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斗牛》:后现代背景黑色幽默背景下对生存的多维度探讨

海明威说:生活跟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前言

在2009年众多主旋律的国产影片中,《斗牛》可谓一枝独秀,摘得众多电影节奖项,主演黄渤更是凭借“牛二”的角色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

《斗牛》:后现代背景黑色幽默背景下对生存的多维度探讨


导演管虎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斗牛》则是他蛰伏多年带来的诚意之作。影片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牛二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照顾奶牛,而跟日本鬼子,土匪甚至村民斗智斗勇的故事。

看似披着喜剧外壳叙事简单的抗日战争故事,背后涉及到人性和生存的话题又是相对复杂的。若把影片比作一条贵重的珠串,则是以“斗牛”为线,以“黑色幽默表达”为珠子,串起了整部影片的骨架,而影片 所探讨的“人性与存活”的话题则是为这串珠子涂上了浓重的色彩,让此珠串瞬间变得鲜活,贵重有分量。


01 线 - “牛”的隐喻以及“斗牛”的本质解读

为了表现“生存与大爱”的主题,导演采用减少角色的方式保持影片的“干净”,实现了所谓“一个人和一头牛成就了一部抗战电影”。这也就意味着每个角色

蕴涵着更多的隐喻和更丰富的深层含义,作为“主角”的牛在片中有两层隐喻。

  • 牛的第一层隐喻是构建话语权力的核心


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象征,也是忠诚,老实的代表,传统意义上来说牛和农民的关系构成了农村宗族话语体系;而在电影中,这头进口“八路牛”肩负着给伤员提供营养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部队和组织的化身,它代表着所谓普世价值体系下所形成了话语权力体系的核心,即个体需无偿奉献于群体。

祖师爷说“有奶就是娘”。对于决定它的饲养者,更是出动全村人们排成浩荡的队伍来参与,人人首尾相接等待上天决定命运的场景荒诞感十足,更是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电影结尾呼应了“八路牛”的话语权力的核心地位。战乱中全村人几乎全部被杀,尸野纵横,而这头奶牛却被保护的完好无损。

  • 牛的第二层隐喻是则是妇女


在电影表达中,牛时而象征着“娘”(祖师爷和儿牛多次将娘和奶牛对比),后来又成为九儿姑娘的化身(二牛给牛命名九儿,并把给九儿的银镯子套在了牛鼻上),而这两种意象混合杂糅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


在人的动物化以及动物的人化的背景中,我们看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奶牛不能说话,女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话语权;奶牛提供奶源,任人摆布,女人则无偿奉献,是男人的“附属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有奶牛的奶(女人的生养),则不会有男人的存在。


《斗牛》:后现代背景黑色幽默背景下对生存的多维度探讨


  • 何为“斗牛”


电影名称《斗牛》最表面的含义是男主角牛二在保护不听话的“八路牛”的过程中跟它斗争对抗的局面,但观众看到更多则是二牛与艰难生活的搏斗和较量,是与特定“社会群体”的斗争。

而导演赋予了“斗牛”深层次的含义:电影中处处充斥的意识形态斗争,有个体对“先进的主流意识”的抗争,也有集体价值观对个人的“询唤”。

“二牛之斗”的最终结果是“言和”。在电影的结尾,由于牛二的无知,拼出了“二牛”之墓的字样,却成了电影的神来之笔和他们的谶语。一个任人摆布忠厚老实的动物,一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心存善良的小人物,两者本质上的趋同性让他们相伴到最后。

电影最后给到的画面是他们在山头上面凄凉的景象,但却蕴含着温暖的交代:他们不再经受“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的世界,而是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02 珠子 - 利用后现代语境下的黑色幽默,展示出了怪诞的喜剧表象与悲剧现实

管虎在访谈中说:“我的心里一直有一种反抗,包括压抑、 虚伪的交往,矫饰的感觉。

面临观众对影视娱乐化大众化的追逐和喜剧美学和社会意义严重缺失的矛盾下,导演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后现代语境下的黑色幽默。

利奥塔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即质疑理性、颠覆传统、 破坏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信条。 正如这位第六代导演怪才一贯的作风一样,我们看到的电影永远是充满“管虎”味道的。

