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這還是我認識的同仁堂嗎?簡直太社會了……

這還是我認識的同仁堂嗎?簡直太社會了……

作者丨韓蕾

來源丨野馬財經

這些老字號如今都怎麼了?

說起老字號,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同仁堂,其“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流傳甚廣。1997年,北京同仁堂(600085.SH)在上海交易所上市。

近日,有家也叫同仁堂的公司在證監會網站上披露了招股說明書。“他”不是別人,正是天津的老字號企業——天津同仁堂。在本次IPO中,天津同仁堂擬募資7億元,投向重點品種中成藥生產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方面。

中醫藥公司上市並不是新鮮事,但野馬財經查閱資料時發現,在百年老字號“同仁堂”背後,有著不少令人驚詫又啼笑皆非的故事。

傻傻分不清楚的“同仁堂”

同仁堂的由來,市面上有許多說法。

最為準確的是,1669年,樂顯揚創辦同仁堂藥室,名稱取自《易經》,有無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之意。

而坊間傳言則更為有趣,相傳康熙身上起了紅疹,宮裡的御醫都束手無策。抑鬱的他微服出宮,看到一家小藥鋪就想進去碰個運氣。藥鋪郎中診斷後不以為意,給他開了便宜的大黃,說治不好分文不取。康熙回宮後遵醫囑治療,不出三日病就好了。為了感謝郎中,康熙寫下“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大字,並送給他一座藥堂,起名“同仁堂”。

無論如何,自同仁堂於雍正年間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以來,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之久,是童叟無欺的老字號,也是現今北京同仁堂的前身。

北京同仁堂“根正苗紅”自然不必多說,那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成都同仁堂,甚至臺灣同仁堂

,又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南京同仁堂。民國時期,政治中心南遷,同仁堂第十三代嫡傳樂篤周,受命籌備北京同仁堂南京分號。當時,南京分號的藥品配方、工藝、炮製標準與北京同仁堂完全一致,連人手都由北京調派。1956年公私合營後,南北同仁堂分開經營,其使用的“樂家老鋪”為中國馳名商標,與北京同仁堂共承祖業。

和南京同仁堂的一脈相承比起來,這次準備IPO的天津同仁堂就略顯尷尬。早些年,樂家女婿張益堂在天津經營“張家藥鋪”,代理北京同仁堂的藥品。1852年,“張家藥鋪”未經允許便更名為天津同仁堂。民國期間,北京同仁堂還因此跟天津同仁堂打了官司。可女婿畢竟也是自家人,除了賠款外,判決天津同仁堂只能使用“天津同仁堂合記”的名字,不能使用北京同仁堂的商標。

而臺灣同仁堂,顧名思義,是樂氏傳人樂崇輝隨國民黨到臺灣後,私自開辦的同仁堂;至於成都同仁堂,原名“陳同仁堂老鋪”,其創始人陳發光曾在成都挑擔販賣膏藥丹丸,和北京同仁堂名號相似“純屬巧合”。

其實,無論是北京同仁堂的名正言順,還是天津同仁堂的女婿分羹,發展到現在,這些“老字號”都已具備現代企業特徵,和家族的關係也越來越遠,甚至消失殆盡了。

各顯神通的“老字號”

上海交通大學品牌研究所所長餘明陽曾說:“中國有15000個老品牌,有1500個還活著,150個活得還不錯,但只有10個能夠稱得上活得很好。

當然,死去的企業都被淹沒在了歷史發展的洪流裡,但活著的卻有著各自不同的存活之道。

正如這些帶著“同仁堂”名號的中藥企業,都變著法子的在當代中國各顯神通。

這還是我認識的同仁堂嗎?簡直太社會了……

如果你還覺得直銷是像安利才會做的事,那可能你已經跟時代脫節了。

在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網站上,輸入“同仁堂”進行查詢,便可以看到北京同仁堂的子公司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就已經獲得直銷牌照。

