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聽說國家雙一流大學畢業的畢業生就根本就不用找工作,因為根本就不用愁工作?對嗎?

666的早晨


那真的只是聽說,可能題主碰巧聽到了個例,現在每個畢業找工作都愁,只不過愁的程度和結果不同。

首先,名校畢業的確能代表一些,找工作的起點也會高一些,至少不會在投簡歷階段就被刷掉,而且也是好工作的敲門磚,相對來說找好工作會容易一些。比如雙一流大學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世界五百強、大型央企國企的筆試通知,而普通本科或者大專簡歷通過率都很低。

其次,名校畢業並不能代表一切,高學歷雖然可以給我們加分,但自身能力如何才決定我們是否被錄取。當雙一流大學生進入筆試和麵試後,還是要靠自身能力的,而並不是學歷至上。我有一朋友211學校畢業,同清華北大學生競爭同一崗位,理論上無論從學校、專業匹配度講,他都沒有優勢,但就是在面試中面試官看中他了,最終唯一的offer給了他。

然後,學歷高的人期望也高,那麼找工作時選擇範圍也不是無限大,而且也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努力去爭取,並不是輕而易舉,這種壓力和愁,雖然比學歷低的少一些,但絕對存在,而且不會少太多。

最後,學歷高的競聘崗位時,競爭對手學歷也不低啊,說白了,大家又是同一level的,沒那麼大的優越感,競爭壓力並不小,而且越好的崗位吸引的優秀求職越多,到時候可謂是千里挑一、過五關斬六將,筆試、群面、二面、終面,沒有那麼輕鬆。

所以不要以為好大學的畢業生找工作就簡單,一來現在大學生氾濫,含金量大不如從前,二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壓力和愁苦,清華北大研究生都愁找工作,誰又不愁呢。


閒散的小愚民


雙一流大學畢業生也愁找工作的。別說雙一流了,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愁。

真經的一個侄子北大化學專業畢業,在畢業那年我正好去北大招聘,和他聊起找工作的事。他說不少同學到大三就自學編程,就是為了畢業能去後廠村做碼農,因為碼農的收入比做化學的高多了,哪怕你是北大化學畢業的。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你作為一個北大學生,一個天之驕子,還是要有點情懷的,你們確實可以做碼農,也確實可以去追求高薪,但你們更應該去做對國家、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泯然眾人。後來侄子申請到了美國大學的博士,繼續深造去了。而他的同學,真的有去互聯網企業當碼農的。

真經在一所211高校工作15年了,可以說,985、211高校,以及現在的雙一流學科高校的優勢專業,確實是不愁就業。如果比較懶的話,甚至也不用出校門,自然就有大把的好公司到學校來招聘,而且很多都是當場籤就業協議的。這些學校每年90%以上的就業率裡面雖然有一定的水分,但除了個別專業外,基本上都能實現“想就業就能就業”。去年真經有個在企業工作的同學,帶著團隊回母校招聘,結果來得有些晚,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已經簽了,剩下2、3個四六級都沒過,成績也不太好的學生,同學當時和這幾個學生聊了聊,當時就決定要籤,因為他覺得這幾個211的“中等生”,都比雙非高校多數畢業生強(當然,也可能是出於校友的偏見)。

但是,最後這幾個學生居然沒有籤,因為他們還沒看上我同學的企業。他們的輔導員也很無奈,說現在這些90後學生就是很有個性,期望值也都很高。據說直到最後,都還有一個學生沒有籤工作,直接南下闖深圳去了。

這就是我說的,再好的學校,學生們也愁工作,因為很多學生總是不滿意自己能找的工作,總想找更好的工作,而好的企業,比如華為、阿里等等,競爭有特別激烈,所以,他們也會犯愁,只不過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高校人才真經


以前我也是這麼想的,我甚至還想連985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這社會不是就不要人做事了。但現實往往殘酷得讓人無法理喻。

我兒子09年985高校畢業,他班30人除了考研與保研的基本無正兒八經的找到工作。他倒幸運找了家造動力的原國營工廠,為了照顧本班另一個朋友讓給了別人希望等機會。可後來除西部幾家不上規模的企業勉強願意接收他就再無機會。我委託朋友聯繫了一家與其專業多少有關聯的企業。第一次去看兒子,他就在一個密罐裡擰螺絲,比初中未畢業的南下務工還艱辛,工資還低,檔案組織關係都沒地方可轉。兩個月後說是轉正,但就是做銷售。一個項目前期要你跑,差不多成了就讓別人經手,職場比什麼都黑暗。還值得一說,現在再回頭去看招我兒子的國營廠就只剩下空蕩的破廠房和隨處的荒草。

