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胡適眼中的山東督軍田中玉


胡適眼中的山東督軍田中玉


1924年夏,胡適和他的好朋友丁文江去北戴河消夏,他們每天在海邊浮水,帶著救生圈洗海水浴,玩的不亦樂乎。有一天,他們在海邊遇見了一個滿臉絡腮鬍子的大胖子。

此人就是田中玉。1869年出生,河北秦皇島人,新文化運動時期曾任山東省的督軍兼省長。在他治下,擔任濟南省立第一師範校長的王祝晨在山東大力推廣新文化運動;也是在他治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三次來山東做演講。

此時,田中玉已經下野,正致力於在家鄉辦田氏中學。此前在山東已熟識的兩人相見甚歡,他們相約第二天見面再談。在第二天的交談中,田中玉向胡適、丁文江敘述了自己的事業。

1935年,田中玉病逝,在《大公報》上看到訃告的胡適想起了11年前他們暢聊的時光,寫下了一篇《海濱半日談——紀念田中玉將軍》的文章。在胡適筆下,這個被後來人認作是軍閥的田中玉,文質彬彬,是一個耿介而又清廉的好人。

如今,“田中玉”這個名字,似已被歷史遺忘,但卻值得我們重新去認識。

田中玉早年家境貧寒,為了養家,他去了中國第一個軍官學校學習。當時的軍官學校,不僅不需要繳學費,每月還有三兩四錢銀子的生活費,田中玉就依靠這點錢來養活他和他的家人。按照當時學堂規矩,成績最優異的學生還可以獲得獎金,為了獎金,田中玉非常用功,幾乎每次都考第一名。然而,諷刺的是,畢業時,他這個全校第一的優等生卻因為沒有門路而在學校待業。

在這艱難的時候,學校的德國老師薩爾幫助了他。薩爾讓他改算學卷子,每月給他一點錢。靠著這點錢他才得已養家。此後不久,恰逢袁世凱小站練兵,薩爾被調去做教官,薩爾推薦了田中玉。到了小站的田中玉,從最低級的隊長做起,一步步成長起來。

因袁世凱的信任,他還曾被派去專管軍械。當時,薩爾已經成為德國的軍火商了,因為他們的師生關係,薩爾允諾給田中玉最便宜的軍火。而且,按照以往慣例,兩人作為經手人都會有一筆可觀的經手費。但考慮到買軍火的錢都源於窮苦百姓的納稅所得,田中玉堅決不要這筆經手費。最終,薩爾被田中玉的愛國心打動,也放棄了收取經手費。在當時,田中玉所買的軍械是最便宜、最省錢的。

田中玉掌管軍械期間,共計為國家節省了一千多萬的銀元。而這,也成為田中玉成功的起點。此後,更得袁世凱的信任的田中玉,曾擔任察哈爾省督軍、山東省督軍。在他的治下,在山東省的省議會中,議員們滔滔雄辯,充分享受了自由的空氣。他下野之後,更是散盡家財,將大部分錢財用來辦教育。

我常常想,田中玉的教育背景,他早年就進武備學堂,應該是一個赳赳武夫的形象,但那個時代關於“忠孝節義”的舊道德似乎在他身上很有體現。五四之後,知識分子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甚至將舊道德視為“吃人的禮教”。但據我有限的所知,那些受過舊道德薰陶的人有時候卻很讓人肅然起敬。我想起1932年陳寅恪跟他的學生們的一段談話。

陳寅恪說:中國今日舊道德與新道德兩種標準同時並存。有人謂舊的已去,新的未到者,殊非事實。此猶如兩種鬥,小人以大斗量入而以小斗量出,君子因此吃虧。今後舊者恐難復存,惟新者來自外國,與我國情形每有格格不入之處。吾人當準情酌理,行吾心之所安,總以不使旁人吃虧為準繩。至於細微處,則“大德不逾閒 小德可出入”。

1949年之後,一向對新文化運動抱持異見的陳寅恪與胡先驌都保持了知識人的風骨。當絕大多數人都開始跟風批判胡適時,陳寅恪表示了反對。當人們迫使胡先驌必須稱呼蔣介石為“蔣匪”、稱呼胡適為“戰犯”的時候,胡先驌至死不從。在他看來,這樣的稱呼無異於變節。

從這個意義來講,陳寅恪、胡先驌、田中玉是相似的,他們似乎都是所謂“封建禮教”下舊道德的人物典型。這樣的人物,在當下的社會,似乎也是稀有動物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