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北海街道:打造“生活北海”繪織“未來社區”

北海街道:打造“生活北海”繪織“未來社區”

心泊老城門,展眼新未來。

在紹興市越城區城西,迎恩門氣勢宏偉,馬臻路南北通達,鑑湖水風光秀美,方圓17.4平方公里的轄區上,城市肌理不斷更新。一粒“未來社區”的火種,落在這片土地上,開始蔓延——這裡就是紹興市越城區北海街道。

今年以來,北海街道創造性地提出踐行“未來社區”,打造“社區命運共同體”:通過秉持“以民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以“生活北海”為載體進行機制創新,借“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協商模式,積極打造城市“未來社區”樣板。

“‘未來社區’是‘讓老百姓幸福’的新平臺。北海街道的‘未來社區’建設,將始終把居民的需求作為方向,終極體現就是為居民服務,這也是我們對‘未來社區’的核心理解。”北海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國良說。

以居民為中心 試點“未來社區”初級版本

走進北海街道“未來社區”試點越西社區,你會驚歎於一個小小的社區竟然“五臟俱全”,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社區裡直接解決。

中午時分,越西社區中心廣場南側的老齡居聚仙食坊飄出了飯香,門口的一塊小黑板上,寫著當天的中餐供應:糖醋黃魚5元、酥魚4元、紅燒冬瓜1元……中餐一共提供七個菜,三葷四素可任意挑選。住在越西社區的王大爺是這裡的常客,每天中午都會準時出現。

“現在吃飯不成問題了,這裡又便宜又好吃,有時候我還直接叫他們送飯到家裡。”王大爺樂呵呵地說。

居家養老中心改造是越西社區老年人多年的心願,今年以來,北海街道對越西社區居家養老中心進行了提檔升級,拓展區域面積、合理分佈功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適的活動空間,通過打造老齡居越西幸福驛站,推出了老年營養餐、心理慰藉、智慧養老應急呼叫、照護服務、康復服務等十大服務。

特別是老年配餐中心的建設,引進第三方公司,實現了早、中兩餐的配餐及理髮服務。社區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全天的質優價廉的多項服務,受到了不少老年人的歡迎。

午後,越西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排起了隊,原來,這天越城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券開始發放,七十週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免費領取價值100元的便民服務券,可以用來購買理髮等家政服務。在全科受理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正在給老人登記發券。

為方便服務居民,越西社區重新改造了黨群服務中心,直接在一樓設置了“一站式”全科受理服務窗口,引入“城市客廳”的理念,以探索“全科受理、全心服務”運作模式為突破口,深化“最多跑一次”、落實首問負責、全程代辦、AB崗制度、便民服務代辦制度,提升服務範疇與水平。

“居民辦個社保業務,日常生活交電費、燃氣費等,我們這裡都可以辦,非常便捷。”越西社區黨總支書記宣靈敏介紹。

夜幕降臨,越西社區的路燈一盞盞亮起,居民褪去一身勞累回家。這個時候,越西社區的便民服務超市就熱鬧起來了,不少下班的居民停好車子,就直奔這裡買菜。以前,社區裡幾乎沒有商貿服務配套設施,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到附近市場購買。今年9月,一家品牌便民服務超市引進越西社區,145平方米的超市內,生鮮、肉食、水果及生活用品等樣樣齊備。

80後年輕媽媽徐女士是這家超市的常客,超市開張以來,徐女士幾乎每天光顧。“就相當於超市開在家門口,我買個菜就能拎上樓開鍋,家裡人馬上就能吃上熱飯熱菜。”徐女士說。

這一幕幕場景,放在今年年初,越西社區的每一位居民,似乎都難以相信也難以想象。但就是在這短短的一年裡,越西社區從一個農村拆遷安置社區“脫胎換骨”成為了標準城市化社區,並一步步向北海街道規劃中的“未來社區”邁進。

“我們打造‘未來社區’就是要因地制宜,要從基礎做起,從居民的需求出發,打造‘15分鐘生活圈’,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宣靈敏說。

“越西社區是我們對‘未來社區’的一個起步實踐,是我們‘未來社區’的初級階段。”北海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國良說,“‘未來社區’要在眼前的基礎上,考慮如何把居民的生活規劃得更好,向未來發展。我們覺得‘未來社區’就應該立足於居民的日常生活,囊括居民吃住行、消費、休閒等內容的提升,比如先從硬件上打造老小區居民迫切需要的家宴中心、居家養老、停車位改造等。”

“‘未來社區’展眼於未來,更要立足於當前,這是我們北海街道的實踐初心。”趙國良說。

北海街道:打造“生活北海”绘织“未来社区”

準物業+新技術 打通“居民全生活鏈”

物業管理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關係到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居民幸福感、安全感的獲得。然而,當前物業與居民往往是一對“歡喜冤家”,兩者之間摩擦不斷、矛盾百出,越來越多失管小區的出現成為城市管理的“燙手山芋”,老舊小區偏多的北海街道同樣面對這個難題。

2014年開始,北海街道探索實施以街道、社區為服務主體的“紅色準物業”管理模式,成立北海街道物業管理服務中心(紹興市北衛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由街道黨工委牽頭成立物業總公司,每個社區成立分公司,並由社區主任兼職分公司經理,全面部署落實各項物業管理工作。

