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1964年毛澤東談到此書時,為什麼說“這是血的著作”?

更多內容請看北京日報客戶端學習頻道:

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每次大失敗,都是唯心論盛行的結果。共產黨早期的幹部像陳獨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堅定,但最大的問題是脫離實際,結果給黨帶來1927年的大災難。開始以為,只要聽蘇聯的就肯定能取得勝利,後來才知道盲從他國經驗,脫離中國實際是要掉腦袋的。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學到的黨課是誰上的?是共產黨的對立面蔣介石在1927年給上的。敵人是最好的教師,沙場是最好的課堂。你正兒八經給他講,他聽不進去,一流血,什麼都學會了。那一次蔣介石逼得共產黨人拋棄了陳獨秀“繪畫繡花”式的革命,脫了西服,拿起槍上了山。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邏輯就是這樣由它的對立面展開了。

開展武裝鬥爭,剛剛打開一點局面,王明又帶著斯大林的聖旨來了。李德、博古等人聽不進長期堅持實際鬥爭的同志們的意見,將用於歐洲平原的堅守陣地決戰的戰法用於中國東南山地,最後把根據地丟了個乾淨。

1964年毛澤東談到此書時,為什麼說“這是血的著作”?

紅軍大轉移開始時,他們還是死守他們那一套辦法,結果出發時是8萬多人,湘江之戰後只剩下3萬多了。李德這個外國軍人,機械地把歐洲軍隊的戰法搬到中國山地,碰得頭破血流。

在中國是山地作戰,又是敵強我弱,怎麼能用歐洲平原大部隊決戰的方法?付出了5萬多人的生命的代價。當時你說他,他不聽,很多人也不敢懷疑他。為什麼?人家是“權威”,王明受到斯大林單獨召見。

後來的張國燾更厲害,他受到過列寧的接見,而且據他自己說是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中唯一見過列寧的人。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憑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長征路上打得贏就是硬道理;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最後實踐的“權威”打倒了觀念的權威,到陝北後,我們黨明白了,馬列主義的原理要跟中國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實際結合,這是不斷付出血的代價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誰也不承認自己是錯的。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談到《毛澤東選集》時說:“這是血的著作。”

當時,共產國際是世界革命的燈塔,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大家都是堅定的革命者,自覺服從共產國際的領導。但問題是唯心主義是不能帶領革命走向勝利的。當時許多在領導崗位的人缺乏中國革命的實際經驗,更缺乏歷史自覺和道路自信。為此毛澤東寫了《反對本本主義》。

鄧小平後來說,這篇文章寫得好。我認為,它好就好在這篇文章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物論打倒了曾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盛行的打著“馬克思主義”幌子的唯心論。

毛澤東認為:中國的問題需要聽聽中國同志的意見。對世界革命的貢獻取決於中國革命取得的勝利。制定方針政策必須以中國革命的利益為最高原則,不能機械地服從其他國家的革命經驗。這是毛澤東和教條主義者爭論的一個焦點。教條主義本質就是唯心主義。

延安整風期間,全黨充分認識到毛澤東同志的思想對於中國革命的生死攸關的意義,在此基礎上,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反過來想,如果沒有長征及其路途上經歷的生死實踐的檢驗,這些共識的形成是很難想像的。

所以說,毛澤東思想來自血的教訓,這不是從書本和課堂裡就能學來的。毛澤東說,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昨天不是從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掉下來的,今天也不是從華盛頓的白宮掉下來的,它是從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產生的。不這樣,與長征一樣,還是要流血,要亡黨亡國的。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摘編於北京日報2019年12月23日《我們贏在哪裡?贏在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