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是誰的責任?

侃侃的佬黃


大學生就業難,這是一個“社會系統”問題,既是好事,也是壞事。每年一千萬畢業生,超過不少中小國家總人口,壯觀不?是不是可以在世界上喊一句“厲害了”。好事是普及了大學教育,公民整體文化素養實現了大躍進。壞事是,大學生就業,就像大水漫灌一樣,找不到工作,大學教育的水分可見一斑。

第一,教育體系的系統問題。

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高校不擴招,老百姓嗷嗷叫,高考難。高校一擴招,大學生嗷嗷叫,找不到工作了。供大於求,持續過剩。上個大學,名聲好聽了,但找不到工作,在家裡啃老。於是,產生讀書無用論,也不能打棒子打死這句話,還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

第二,高校教學體系的系統問題。

高校擴招了,高校創收了,心思就飄了,不用心在改進教學質量了,許多大學擴招擴得老師集體上“檔次”,教授一大片,質量嘩嘩掉。課程體系太落伍了,知識更新太滯後了,也別怪學生不願意學,因為他們知道學完就淘汰。教、學、用三者,與社會用工需求是脫節的。大量畢業生湧入人才市場,大多數都不是企業想要的專業人才。

第三,大學生自己的問題。

大學生都一千萬了,還以為自己是天子驕子呢?還以為自己剛從象牙塔裡走出來呢?還以為企業求著你供著你呢?大學生都想進好企業當管理層,進好民企當技術總監,底線就是當白領,拿高薪,在大都市,指揮別人幹活。請問,一千萬畢業生,有幾個管理崗位等著你們呢?許多中小企業,許多中西部地區,都出現用工荒。這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結構化矛盾,都想去大城市、管理崗,不願意去小地方、技能崗。所以,不是大學生多了,而是想留在發達地區、想做白領的人太多了。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別怨天尤人。

第四,企業的責任。

由於供大於求,用人單位可以挑挑揀揀了,招個行政文員,起步價就是碩研,你們也不怕浪費人才。用人單位動不動就只招有經驗的。問題是一千萬畢業生,哪個有社會經驗?用人單位的小算盤撥拉的啪啪響,都不願意當冤大頭,不願意招小白紙。我們培養了幾年,他們翅膀硬了,就跳槽走了。所以,我們只招有經驗的,誰也不想在培養新人上投入。導致應屆生就業渠道越來越狹窄。


職場火鍋


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也同時面臨很大壓力,大學生上崗問題關係社會發展、穩定,所以一直收到多方關注。就大學生就業難造成的原因,進行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總結,希望有所幫助。

學習教育及個人認識方面:

1、課程往往滯後行業發展。大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較單一,步入社會實際應用起來難免出現脫節情況。因教育體制因素,課程調新的較慢,不夠及時,加強可能受師資限制,課程滯後行業發展。於如今技術不斷更新背景下,大學生在校四年裡若僅接觸固有設立課程,畢業後較難適應人才市場競爭。

2、大多學歷教育重點在培養他們理論基礎,提高專業技能,在專業實踐上有較大缺陷。且大學生專業技能,實踐上認識不夠,無意識,沒主見。高校無法給他們足夠實踐機會,大學生有缺少主動實踐性,在這些因素影響下,一些大學生自然不能受用人單位青睞。

3、一些大學生職業方向不明確,造成就業盲目。有些大學生剛畢業,特別名校畢業的,會表現的盲目自大,在就業選擇上,除了知名大企業不去考慮其他就為單位。但實際找工作中,因為缺少實踐經驗,有總碰壁,這就令他們開始不自信。

所以大學找工作之前,需明確個人職業方向,努力對所選行業動態進行了解,做好前期準備。

用人單位方面:

1、大多用人企業,在人才選擇上,總想招到完全符合崗位要求專業人才,不想錄用缺少經驗剛畢業大學生。如IT行業發展很快,有不少新興職位,在人才需求上比較大。就軟件測試方面人員一年缺口可在幾十萬。可一般學歷教育的大學生為通才,而IT企業要的為某項技能專才。這就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所以大學生於學校就需有增強專業技能意識,不是單一的學習理論知識。

2、雖然有些用人單位會聘用應屆畢業生,但在薪資及工作崗位上,給出條件,相對較低,這又令一些大學生不願接受,所以就業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大學生就業問題,個人覺得也不能說為就具體誰的責任,以上所說到這些問題,不只是一方的原因,不管是教育方面,用人單位還是大學生本身,都是相關的。


決勝網


大學生就業難是個問題,但是不是絕對沒有就業出路的難題,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說,很多大學生的就業預期太高,不願意從事一些他們認為不體面的工作,造成一方面大學生無業可就,一方面很多崗位無人問津。

大學生從大學畢業以後,掌握了一些理論知識,但是缺乏社會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即使這樣大學生還都吧就業期望值定得很高,一定要到一線城市、一定要造一個錢多活少沒壓力的工作,一定要找一個體面的工作等等。這些思想都是不正確的,都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自己獲得提高,獲得報仇,收穫人生價值的實現,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大學生和家長都對工資待遇很關心,但是工資收入和你的貢獻是成正比的,要取得高收入就要有突出貢獻。在看待工資待遇這個問題是首先要考慮一下自己的貢獻有多大?客旅貢獻大小的時候先考慮一下自己的能力如何?