在生活颠沛流离,生死全不由己的背景下, 和传统的战争片和喜剧片相比,《斗牛》通过“怪诞,悖理”等关键词呈现出黑色喜剧下的黑色幽默。

《斗牛》:后现代背景黑色幽默背景下对生存的多维度探讨


  • 喜剧的表象

古罗马演说家昆提利昂认为,“惊奇”、“隐蔽” 和“出乎意料”对笑的产生是很重要的,管虎做到了。

首先,电影在知觉层面利用浓厚的乡土气增加“惊奇感”

在战争背景下,所有人物包括土匪,村民,八路军的形象塑造无限推向“脏”“土”气息。喜剧出身的闫妮加上自然相貌极其不违和的黄渤,更是让这部戏自带喜剧缘。牛二的出场形象是满足观众的预期的:他那慌张却充满戏份的小眼睛迷失在他所不了解的环境中;在景别的使用上电影采用了特写的方式将牛二的衣衫褴褛和蓬头垢面推到观众眼前,滑稽之趣十足。整部电影采用了北方方言(山东方言),而这种方言在审美环境中通常会有“垮”“愚笨”的评价,产生“审丑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其次,在故事与人物层面上的“出乎意料”更生滑稽感。

黄渤拿下影帝正是他生动塑造出了一个农村“二愣子”的形象。比如,在自家牛舍里面偷偷摸奶牛奶子的段落里,他的跃跃欲试,他的左顾右盼,他的畏畏缩缩,都观众不禁为这一副“小人面孔”而捧腹。

贯穿整部电影,从牛二“虐待”八路牛被当众游街的景象,到无耻的郎中为了一己私利“暗算”奶牛的画面,再到九儿“反抗权威”却被安排婚事的情节,无一不充斥着“出乎意料”和一丝丝的荒诞感,这些都是能让观众嘴角上扬的喜剧“外壳”。

在碎片化,焦虑化的时代,主流文化对于喜剧的诉求主要源于它的宣泄性和亲和性,而《斗牛》作为“喜剧片”却有点让观众失望,它始终给人“欲笑还忍”的状态,最终把观众带入更深入的“悲剧性”思索中。

  • 悲剧的内核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这样写到:“一只麻雀的生死 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牛二怪诞的喜剧形象,背后是无家庭,无兄弟姐妹让人同情的现实;他本应令人捧腹的夸张行为,因为夹杂着苦难的社会背景和悲剧的本质,让人流出来的那行泪常常不知是开心还是同情;牛二仓皇失措的寻找着村民和九儿被绊倒摔跤的狼狈画面,在传统喜剧中是典型的包袱,却因为绊倒他的障碍物是地雷而瞬间笑点瓦解,沉重感不言而喻。

在西方悲剧中,作品呈现出的多是英雄人物的悲剧,无论希腊的阿喀琉斯,还是特洛伊的赫克托尔,这跟中国传统作品的悲剧取向形成对比。牛二是典型的游离在主流社会外的边缘人物,没有话语权,没有主动性,甚至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但正是在渺小人物的人设下,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和挣扎却更凸显悲剧的本质。

对于《斗牛》这种结合来说,在十足的滑稽感的背后,有着“生存意志”“大爱”“和平”等宏大主题为底蕴,使喜剧有了依托,也使悲剧更有了内涵。

西班牙作家维加认为,喜剧和悲剧混合,使得它一部分严肃、 一部分滑稽,这种多样化能引起大量的愉快。

03 上色 - 在社会本位主义、当地政治背景、男性话语权下对 “生存”母题下的探讨

“生存”从来都是电影中永不过时的母题,尼采和黑格尔的思想已经感化并驱使了无数的电影人对这一话题进行探索,从意义到形态,从现代到古代。面对这个哲学终极命题,管虎从“社会本位主义”“政治战争背景”和“男性话语权”三个主要角度对“生存“进行了探讨。

  • 社会本位主义下的生存:个人的契约精神


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孔夫子的仁到孟子的义,无不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团体的贡献,即社会本位主义,这某种程度上成了唯一一种体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影片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价值观是,社会本位主义下个人的契约精神正是个人价值的内核。