而據媒體報道,早在2002年,北京同仁堂就曾和馬來西亞海鷗集團成立合資公司,以同仁堂烏雞白鳳丸為主打產品進軍馬來西亞直銷市場,引起搶購熱潮。

就目前來看,北京同仁堂對國內直銷渠道的廣泛鋪開還略為謹慎。在發佈的2017年年報中,其稱公司開始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將小部分產品直銷終端,但還是主要依靠傳統經銷商渠道。

這還是我認識的同仁堂嗎?簡直太社會了……

對此,野馬財經聯繫了北京同仁堂集團,其表示直銷業務已經啟動,但具體財務數據不太清楚。

在北京同仁堂小步快走的同時,南京同仁堂則似乎追趕潮流乾起了微商。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從2016年11月起,南京同仁堂便與和恩普達成合作,由恩普負責大健康產品的微商代理和經銷。

儘管微商是如今比較新穎的銷售渠道,但就算是老字號也不得不面對亂象頻出的經窘境。

野馬財經在百度上以“南京同仁堂+微商”為關鍵詞,搜索出了一款名為暖小白的微商產品,其在顯著位置標註了“南京同仁堂”字樣。可野馬財經就此產品撥打南京同仁堂官網電話時,客服人員卻表示,不要聽他們瞎說,這不是我們的產品。

這還是我認識的同仁堂嗎?簡直太社會了……

對於兩大同仁堂的銷售模式,北方一家醫藥企業的品牌營銷負責人張曉明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老字號企業與時俱進,採用新型的營銷方式,也算是順勢而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存在陣痛期,特別是醫藥企業,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公司一定要重視培養消費者的甄別意識,比如說防偽碼查詢,這樣才能讓老字號走的更遠。

至於本次要IPO的天津同仁堂,似乎沒有把重心放在改變銷售方式上。

天津老字號“收割機”

和北京同仁堂2017年營收134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0億元的業績比起來,天津同仁堂5.15億元和0.44億元的數據顯得十分寒磣。

但在資本運作上,天津同仁堂卻一點都不“慫”,這與其實際控制人張彥森密不可分。

這還是我認識的同仁堂嗎?簡直太社會了……

張彥森曾是天天“頭頂地”練功的雜技演員,90年代開過餐飲公司,妻子高桂琴自1975年起在天津市廣電系統工作。

2002年前後,天津同仁堂重組,張彥森聯合天津電視臺等企業成立了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隨後,天津市第五中藥廠也進行了改制,恢復“宏仁堂”老字號,與此同時,天津同仁堂也加入進來。

手握兩家老字號企業還不夠。2005年,張彥森再次展現了其天津老字號“收割機”的風範。

當時,始創於1858年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在機制、資金、人才上都出現了“瓶頸”,欠著8000萬的企業負債,不知如何是好,故掛牌出讓。

這個消息迅速傳到遠在香港的張彥森耳中。最後,經過一百多輪拍賣,天津同仁堂以1.06億元的價格買走了天津狗不理包子飲食集團公司國有資產產權。

至於為什麼身在香港還要馬不停蹄的趕回來參加拍賣,張彥森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雖然是個山東人,11歲才來到天津,但這裡的文化養育了我。如果狗不理被一個浙江人或者是江蘇人買走了,我覺得失去了它的根,失去了它的魂。

此前,他曾派出狗不理衝擊A股,可隨後終止審查,折戟IPO。2016年,天津狗不理集團與天津同仁堂同時在新三板掛牌。

因此,有網友戲稱:張彥森是玩雜技裡最會經商的,經商的人裡最會玩雜技的。天津同仁堂和狗不理在資本市場上可以起名“天狗系”,聽起來就很厲害。

在被問及狗不理是否會再次衝擊上市時,天津同仁堂相關人員稱,負責人不在,部分問題不便作答。但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對方回覆。

資本運作畢竟不能直接增加藥品銷量,於是天津同仁堂便在學術推廣上大做文章。招股說明書顯示,報告期內推廣費佔銷售費用比例超過70%,近三年來均超過2億元。

你買過這些同仁堂的藥嗎?你覺得張彥森還會繼續展開”老字號“企業的收購嗎?評論中留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