除了工資待遇還要長遠發展,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發展,發展就需要人才。就拿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看好的環衛這一行來說吧,人民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沒有環衛行業,而且還要大力發展,這就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走進這個行列,參與大到環衛事業之中,去操縱先進的環衛設備,扮美城市。所以大學生要把自身發展和行業發展結合起來,在推動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成長成才。

大學生就業還要考慮時代需求。每一代人身上的歷史使命是不同的,就業必須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在香港很多大學生都投身養老業,在養老院工作,這是很辛苦的工作,而且對從業人員的學歷要求也很高,那些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每天面帶微笑不辭勞苦的為老年人提供各種生活服務和簡單的醫療護理。

所以大學生那個就業必須有開闊的思路,開放的思維,從時代需求和自身實際出發,不怕苦,不畏難,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鍛鍊中成長成才。


江南不缺水


這不是簡單的責任問題,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

還是簡單羅列一下吧,更有條理一些。

1、高中之前的12年學生生涯是非常苦逼的,尤其高中,壓力非常大。每天在書山題海中奮力拼搏,每天超過10個小時以上的學習。就跟彈簧壓到最低一樣,進入大學的寬鬆環境後,大部分新晉大學生會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迷失時間,會肆意放縱,享受青春。熬夜、玩遊戲、談戀愛、逃課。越是稍差一點的大學越是如此,往往到了大三大四才會意識到需要為進入社會儲備一些必要的知識了,又容易陷入考證的迷局,學到的皮毛對就業幫助不大。從知識層面可以說,社會上需要的知識,大學裡能學到的還是太少。

2、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供大於求自然貶值,這個可以理解。

3、大學成為盈利機構,專業設置並不結合社會真實需求和就業情況,造成部分專業就業困難。再就是大學的知識更新太慢,嚴重落後於時代,學到最後用不上。畢業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想勝任還是要靠自學,這也是就業難的部分原因。

4、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這完全是大學畢業生自己的問題。覺得低賤的工作不幹,一心奔著辦公室所謂的白領崗位,哪怕工資高也不會去做藍領的工作,還在把自己當作天之驕子。寧肯啃老也不先就業再擇業。

5、如果說的責任大點,可以往大學說說,外行領導內行的機構往往不會太優秀,變革更新會慢,改進束手束腳。這也是大學跟不上社會真實需求的重要原因。

6、社會規則是擁有更多社會關係或者財富資源的人擁有更多機會。相信每個人都知道,有些人哪怕成績再差也不用擔心找工作的。一方面可能家族或者親戚有好企業,一方面可能家族有關係。當好的崗位已經被內定時,剩下的人就只能去爭剩下的崗位了。

簡單說這些,不能只去研究責任的問題。如果你在大學真正學到了社會需要的知識。在大學裡就嘗試簡單的創業或者兼職,在大學裡就已經能掙到錢,那麼就業一定不是問題。

所以改變自己才是核心,怨天尤人找不到出路。

微信公眾號:jiabailidiancom 或輸入 加百利點靠木 ,財富之道,開源節流,敬請關注。


財智成功


對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們先不追究是誰的責任,我們先來分析下原因。現在很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了,其中的原因非常多,總體概括有以下幾點:

1、分佈大學生較多的區域,崗位太少,供需不平衡;

2、大學生選擇的專業太冷門,市場上適合的職位非常少;或者太熱門,企業招聘的門檻高;

3、大學生不管理理論基礎和實操能力都達不到崗位的需求,也就是高職低能的現象普遍;

4、大學生目前的生活環境優越,不著急找工作以至於到最後找不到工作;

5、現在的大學生都快到95後,個性鮮明,特別注重工作崗位要滿足自身需求,而不是自己去達到崗位要求。

現在我們分別從這些原因中來理清責任。

針對第一條:如果是因為社會上的職位數量太少,導致容不下那麼多的大學生,那這個責任應該是國家來擔。但是,現實的實情是崗位數量很多,而學生太少,都不能達到企業的用工需求。前段時間校招,就有老師反應,現在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就業,學生同企業的比例是1:8,也就是8個企業搶1個學生。所以現在學生就業難的責任必然不在國家。

