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這棵參天大樹沒有人才這些肥料是難以茁壯成長的。歷史上的很多皇帝都清楚的明白這一問題的關鍵性,通常他們也會不留餘力的對人才進行培養。雖然說人才不是必須的,如果皇帝本身有著出色的才能也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但畢竟沒有完人,國家沒有人才是萬萬不能的,一旦缺失了對人才的培養,可能會讓國家面臨極為窘迫的境遇。我們今天要說的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等到自己想改變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說崇禎是個昏君,似乎也不太恰當。因為崇禎是一個十分勤政的人,十分關心國家發生的點點滴滴。但是若說崇禎是一個出色且英明的群主,那絕對是無從根據,就憑他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以及培養人才的力度就足以讓很多人寒心。他在位17年,連一個可以信任的臣子都沒有。在國家即將滅亡的時候,崇禎想遷都,居然連一個能交流的人都沒有。堂堂天子卻落得這樣一番境遇,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但這一切都是崇禎咎由自取。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崇禎剛上位的時候,就有大臣給他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議。比如希望他可以在任用官員的時候長期任職的方法,這樣可以很直觀的看出一個人執政能力的高低。按理說這是一項非常不錯的進諫,崇禎也自然而然的同意了。但是誰能想到,後來崇禎聽說進諫的這位官員說自己年輕,便一怒之下取消了這一建議,還把這個人貶為了庶人。不知道當你面對這樣一位皇帝時,是否敢盡心盡力的為他服務呢?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這和崇禎本人的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專斷且多疑,這是一個帝王的典型性格,對於權力的極度珍視,以及對身邊人存在的各種疑惑,擔心他們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崇禎這麼想,自然有他的理由,當時他尚且年輕,也許某一天自己就會受到別人的反攻倒算,就連給崇禎選拔的宮女,他都十分懷疑。崇禎更渴望所有事情自己來做,所以他是個很勤勞的皇帝。但就能力來說,崇禎比他前面的像朱棣這樣的君主來說差了不少,而他專斷的性格更是被後來的皇太極成為入手點。離間計得以順利進行,袁崇煥就此成了擋箭牌。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在當時,袁崇煥是抵抗清軍的核心人物,就局勢來看,袁崇煥本應是崇禎為數不多應該信任的人。但是在皇太極的計策,滿桂的誣告下,崇禎把袁崇煥殺掉。最後臨陣換帥,讓滿桂去當炮灰,其結果不言自知。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因為前期對人才培養的缺失,又因為殺掉了袁崇煥,當崇禎想要前途將來時卻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在北京大門被攻破了前幾個月,崇禎皇帝的命令還可以切實下到全國各地,仍然是眾人心目中的皇帝。但那些真正有作戰能力的軍隊,真正有權調動軍隊的將領,已經完全不聽崇禎的指揮。比如有兩萬軍隊的左良玉已經割據湖廣,對外宣稱自己有50萬大軍,雖然名義上還是朝廷的軍隊,但他們的心早已不屬於崇禎。當時包括崇禎以及他手下的那群大臣們都明白,如果想遷都,延續國家的統治,首要力量是要靠武力支撐,沒有絕對的武力作為朝廷的保證,皇帝的權威是蕩然無存的。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或許是因為崇禎對於人才不重視,以及在眾多戰役中有能力的武將基本死光,皇權變得毫無保障。潼關之戰,孫傳庭的軍隊被李自成全部殲滅,明朝最後一支有機動能力的軍隊就此消失。實際上在這個時候,大明的命運已經被決定。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就算此時的崇禎離開朝廷,跑到江南,但他又有什麼資本,有什麼能力向自己手下的那群人發號施令。這一切的一切不僅僅是因為前期的人才的儲備不足,更因為朝廷的低效乃至不安,導致了國家經濟的動盪。當時的明朝九邊重鎮裡尚有幾十萬大明邊軍。他們無一不是維護國家防衛的精銳力量,但是卻因為缺少錢和糧食,何談軍隊的戰鬥力?在明白了這一切之後,崇禎知道自己離不離開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等待自己的都是死在皇位的命運,他也便接受了事實。

忽視人才後患無窮,南遷都不能做到,崇禎皇帝也很無奈

貴為一個國家最後的皇帝,用這種平靜的態度去迎接死亡。目睹著這個偌大的帝國的陷落,不知道崇禎心裡是一番怎樣的感想,而在我們後人的眼裡看來,這又是何等的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