搞了一年,兒子和我說要考研。我立馬同意,也只有再讀書才有希望。兒子在本科學校旁租了房子準備三個月,跨專業考研成功。後來格外珍惜機會,通過碩博連續拿到工科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8篇,外文4篇。就業時被中科院一個研究所一家央企看中,但他選擇回到省城一所老牌重本高校做教師。現在是碩導和系副主任。去年是本科畢業十週年同學會,世事蒼桑感慨萬千。當年意氣方猷的985們才知自己在社會的份量輕如鴻毛。


楚天959


上大學就上好大學,那麼相信,高中生都知道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一句神話:上了 大學後,你們就輕鬆了

不少學生就努力的拼搏啊,奮鬥啊,就為了考生一所好大,重點大學,當然老師們也煽風點火,考上了大學,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籃球你想打多少就打多少。

肯定老師們也會說:你考211/985,考上了211/985,你還怕找不到工作?當然現在211/985已經成為歷史,都叫雙一流了。

那麼考上了雙一流,是不是就不愁工作了?

鑑於雙一流的主流仍然是211/985,所以基本211/985認可度最高,所以咱們還以211/985為例子。

這個大學生現在其實不值錢了,不能說滿大街吧,至少本科招生,基本上一大半都是本科生,而211比例卻只佔考試人數的5%,全國適齡人口的2.5%左右。顯然211,院校學生更優秀,當然更優秀的是985院校,甚至是華東五校,是清華北大。

為何喜歡211的畢業生呢,因為211/985院校實力強,經費重組,人均經費是普通高校的幾倍到百倍。

比如清華大學2019年總經費290億,但是很多高校一年經費連上億都沒有。你說差距大不大?

畢業生很多,但是好崗位總是有限的,所以同等條件下都是有限選擇211/985畢業生。

所以211/985相對與普通高校,想找個工作很容易,但是想找個好工作,那就不太容易了,因為強中更有強中手啊,頂級好崗位就那麼多,比如

金融行業,基本就認清北復交,兩財一貿,南開廈門扥,其他211/985高校雖然金融畢業,卻很難找到不錯的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的金融專業。

另外最重要的是,冷門專業,不論是清華北大,還是211/985,乃至普通高校,想找好工作都很難,比如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文科專業,環境,化學,生物,材料這類理工科專業,這類專業任何高校都很難找到工作,就是清華北大畢業也是瞪眼找不到工作。

如果是熱門專業,比如計算機,就是非211的南京郵電,杭州電子科大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某種意義講,找工作,最重要的是專業,然後才是高校,冷門專業任何高校都幾乎找不到工作,熱門專業,任何檔次高校都可以找到工作。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這種說法不太準確,只能說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時的選擇空間更大一些。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簡稱,也是繼“211工程”“985工程”後,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又一國家級戰略。

相對於普通院校畢業生,這種學校畢業的學生,在找工作時肯定相當大的優勢,因為他們可以說是中國最優秀大學生的代表。但說他們不用找工作,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第一,“包分配”是二十年前的說法。

除了極小部分特殊院校特殊專業(比如警校、軍校、師範院校等),現在已經沒有“包分配工作”這個說法了,絕大多數大學生畢業後,還是需要自己找工作。

除非是特別優秀的人才,有些用人單位可能會慕名而來招募你。哪怕你是清華北大畢業的,工作也不會自動送上門。

第二,不是所有雙一流大學的學生都是優秀人才。

名牌大學校風嚴謹,學習氛圍濃厚,的確有利於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但是,一個人能不能成才,除了受環境因素影響外,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夠不夠自律。

比如我畢業的大學,也算是國家重點。當時班上有30幾個人,大多數同學還是勤奮好學的。但也有個別人,考上大學後,就開始放縱自己。比如沉迷網遊、吃喝玩樂,甚至還有一個同學畢業證都沒有拿到。

這樣的人去找工作,就比較困難。讀了幾年大學,連個畢業證都沒混到,用人單位很難不對你的能力和態度產生懷疑。

第三,越是優秀的人,對工作的要求可能性也越高,競爭就會越激烈。

名牌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方面確實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但找工作,跟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是兩回事。因為出生於名牌,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往往比較高,當然希望去更好的工作單位。