“社區主任就是物業公司分公司經理,社區幹部既是在服務群眾,又是在管理,管理與服務融為一體,基層政府和居民真正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紹興市北衛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小彩說,“我們的‘準物業’好比是‘楓橋經驗’的城市社區創新版。”

今年街道行政區劃調整以來,北海街道對轄區內所有商業物業公司管理以外的小區都進行了“兜底託管”,共有50個小區實行了社區“準物業”管理,佔街道小區總數的53.76%。僅2019年,北海街道就投入1000多萬元支持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對小區的道路、設備、圍牆、綠化、牆面等進行了整治,還重點解決了老舊小區停車問題,緩解停車難、亂停車現象。

這樣的準物業管理模式收效顯著。“通過明確社區的屬地管理責任,從而將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有效結合起來,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陳小彩表示,未來北海街道轄區內將以街道補助的方式儘早實現各小區標準化物業管理,以“低標準收費,高質量服務”的物管標準,真正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如果說早一步探索的“準物業”模式為北海街道向“未來社區”進軍打下了地基,那麼信息化則為其插上了雙翼。

技術革新點亮社區發展。眼下,由北海街道打造的“生活北海”智慧社區管理服務平臺即將上線。該平臺是以北海居民為中心,以社區既有的資源為基礎,以大數據為支撐,涵蓋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政府服務、居民互助、商業配套等一系列內容的掌上管理服務平臺,能為居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務服務和集約便利的生活配套,全功能滿足人們在居住的社區附近尋求生活、文化交流以及商業的需要。

據悉,“生活北海”智慧社區管理服務平臺不僅是社區發佈政策公告、傳播社區理念、分享公共資源的平臺,它還通過引入停車繳費、生活繳費、政務熱線等服務,線上線下聯動互動,使傳統的服務手段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更加容易被接受。眼下,“生活北海”首期將推出黨建服務、政務熱線、物業管理、停車繳費等模塊。

另一方面,通過“生活北海”平臺,居民線上投訴,社區工作者線上處理回應,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內及時、有效回應居民的公共服務需求,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提前預防社會矛盾的發生,真正做到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為基層治理、基層服務探索新渠道,展現政府服務群眾的良好形象。

“‘生活北海’將構建一套巨大的家庭住宅延伸體系,致力於打通居民全生活鏈的‘最後一公里’,積極打造北海街道‘未來社區’新模板。”趙國良表示。

宜居宜業宜遊

打造“社區命運共同體”

以小區為主體的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城市發展水平的標誌,也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載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許多城市失去了記憶、失去了特色,成為了沒有內涵的鋼筋水泥集合體。未來社區不是造房子,而是造社區,不僅僅是建造高樓,更是提供集約、高性價比的生活配套。

“社區的內涵不僅涉及物質功能,更包括社會人文的改善。”“未來社區”到底是什麼樣子?在趙國良的構想中,“未來社區”應堅持以居民為中心,致力建設“社區命運共同體”。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未來社區”概念,旨在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打造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價值導向,以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築、交通、能源、物業和治理等九大場景創新為引領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對標這個概念,北海街道的“未來社區”建設,將構建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等多個場景,做到為社區居民全方位服務。“最接地氣的說法,就是要宜居、宜業、宜遊,這三個要融合起來。”趙國良說。

站上北海街道高聳的迎恩門,放眼是一個可以與成都太古裡媲美的地方——那就是今年年底即將揭開面紗的迎恩門風情水街。

東起迎恩門古蹟,西至古剎鐘山寺,迎恩門風情水街以近1.5公里的古運河為主線,以歷史文化、旅遊休閒為核心,以購物居住和商業觀光為兩軸,在河兩側設置迎恩天地、水遊城、二十四苑、四十八鋪、槳聲燈影、鐘山勝境等6個功能區塊,打造集文化展示、體驗商業於一體的特色城市綜合體。

古人在迎恩門、浙東古運河留下可貴的人文記憶,這種記憶不是靜止的、停滯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的。對於尚未喪失功能的古蹟,它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在其中”的生命力。迎恩門風情水街的打造初衷,就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文化場所還給居民,讓他們有權利、有條件享受現代生活,及時分享發展紅利,實現居民與社區、與城市的融合共生。

這是北海街道“未來社區”的一道前景。它不僅宜居,有完善的社區服務,有各種生活空間;它還宜業、宜遊,水街既是生活區,又是創業平臺,也是對紹興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能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在趙國良看來,北海人的“未來社區”設想,既要打造居民全生活鏈最後一公里服務,涵蓋物業、停車、求職、商業等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服務需求全覆蓋、服務時段全覆蓋、服務對象全覆蓋,又要打造居民喜歡的生活方式,塑造個性化的社區生活空間,例如城市書房、沙龍場所等,同時讓公共空間的設計更加優質宜人,讓人們願意逗留、互動,有助於增進鄰里交往。此外,還要倡導構建社區鄰里貢獻機制,讓居民更願意參與志願服務、鄰里互助、知識分享與資源共享……

北海街道的“未來社區”建設,將做到為社區居民全方位服務,打造成生活的北海、溫暖的北海、品質的北海、情感交集嚮往融合的北海。

“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是生機勃勃的生,是有生氣的生,有生產的生;活是要活出新內容、活出新生活、活出新風采,就是要讓我們的商業活起來、居住小區活起來,我們整個旅遊活起來,這才是我們‘未來社區’的方向,所以‘生活北海’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活力四射的北海,生活才是我們的真正的內容,生活才是我們‘未來社區’最終的方向。”趙國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