为“八路牛”找一个的合适的归属的任务,在这个村自然是所有人的事情,于是全村人倾巢出动。尽管牛二一百个不情愿,但群体宗族是对个人价值的评判者,所以“照顾部队的牛”就是自己需要对群体所做的屈服。组织任务的派遣,激发了个人契约精神萌芽。

刚开始的牛二因为用部队提供的饲料喂了自己的黄牛,被揭发检举有“个人主义”的倾向,这与后面牛二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的是,最后牛二克服的各种困难却是来自“集体”或者“部队”,才得以将“部队的牛”照顾了下来。

牛二凭着跟组织签的一张契约,找到了在全村被杀后坚强活下来的理由,他用一生守护了这个承诺。牛二存活的个人价值最终由照顾牛所体现出来,正是所谓的契约精神。


《斗牛》:后现代背景黑色幽默背景下对生存的多维度探讨

影片的最后,只有牛二活了下来,也就暗示着诚信和契约精神是社会本位主义下个人生存的必要元素。而现在的人们则在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包裹下,单纯朝着唯一的逐利目标前进,所谓的“承诺”“诚信”甚至“合约”都被人们视而不见。影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构建,对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问题提出了大大的疑问。

  • 当地政治背景下的生存:群体的恶与个体的善


电影中村里的权威老祖爷说:在这里,我就是天。这句话描绘出当地的政治环境,是由老祖爷和村民组成了一个近乎原始状态的社会宗族:无知,愚昧又霸道。在这种环境下,群体的恶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整个民族大难当头,人们对自己同胞仍然冷眼相对 — 他们排挤“九儿”这个外姓人;逃荒的外村人喝了“八路牛”的奶后就立刻翻脸不认人。不止如此,兵荒马乱中,土匪们还兴致盎然的玩起了公牛和母牛的配种游戏。

在将奶牛的奶榨干奶牛生病后,他们将最后的屠刀伸向了喂养他们的奶牛。牛二被逼疯了,吵他们喊道: “你娘喂你奶, 然后你就要把你娘吃了” 。


于是,粮食短缺,生存维艰的状态下,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被表现了出来。这种丑陋是群体性的,群体恶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与此相反的却是个体的善。牛二本是一个最为普通甚至有些不思进取的小农民。这样一个小角色,在被群体的恶包围着,感受着严峻的局势中,却实实在在将照顾奶牛内化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这头奶牛,表达出的不仅是自身的毅力,更是个体的善。

电影中,土匪,外姓村民和郎中等“恶人”的死亡体现了电影“丧失人性”的绝对的批判思想。

  • 男性话语权下的生存:

文艺作品中的男女性别并非自然性别特征,而是社会文化系统的观念作用。所以男女角色所反映的并不是纯自然的东西,而是和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东西。

艺术史女性主义研究创始人琳 达 · 诺克林在《妇女:艺术与权力》 一文中指出:“以男性为主体的意 识形态的成功,已经到了运用权力 和交出权力的人都认可的地步”。

九儿是故事中唯一的女主角,这个几乎没给我们留下正面印象的农村妇女向我们展示了在男性话语权下生存方式。

她挑战老祖爷的权威,公开宣称“女人也有抽养奶牛的权力”;她没有传统妇女的羞涩,她敢于表达自己对于婚姻的追求,哪怕最初的目的只是一串银镯子;在自己的“丈夫”牛二私下要去“收拾”自己并不肯定交出银镯子时,她选择了告密。

但就是这样一个男性话语权里面最有话语权的女人,下场也让我们唏嘘:她没能成功反抗自己的婚姻;她不能逃脱最终死在了侵略者践踏下的命运。

九儿在电影中始终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在电影中,始终穿着红棉袄,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形象是男性欲望的表达;得到手镯后哼着小曲离去是物质欲的体现;而她喊出的各种口号无不带有反讽的意味。

《斗牛》:后现代背景黑色幽默背景下对生存的多维度探讨


这部电影里,女性始终没有“生存”,只是符号化的象征。

04 结语

管虎说, “做电影光好玩还不够, 心里的这点事儿, 总要飘出来点 。”

他尝试用独特的故事来承载思考,而《斗牛》正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当观众走进电影院看这部“喜剧”时,多从中体会的是确实不知作何思考和感受的冲击。这样一次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为第六代导演的继续尝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