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查房時患者沉默寡言、氣氛不對勁……這位醫生消除患者“沉默的風險”

武漢市第三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田霞被患者親切稱為“治心醫生”,從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轉成定點醫院開始,她就用自己的細心,去消除患者身上“沉默的風險”。

細心發現“輕症”新冠肺炎患者沉默的風險

田霞主任接手病房的時候,疫情嚴重,病號多,患者轉成重症和危重症類型也多。

病房當中46歲的孫女士是第一批被該院收治的病號,在院外已經經歷了近十天的病程,她心思細膩、情感敏感,逐日變化的病情,讓她處於抑鬱封閉的狀態當中。

起初,出現症狀時,孫女士默默忍受。可隨著病情發展,她逐漸出現了呼吸窘迫急促,胸悶以及活動能力明顯下降的症狀,病情與日加重。可每次醫生查房,她總是沉默寡言,沒有更多向醫生訴說病情。

田霞一日例行查房時,留意到這位沉默寡言的女病人急促的呼吸和委頓的精神,她知道事情並沒那麼簡單。於是,她停下腳步,在患者床邊仔細地詢問。

瞭解情況後,田霞當即給患者進行了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氣分析及CT複查等相關檢查來。經評估,孫女士被轉入危重症病房。

經治療,孫女士改變了抑鬱的狀態,病情也逐日好轉起來,經過半月的治療,孫女士已經完全脫離了危重狀態,轉入到普通病房治療。目前,孫女士只等著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以及核酸完全轉陰就可出院,久違的笑容也出現在了她的臉上。

查房時患者沉默寡言、氣氛不對勁……這位醫生消除患者“沉默的風險”

耐心撫慰緩解重症患者抑鬱和焦慮

56歲的患者龔某一入院病情就極為危重,有明顯的呼吸窘迫以及血氧飽和度低下症狀,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隨著身體機體的衰竭,龔某精神上也處於非常焦躁的狀態。

“我們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細緻地安排每一次治療,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於一個疾病,可能治療的措施和用藥都是一樣的,但對每個人心理狀態的治療卻不一樣。”田主任認為,不僅要從軀體上進行治療,還要從心理上進行撫慰,而這恰恰是藥物無法替代的。

經過近一個月的治療,龔某的肺部情況逐漸穩定下來,血氧飽和度穩定在98%以上。但是因為危急重症的肺部滲出,導致患者肺纖維化改變,所以病人在稍活動後,會集中性胸悶和氣喘。這讓病人的心情又焦慮起來,而且長時間隔離病房的生活和治療讓患者的心境更為糟糕。

田霞每次查房,專門預留了一個時段,和龔某談心,解釋他病情的變化和鼓勵病人,叮囑病房查房的每一班次的醫生,都要重點關注他心理狀態的變化。

經過一個月的相處,龔某對田霞產生了毫無保留的信賴:“謝謝你們的治療,我現在心裡有底了。”

查房時患者沉默寡言、氣氛不對勁……這位醫生消除患者“沉默的風險”

(圖為田霞的防護服背後寫著“加油” 通訊員供圖)

用悲天憫人的心態對待每一個病人

“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往往會處於比較驚慌、無助的狀態。病人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下,心理感受是最難受的,這樣的恐慌心態往往會在病房中蔓延,特別是同處一個病室的病友相互談論病情的時候,會加重病人的心理恐慌。”

田霞在摸底查房時,發現有一個病房的氣氛特別不對勁。病房裡住著三位年過花甲的奶奶,其中一位奶奶的狀態特別讓人擔心,她除了有一般新冠肺炎病人的發熱咳嗽症狀以外,還有很明顯的噁心想吐、不想吃東西以及大便溏稀的表現,她已接近兩天沒有進食,僅喝了少量白開水。

田霞仔細翻閱複習了患者的病史病歷,每一條治療醫囑,同時對患者從入院以來的檢查結果一項項逐項做了仔細的分析。田霞發現患者的客觀病情並不會導致如此重的臨床症狀,患者的每一項檢查結果都顯示只是一個普通型的肺炎。

田霞駐足在患者床前,仔細地跟患者拉起了家常。她發現患者已接近三天沒睡覺了,自從收治入院後,這位奶奶和同室的病友談論起相互的病情以及道聽途說的見聞,奶奶越聽越害怕,心中焦慮不已。對於前景的未知還有對病情的不理解,讓她已經接近精神崩潰的邊緣,她驚嚇得幾乎不敢上廁所,晚上不能入睡,也完全吃不下東西。

“患者的症狀不僅來自於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消化道症狀。而更多的是來自於心理因素。這樣的病情不但需要藥物治療軀體,還需要語言和關愛去治心。”田霞跟患者談起了家庭子女,分析患者起病情況,逐條批駁市面上流傳的不實信息,一次次聊天,讓患者驚醒:自己的病情是可以控制並治癒的。

幾天後,這位奶奶開始配合醫生和護士的治療,生活上更是努力讓自己正常起來,病情得到明顯改觀。(長江日報記者伍偉 通訊員江泓穎 陳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