兵農、醫卜、陰陽、律歷諸書,無不研究;他的文章尤長於論事,援據古今,辨博雄勁。著有《恕齋集》、《左帑志》、《漫存錄》。

汪綱對江淮地區情況非常熟悉,他的題跋,讚賞陳旉書中“凡耕桑種植之法,幾悉無遺”;對真州知州洪興祖刊行《農書》,使邦人“父兄子弟,其相於勉”的拳拳之意,甚為贊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