針對第二條:專業選擇導致就業難的這種情況,目前也佔了一定比例,舉個例子,有的學生選的是像社會工作這種還未完全發展起來的專業,在內地的崗位是非常少的,所以就業就很難;而像會計這樣的專業,非常熱門,但是企業的用工標準也很高,基本上考慮211/985本科學歷的學生,所以大專和一般本科院校學習會計專業的就業情況就不容樂觀了,針對這條,我們的責任就不太能明確劃分了。

針對第三條,其實責任非常清晰,就是學生本人的責任,大學期間不好好學習課本知識,逃課玩遊戲,又不注重實操,導致最後再就業的時候拿不出真才實學,怎能就業不困難。

針對第四和第五條,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大部分是比較優越的,經濟壓力不大,所以學生本人沒有著急就業,這是2017年新興的一個詞“慢就業”,學生不著急,但是企業用工急,時間久了之後,學生一直找不到自己合適的崗位,像現在95小年輕,個性鮮明,追求自我,更注重職位本身能給自己帶來什麼,不會為了找工作而去改變自己的個性,這也是導致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其實,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責任主要還是在學生本人,學校提供的同樣的教學條件,企業提供的是同樣的崗位薪酬,社會和國家給到的是同樣的大環境和大保障,有的學生能夠就業,而有的學生就不了業,這就是學生自己不努力,不能認清現實時,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


小R匯說


大學生就業有多難?看看全國各地的社招會就知道了。那場面太壯觀了,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好比是春運一般。

大學生就業為什麼這麼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認為是高校的責任,是高校沒有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大學生。這個板子全打在高校屁股上,高校未免委屈了點。

大學生之所以就業難,高校雖然難辭其咎,但並不是主要責任。高校還是那個高校,為什麼以前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而現在的大學生是社會的棄兒?這個鍋完全由高校來背,高校就比竇娥還怨了。

大學生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業難?估計大家都知道,是從大學擴招以後。當教育實行產業化發展,併成為經歷增長的動力以後,國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也帶來了高等教育產品的嚴重過剩。而產品過剩的責任,雖然高校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始作俑者並不是高校。所以,首要責任是教育制度改革。

當然,高校的責任也不小。現在的大學,一味地貪大求全,大專想變大學,專業性大學想變綜合性大學,於是拼命擴招,大學教育由過去的“小炒”變成了現在的快餐。特別是一些三本院校,根本就是以賺錢為目的,無論是師資、基礎設施和科研設備都跟不上,把大學文憑搞得像菜市場批發小蔥似的。這樣的大學生,幹嘛嘛不會,吃嘛嘛香,畢業以後就業能不難嗎?

最後,家長和學生也有一定的責任。高等教育環境變了,可是很多家長和孩子的觀念並沒有變。雖然讀了一個二本、三本和大專,也都認為是大學生,然後就必須要進科室、做管理、當幹部,對生產一線不屑一顧。管理崗位就那麼多,重本和一本都快擠破腦袋了,哪還有二本、三本和專科的機會呢!所以,就業難與很多學生不切實際的職業期望也有很大的關係。

你怎麼認為呢?歡迎大家交流。

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吧:

既然說到大學生就業難,那很容易就牽扯出來四個角色,咱們詳細看看:

1.主角是:大學生。往往說出就業難的大學生基本就是在學校裡面那麼一天天打發時間式或是享受生活式的過來的,在該學習的時候木有去學習,也木有充分利用閒餘時間提升個人能力等導致的眾多欠缺。以至於造成畢業就等於失業的現象,學習成績不錯以及有一定的技能或特長的小朋友們在職場中還是非常受歡迎的。另外要說的就是,所謂的找工作難,單位也是招人難:只是自己期望的待遇/崗位與自己的才華不相匹配的結果而已。

2.配角1:學校的應試教育吧,其實這個也是被批的蠻多的部分。都說在學校學到的與在工作中用到的不相匹配,其實就像馬雲說的一句:教育只是用來啟迪智慧的,至於學習知識那麼不需要專門指導,在智慧的指引下自己也會自動自發地去補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更優於所謂的背、記、考;

3.配角2:家庭、父母,隨著現在慢慢步入小康,日子逐漸木有了之前那麼的苦逼,父母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們的栽培上。而對於我們的父母來說,由於他們從小環境差,基本都是受苦受難過來的。他們期望能把自己認為的更好的愛給到孩子們,而導致大家慢慢並木有覺著什麼東西是來之不易的,什麼更該去珍惜。只是在父母的呵護中去一步步走了過來,自己無形中少了那種拼搏的精神。不願意受苦受累、不願意低工資、不願意不在辦公室等等......

