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不斷“翻車”的苦難生活,慘不忍睹——翻車魚

在中國,有一個神秘傳說,在長白山天池裡面,有一個頭大如盆,體大如牛的巨獸出沒。人們將它與神秘的尼斯湖水怪聯繫在一起,認為兩者都是史前生物的後代。然而,根據科學家求證,所謂的天池“水怪”很可能只是一種被現實碾壓的可憐生物。可縱觀它的生長曆程,進化史等等,不免讓人驚歎這種魚能活下來真是奇蹟。

不斷“翻車”的苦難生活,慘不忍睹——翻車魚

根據目擊者的描述和錄像,長白山天池水怪有在水中打轉的習慣,還經常越出水面,這都和翻車魚的特徵極為相似。再者,從地理上分析,長白山天池非常接近於日本海,而日本海海域內又是翻車魚最頻繁的活動區域之一。有科學家認為,在天池的下面有可能有一條通往日本海的隧道,而翻車魚就是從這條通道中進入的天池當中。

不斷“翻車”的苦難生活,慘不忍睹——翻車魚

不過魚如其名,翻車魚的生命旅途也是不斷翻車,令人感慨。興許長得太過奇葩,翻車魚總是遭到人類的誤解。2019年3月22日,有一群澳大利亞人在海灘上發現一個龐然大物擱淺在海灘上。又硬又堅韌的表皮,使發現者以為它只是奇特的船隻殘骸或是木塊。等專業人士查看後,他們才意識到這是一具翻車魚的屍體。

翻車魚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大洋海域活動,偶爾出沒於近海岸。這些看上去只有頭的生物平均體長長達1.8米,平均體重在1噸左右。而在標本記錄中,最大的翻車魨體長3.1米,兩鰭長度4.2米,而體重更是達到驚人的2.27噸。令人驚奇的是,它們出生時不過才0.25釐米左右長。

不斷“翻車”的苦難生活,慘不忍睹——翻車魚

它們盤踞在海洋,放任自流,等有什麼東西主動送上門來就吃什麼。水母、魷魚、甲殼類、海藻等等統統都愛吃。它們毫無節制地吃,使它們能從0.25釐米長到3米長,體重比幼魚時增加了6000萬倍。幾乎從一出生開始,翻車魚就開始了一段黑暗的"魚"生。當幼年時,由於個體太小,就算是身上帶刺、聚集成群出行也會隨時被各種掠食的魚類吃掉。好不容易長大了些,它們的刺也逐漸消失,又成了鯕鰍、馬鮫、金槍魚以及海鳥的獵物;再大些,翻車魚又容易被鯊魚和海洋哺乳動物一口吃掉。比如海獅有時還會以獵殺翻車魚來取樂。

不斷“翻車”的苦難生活,慘不忍睹——翻車魚

但可別以為活下來就一帆風順了,光是它們身上無計其數的寄生蟲就使它們不得安寧。迄今為止,科學家在翻車魚身上發現的寄生蟲總共有五十多種。不光是厚厚的皮膚表面,就連它們的眼眶、口中乃至體表粘液裡,形態各異的寄生蟲爬滿了它全身;這當中,還有一部分寄生蟲身上也出現了寄生現象,寄生著更小的寄生蟲。也正因如此,翻車魚的皮膚變得十分粗糙,厚度達到7cm。為了趕走寄生蟲,翻車魚需要時常游到淺水區尋求幫助。只要那些專門吃寄生蟲的生物來幫助它們的時候,翻車魚才能獲得片刻的安寧。中文名稱之為翻車魚,可能是因為它們喜歡在海洋裡側臥,但這樣是或許為了更好地除掉寄生蟲吧。

不斷“翻車”的苦難生活,慘不忍睹——翻車魚

那麼最後的問題來了,翻車魚能吃嗎?說實話,翻車魚極其難吃,因為它那粗糙的厚皮實在太影響口感了,不好吃使它擺脫了被人類食用的命運。但世事無絕對,在中國臺灣就有食用翻車魚的習俗,人們會劃開它們的厚皮,食用它們的腸子。比如就有一道名菜“炒龍腸”是由此而來的。

看看吧,多麼悲情的魚,像極了悲情小說的主角,翻車魚以為只要克服種種困難就能迎來幸福的“魚生”,結果還是逃不過被現實碾壓的命運,怎一個“慘”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