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傅佩荣:无意义的争论就是浪费生命,最高明的方法是这样做

西方哲学始于“惊奇”,接着提出各种问题,一个人想不通,就找人谈谈。

《柏拉图对话录》正是各种主题的谈话记录。

其中多为温和的与理性的思辨过程,较少激烈的与情绪的争论吵闹。

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在于且说且想,尤其要反思自己的处境,然后再作评价。

不过,自古以来的人,大都不是哲学家,也没有必要成为哲学家。

那么,一般人的争论是否另有特色?

这个提问,值得我们稍作剖析。

1 “疯子”与《偏见》

首先,一个人发表意见时,内容如果限于个人感受,自然引不起争论。

譬如,今天虽然30℃,但是我可以说:“好冷啊!”

谁会与我争论“冷”的标准呢?

也许我是正感冒发烧,也许我是在感叹人情。

就像尼采笔下的疯子,大清早提着灯笼在市场穿梭。

何以提着灯笼?

因为他觉得大地一片漆黑。

光明与黑暗,固然可以由视觉去判断;

但是谁能禁止他人由心灵去判断呢?

我们暂且不谈哲学家的洞识与卓见,回到日常世界。

有句话说:“讨论是交换知识,辩论却是交换无知。”

在此,“交换”一词十分重要。

它的前提是敞开心胸,不但准备接受新知,甚至准备承认错误。

我以前不喜欢“偏见”这个词。

后来,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以《偏见》为名的字典,内容是一位社会学家对各种观念的理解与诠释。

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

只要承认自己的想法是偏见,就不会武断或独断地要求别人苟同。

多元时代不妨百花齐放,何必勉强求同?

2 上帝的“鱼”与孔子的“饼”

但是,“辩论”则大异其趣。

法庭上的辩论,固然有拨云见日的功效;

但是技术上与程序上的细节,却往往阻碍大家对真相的判断。

学术上的辩论,则有许多诡计。

譬如,明明题目是“上帝是否存在?”

但是,反对者可以通过否定《圣经》中文字记载的可信度,进而来否定上帝的存在。

他们是怎么辩论的?

问:诺亚方舟装有各种动物,一对一对的,其他的都淹没于洪水中。无一幸存吗?

答:是的。

问:那么,鱼呢?

大家哑口无言。


傅佩荣:无意义的争论就是浪费生命,最高明的方法是这样做


《圣经》中对此确实没有说明。

那么,据此就可以论定上帝不存在了吗?

果真如此,就不能免于“交换无知”的讽刺了。

那我们是否可以说:“参加辩论,并不需要什么知识”?

由此,我想起海峡两岸大学生在新加坡的一次辩论赛。

题目是:儒家思想能否抵抗西方歪风?

奇怪的是,我看完整场辩论赛,既未明白“儒家思想”所指为何,也不清楚“西方歪风”是怎么回事。

唇枪舌剑之中,一方声称:

孔子说“画饼不能充饥”。

另一方则面面相觑,不知道此话是真是假。

五位裁判表情冷静,大概也未必知道真相。

这不是典型的“交换无知”吗?

3 最难驳斥的是沉默

亚里斯多德说:“如果双方坦诚界说名词,许多辩论只要一段话就解决了。”

界说名词之外,还须提出命题。

法国哲学家巴斯卡说:“人们通常比较相信自己找到的理由,却往往忽视别人提出的理由。”

罗素说:“先有结论,再找理由;这不是哲学,而是巧辩。”

不过,理由找得完吗?

并且,找理由的时候,总是需要预定的路线及方向,其中难免隐含了立场。


傅佩荣:无意义的争论就是浪费生命,最高明的方法是这样做


哲学可以是“永远在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持之为生活指标”。

人的理性难道只能从事思考及反省,而不能作些冒险的判断吗?

进一步来说,人难道只能依赖理性,而不能参考情感及意志的指示吗?

甚至可以问:人在理性尚未启蒙之前,不是早已生活了一段时期,并且也相安无事吗?

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争论照样不断出现在每个角落,平添不少乐趣。

必须留意的是:“无话可说时,只好人身攻击”,这是争论之劣化。

不想争论时,可以保持沉默。

因为最难驳斥的,显然是沉默了。

老子说:“大辩若讷。”

不言之辩,谁能胜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