4.社會,畢業等於失業,社會與學校之間似乎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無形中那麼窄又那麼寬得無法逾越。如何能在社會與學校之間搭建一道橋樑呢?當然這個也是很多學校目前在做的,但也有部分學校只是做個形式而已。就是畢業前實習,可以去某個單位去實習,提前感受下社會/職場,以便於畢業後可以直接在工作中上手操作。這也是很不錯的。當然,畢業後社會上也有多個培訓機構,直接培訓上手操作技能,培訓後可以直接輸出到某單位去工作。


生活中有你更美



55030991神州署光


人民日報發文痛批大學生——《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認為上課睡覺、沉迷於打遊戲的大學生就應該失業。學完《大學計算機基礎》連PPT都不會做,這樣的學生絲毫沒有競爭力,也勝任不了工作崗位要求。所以大學生就業難,責任最大的就是大學生自己!那是不是把鍋甩給學生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並不然。

知乎有老師認為,大學校園裡學習氛圍不濃厚,老師的重點沒有放在教學上,而是放到了科研和論文上,這與大學老師的職稱評級有關,導向有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在校不重視學習,把精力投入到了其他事情上。

同時我認為社會導向也頗有問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下,無數的熱血青年投入到了創業大潮,其中在校大學生佔了相當份額。我參加過我們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培訓,在培訓中,創業者、企業家們紛紛勸告我們大學時期各方面資源不全、經驗缺失,不贊成在校創業。大學期間應該好好學習,建立更加完善的思考模型,學好專業技能。同時,我也見到在校大學生為了迎合相關政策開始創業,產品投入市場無人問津,最後草草收場。沐浴在創業熱潮中的大學生中,很多並不適合創業,或不適合在這個時機創業,而在這個過程中投入了太多精力,對學業必有影響,最終也會影響到最終的就業。

所以大學生難就業與自身有很大關聯,同時也受到校風、社會風氣的影響。

智聯校園 學生陳金剛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先說我的觀點:

責任的表相來自於:教育改革落後、經濟環境下滑導致的就業崗位減少。

責任的內相來自於:社會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人,特別是大學生的自我變革慢於社會變革速度。

再說具體的責任現象:

一、40年改革開放,在經濟結構改革過程中,組成社會經濟體系的行業種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是鋼鐵、煤炭、紡織、粗加工、農業。現在是移動互聯網、電商、金融、人工智能、生物製藥、航空航天、海運、智能物流等等。以前是製造用來外銷,現在是製造用來內需。社會的經濟結構改革導致了就業崗位在短短的4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40年只是2帶人的變革,但是核心關鍵統治階層仍未退休。

這些人包括教育管理者,政府管理者、社會科學領域從業人員,也就是說人文類的關鍵治理階層的這些人,是否跟上了時代發展的節奏。自然科學相對要好一些,因為是時時要創新的。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及管理階層主要以政治、經濟、哲學等居多。且我國的主流統治階級年齡都基本在60歲左右。和當前前沿科技發展的要求不相匹配,這不代表全部人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我說的是棗核型社會的中間管理階層。

三、任何問題的矛盾集中點,一定是人的問題。

那基於第一點和第二點的闡述,我們基本可以判定,導致當前就業崗位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核心人員就是中間管理階層。

四、就業難也有學生的問題。

學生上大學前,不要命學習,上大學後,不要命休息,體驗生活,放鬆,形成明顯的對比。與國外的相似之處是,上了大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得到了實質改善。單不同之處在於,別人是自主學習,我們的大學生一大部分是自主“墮落”,我是過來人,我覺得我說的一點不過分。找不到工作,和自己4年大學生活沒好好利用有關。

五、和學校特別是老師有關。

  • 如果大學的辦學目的是讓學生找到工作。那就得讓能把學生培養成找到工作的老師任教。翻譯學院的外語老師,幾個是好翻譯?製造工程的授課老師,幾個真正做過高鍛機械加工工作?教授人工智能的老師,有幾個進行過人工智能創業?行為師範,師當了,範還差的很遠很遠。
  • 如果大學的辦學目的是立志明德,做有用之人。那就應該是真正能夠教人做人做事的合格老師來講授,教會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對職業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特別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 特別強調一點: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如何讀書?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

六、和就業主體改變有關。

過去的企業以國企為主,高效擴大招生後,國家企業承擔就業為主的現象逐步由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過度。中小企業成了大學生就業的蓄水池。而中小企業的運轉速度遠遠高於國企,對學生的績效要求也較高。3個月創造不了利潤可能就解聘了。

綜上:導致就業難的問題很複雜,但時代就是這樣才能進步,根本的解決辦法除了教育體制改革以外,學生的各項自主決策學習意識必須儘快提升。而經濟環境週期性變化,不以普通大眾為轉移。統治階級也不會輕易進行自我革命。

所以,我們要怪只能怪自己改變太慢,適應太慢,因為是社會最底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