比如我侄子,高考700多分,大學讀的是上海交大的計算機相關專業。有次他跟我聊天,說自己除了bat、華為,其他公司都不會考慮。

名牌大學雖然少,學生可不少。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應屆生,每年可能十萬計。這麼多人去競爭有數的幾個專業,競爭程度肯定很激烈。


劍心職場


確實是這樣的,我親眼所見。

考上國家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基本是不用愁工作的。因為【1】學校有很大的影響力,合作企業較多;【2】學生自身的能力較強,獲得社會信任。

而普通二本院校,大部分是為了整體提高國民素質而開辦的,或者是為社會提供有素質的技能工人。

【我本科讀的二本院校,雖然是省會院校,但是畢業的時候,找工作也比較困難。

畢業的時候,有個世界500強的三級分公司,去學校招了一批人,但是沒過多久,就主動違約了,說法是: 領導不希望從二本招生,要從一本招生。

後來,我考了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有時間去看了一下他們本科生的招聘,讓我目瞪口呆。世界500強的二級公司,去招聘重點大學的本科生時,條件很低,只要投簡歷就錄用,併發兩萬塊錢的安家費。

我在畢業的時候,也直接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這是在二本院校的時候,連想都不敢想的!】

原因:

第一,雙一流大學的生源優秀,國家支持。

雙一流大學的生源,本身就很優秀,在千軍萬馬的高考中脫穎而出。

進入雙一流大學之後,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老師都是行業內的專家,學校為學生提供各種優質的服務。

並且,學校在社會上影響力大,校友在各大行業都是佼佼者,很多企業合作願意跟雙一流大學合作,甚至只招985、211的學生。

國家對雙一流大學支持很大,每年給這種大學撥款數十億。

比如說,清華每年的科研撥款經費有100多億,而普通二本大學每年只有2-3億;更厲害的是清華這類學校,自身還能盈利上百億!

第二,二本大學培養目標與就業不一致。

二本大學的學生,能力不如雙一流大學的學生強!

但是,培養模式卻跟雙一流大學,一模一樣。在大學裡都只學死板的書本知識,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原因】二本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目標,是為了社會培養工程師,為社會培養學術人才、科研人才。

但是,培養目標與就業實際不符,工程師類的職位是給雙一流大學生準備的,而二本的大學只能是技工人員,導致二本的大學生心理落差大!

換句話說,社會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優秀的崗位,留給所有大學生。光雙一流大學的學生就把這些崗位佔滿了。二本類的學校、專科類的學校根本沒有機會。

二本類的學校,應該轉變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工人員,不要再跟雙一流大學似的: 去學一些課本知識,去培養科研人才、工程師。

雙一流的大學生,雖然學了課本知識,也沒有技能,但是他們學習能力強,走入社會之後,能很快的學習到社會技能。

二本的大學生,既學了課本知識,又沒有學習技能,步入社會後,學習能力又沒有雙一流強,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最後也學不到社會上的頂尖技能。


我認為: 都是高校簡單擴招,把這幫人給害了!

原本在社會上,就沒有那麼多優秀的崗位,給所有的大學生。結果大學生不斷地擴招,而好崗位沒有增多。

都是“大學生”這個統一的名稱,讓所有學生不平衡。雙一流畢業的學生,叫大學生;普通二本類畢業的學生,也叫大學生。但同樣是大學生,結果最後待遇不同,大家肯定心態不好,就會不斷的抱怨,不斷的跳槽。(並且,二本大學生和雙一流的大學生,各自認識不到與對方的不同。)

實際上,這種叫法不對。雙一流畢業的學生,叫大學生;普通二本類畢業的學生,叫“次大學生”,三本專科類的學校,叫“準大學生”。

這樣,大家就不會抱怨: 就業難,就業崗位不好了,因為自己不同的身份,就適合不同的就業心態!

另外,應該將一大部分二本院校,轉變為技能型的二本院校,類似於高職院校。讓“次大學生”在學校裡學一些真正的操作技能,而不是學一些簡單的知識,這樣去工廠之後比較有競爭力,能直接參加工作。


牽牛花牽牛郎


因為大家看到的天空不一樣,所以目標就不一樣。即便是雙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也是發愁工作的,他們發愁的不是找不上工作,而是找不上理想的工作。



對於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可能畢業之後,最先想到的就是吃飽飯,找一份工作謀得一個職位,就是最大的目標。

但是對於雙一流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的目標不但是要吃飽飯,而且還要吃好飯,所以說理想工作就成了難題。



