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濟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時動用了十幾名解放軍

經過實地探訪,濟南市區現存露天樹立的毛澤東主席塑像5尊,均得到相關部門良好保護,成為片區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寄託了幾代人對偉人的敬仰和愛戴。

第1座:山師院內毛澤東揮帽像

濟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時動用了十幾名解放軍


這座毛澤東同志塑像屹立於濟南市文化東路山師老校院內,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作為“文物”受到保護。

每年一度的招生工作,這尊招手的主席像被學校用在招生宣傳資料上、新生錄取通知書的封面上,用於校內的教學印刷品上,就連校園停車卡的一面也印上了這尊主席像。很多遊客來到校園,第一件事就是與這座高16米的主席像來張合影。

第2座:英雄山赤霞廣場塑像

濟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時動用了十幾名解放軍


位於濟南英雄山赤霞廣場東側,在英雄山路上可以看見。平時市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初冬時分,在黃色或蒼翠的樹冠背景下,偉人站在高高的臺基上,倒背雙手向西而立,目光炯炯地凝視著遠方。

在主席像下紅褐色臺基下面刻著“一九六八年七月立”一行字,再無其他文字介紹。

據介紹,這尊主席像是1999年12月由山東省工業展覽館運來的,當時工展館因為市政修路被拆遷,經濟南市協調,將院內的主席像運到赤霞廣場陳列,遷來時沒有任何資料。

主席像來到赤霞廣場後,參與施工安放的施工人員對底座進行了加高。塑像連同底座增高為12.26米,照應主席誕辰12月26日。

主席像寄託了一代人對偉人的無限敬仰,承載了很多時代的記憶。

建於“文革”初期的這尊主席像是邀請北京的專家設計指導的,我省也有多名雕塑、繪畫方面的專業人士配合,最終通過繁雜瑣碎的“笨辦法”,將幾尺高的雕塑小樣一步步放大成現在人們看到的樣子。

第3尊主席像:在明湖小學內 

在水屯路濟南市明湖小學校園(原北園一中)內,也有一尊主席像。

濟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時動用了十幾名解放軍


這尊主席像比山師主席像略小一號,面南而立。像下有約3米高的臺基,設計有非常講究的上三層下三層臺階,表示設計建造者對偉大領袖的無限崇敬。在主席像四周擺放著修葺講究的盆花,讓偉人如同站在花海之中。

主席像背後幾十米外,是幾乎同樣高度的一面影壁牆,正面用紅黑兩色石材製成,中間的深色大理石上鐫刻著5個有力的毛體大字:“人民公社好”。透過字體,今天的人們仍可感受到那火熱年代人們的情懷。

影壁牆前有一個長約20米、寬約4米的花池,牆背面鐫刻著建造的時間:一九七二年八月改建。東西兩側各長著兩株“幸福槐”,其中東側一株另有一塊石碑,內容為“幸福槐 毛主席於一九五八年八月九日視察北園時在此樹下同貧下中農親切交談”。

在這尊主席像的左前、右前方,當年還各設計有一個碩大的長方形花壇,各種植約十棵松柏樹,有的直徑接近兩尺。


在濟南西外環省腫瘤醫院,也有一尊風格類似的主席像,面北而立。

濟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時動用了十幾名解放軍


該像較山師大、赤霞廣場主席像稍矮。主席像的四周用漢白玉精心製成一個八邊形的圍欄,留有出口。主席像身前、身後分別正對醫院南北兩幢大樓的大門。

上述4尊建於文革時期的主席像中,儘管外形和神態比較相似,均身著呢質軍大衣,且左手總是背在身後,持一頂帶五角星軍帽。但是差別也不是沒有。山師、明湖小學的主席像均為右手向前高舉,像在揮手,又像在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省腫瘤醫院和赤霞廣場則為倒背雙手造型。此外,與省腫瘤醫院主席像呢子大衣下垂,顯得比較凝重不同,另三尊主席像大衣角明顯向上捲起,顯示主席正在迎風而立,更顯身材修長風度翩翩。


除山師主席像在底座後面有一塊“毛澤東塑像”說明之外,另3尊塑像既無主席生平介紹,也未對當年建設情況提及一字。主席像周邊也幾無介紹文字。倒是省腫瘤醫院主席像臺基後邊,鐫刻“救死扶傷”4個字。

第5尊毛主席塑像:立於幸福柳廣場

濟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時動用了十幾名解放軍


除上述4尊建成於文革時期的主席像,在工業北路幸福柳廣場還有一尊漢白玉材質的露天主席像,體積明顯小於前4尊。

像後文字說明,這是大辛村村民為紀念毛主席1959年4月13日、9月21日兩次親臨大辛村視察,於2006年修建幸福柳廣場時,由該村村支書一家捐建的。

建造山師主席塑像 用了一個多月


雕塑藝術家李振才當年曾親自參與兩尊主席像建造。

據回憶,1966年“文革”開始後,全國各地颳起一股建“紅太陽紀念館”的熱潮,需造大批毛主席像。

山師大不僅在濟南第一個建成主席像,而且體量最大。

1967年,山師紅衛兵骨幹們進京邀請北京美術公司的雕塑家張松鶴先生到山師主持設計主席像,當時張松鶴已在北師大、湖南師大等國內多所高校雕塑主席像,經驗豐富,因此在設計建造山師大招手主席像時十分順手。

李振才說,與一般藝術創作不同,製作主席像“首先要很像”,要經得住人們挑剔的目光,塑造時“多一點點少一點點就會不像”。

很多藝術家也認為,相比其他政治家人像,毛主席像的表現要難得多。

在山東,張松鶴設計了主席像的小稿,經不斷放大,定稿時有兩米高。當時省內的3名雕塑藝術家張玉林、王照善、李振才,以及在軍隊上搞繪畫創作的畫家劉欣,全力配合張松鶴工作。

當時沒有玻璃鋼,大夥用石膏翻制了很多的主席像,目前市場上在售的小型石膏主席像,有的就是當年張松鶴小稿的多次複製版本。

雕像灌水泥時,部分教師、學生齊動手,來自校外的一些水泥工忙著“上大泥”,前後有十幾名解放軍輪流站崗保衛,大夥齊心協力,白天黑夜連軸轉地幹個不停,用了大約1個月時間便把主席像建成了。

如今人們看到的文革主席像,多數表面稍稍泛黃、泛紅,像是堅硬的花崗岩一樣。

李振才介紹,實際上山師和省工展館主席像所用的水泥是經過專門調製的,他們在白水泥中加入黑色、灰色和赭石顏色的小石頭顆粒,充分攪拌,等凝固之後便形成花崗岩一樣的效果。

由於水泥幹了外面會形成一層“光面”,為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李振才等人用斧子仔細地一排排剁,露出下面的小石子來。這樣用水泥建成的主席像不僅美觀,而且像石頭一樣結實,堅持幾百年沒問題。

山師主席像建成後,李振才又參加了省工展館主席像的建造。正因為水泥雕像有多種好處,文革期間全國各地建造的主席像幾乎都是水泥灌製而成。

1999年,因修建趵北路,原省工展館以及院內的毛主席像不得不搬遷。由於主席像建造時為防地震,塑像和底座用槽鋼做骨架被連成一體,搬運十分困難。當年曾參與建造的雕塑藝術家張玉林到場,指導工人砸開底座的水泥,用電焊切斷槽鋼,才將主席像運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