雖然找工作不發愁,但是理想的好工作就那麼多,所以雙一流的名校畢業生也要互相競爭,才能拼得最滿意的工作,因此他們和普通畢業生是一樣的,也會為好工作發愁。

要想摘到又大又紅的蘋果,對普通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很難,但是對於雙一流的名校畢業生來說,相對會簡單很多。



但是如果你要摘到最高處的又大又紅又甜的蘋果,那麼也是困難的,因為優秀的人在一起,競爭更激烈。


張老師的講桌


雙一流大學找工作更容易不假,但是說根本就不用找工作,這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優勢

一是就業機會更多:每年春招秋招時期都會有很多企業直接到這些高校裡面進行宣講,宣講完畢就會直接進行面試,表現好的可能現場就能籤協議。而非雙一流高校的學生,甚至連招聘的信息都可能看不見。

二是就業機會更好:到校園,宣講招聘的企業都是經過了學校的考核審查,有較為穩定的合作關係的優質企業,企業對招聘的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同樣學校對於進入校園的企業也有一定的門檻,而且校招的,工資待遇一般,比社會招聘的工資待遇相對更高一些。

三是更受就業單位歡迎:名校熱,考研熱,說明學歷的越來越受重視。即便是參加社會招聘會,因為有學歷上的優勢,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也更受就業單位的歡迎,因為相比較而言,他們受到的學科訓練更為系統,個人的學習創新能力相對更強。

就業機會不會主動砸到頭上

2020年高校的畢業生將達到874萬,加上留學歸國的人員,求知的總人數肯定會超過900萬,加上今年的特殊情況,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不主動去尋求就業機會,很可能就成為失業失學人員,機會不會主動找到名校畢業生的頭上來,更何況即便是雙贏六高校也有不少畢業生混了四年,並沒有學得真才實學。

北大畢業生就業也要付出艱辛努力

參考北京大學2019年就業質量報告:北京大學畢業生平均投遞25.71份簡歷,才能獲得10.97個面試機會,獲得錄取通知3.5個,平均求職用時4.8個月。可見即便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求職也很不容易。

天上不會掉餡餅,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時有一定的優勢不假,但能否獲得好的機會還是以個人是否具有真才實學為前提。即便是名校畢業生,不主動尋求機會,也只能浪費了學校平臺帶來的優勢。


象牙塔裡講故事


現在的就業形勢嚴峻,不是說國家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根本不愁找工作,只是相比之下要容易一些,對於工作環境和薪資水平要求要高一些。北大清華畢業的大學生同樣面臨就業壓力,在校表現優秀的畢業生,會被優秀的企業選中,雙一流大學畢業生仍然有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因為這是雙向選擇,沒有真才實學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2019年秋季,深圳龍華區招聘教師引發網絡關注,招聘教師崗位400個,引來了近3萬人報考。原因是福利待遇好,本科畢業生年薪26萬以上,研究生畢業年薪28萬以上,全日制博士獎勵20萬,優秀畢業生獎勵3~8萬,享受五險一金和人才引進計劃的相關政策。清華北大畢業生趨之若鶩,多達74人,堪稱“神仙打架”。博士教師達22人,凸顯高學歷。

以前,很多人不看好的教育行業,成為如今的香餑餑,分析其中的原因就不難看出,如今的就業形勢壓力大,以前很少聽說有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的,而如今好像有一種趨勢,除了就業形勢發生改變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教育行業穩定,工資收入高,每年還有近三個月時間的假期,而且是帶薪休假,這讓很多人羨慕。

3月6日,教育部官網發出通知,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874萬人,就業形勢複雜嚴峻。為此,要多措並舉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創新方式,提升網上就業服務能力,拓寬渠道,促進畢業生就業並增加升學深造機會,增加畢業生升學深造機會。


這些舉措都反映出當前的就業形勢嚴峻,雙一流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要佔優勢,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非211或985院校畢業的學生不錄用,不是用人單位歧視其他學校的畢業生,而是高學歷的畢業生太多了,用人單位也知道選用優秀的畢業生。所以,相比之下,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找工作較容易一些。


Lance課堂


有報道,谷歌蘋果微軟公司都有很多人根本沒上大學,高中或初中就學習編程,高中畢業就做碼農。我們國家幾乎沒有,好像不讀大學人生就不完整一樣。據說阿里巴巴招聘一個黑客時,這個黑客當場拿招聘人員的電腦把阿里巴巴公司癱瘓了。隨後驚動了馬雲,開了幾百萬年薪。這個人就沒上過大學。因此如果你自認為是做碼農的料,大可高中就自學,沒有必要去北大化學系浪費4年光陰,最後畢業還是去做碼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