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小亦乐乐


在欣赏苏东坡最达观的这首词之前,我们还是来看看苏东坡这个人,和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苏东坡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极为少见的大师。单从他的各个艺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上来看,号称是坡仙的他,比号称是谪仙人的诗仙李白还要更高一筹。他的诗书画诗词在宋朝甚至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属于顶级水平。


为什么苏东坡在各种学术门类,都能取得洋洋大观的成就?

为什么苏东坡在宋朝的党争中屡次被贬,直到天涯海角,每一次都能实现精彩的蝶变?最终走向风凰涅磐之境?

原因有二。

第一,苏东坡的大大咧咧的神经大条的性格。苏东坡于人于事,既认真又不认真。认真是他认准的事情,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对事业和理想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与决绝。不认真是说苏东坡并非那么小心翼翼之人,面对困境面对挫折,他往往都能挥挥手一笑而过,从来不把困厄放在心上。性格决定命运,这种性格让苏东坡在每一次的困境面前,都是大大咧咧,也许事到临头时会内心兵荒马乱,但是真正到了紧要关头,苏东坡反而能放下心结,一块东坡肘子,一串美味的荔枝,都能让他满血复活,又恢复了一个说说笑笑爱开玩笑风趣幽默的苏东坡。

第二,苏东坡身上集中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儒家教会他要努力进取,实现理想,为老百姓服务而九死未悔的精神,道家教给他齐万物齐生死齐荣辱的旷达,佛家教给他放下就是解脱的方法。在三家智慧的加持下,苏东坡变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变成了捶不扁煮不烂的铜豌豆,纵然是红尘滚滚纵然是万丈悬崖,我心不为所动,你又其奈我何?

人生最难的是看透生死,看透是非荣辱。苏东坡自己都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漂泊天涯时,他“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如闲云野鹤般自得其乐。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第三年写的。当年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苏东坡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有什么风雨能让苏东坡乱了心情呢?又能有什么打击能让苏东坡主动认输一蹶不振呢?没有,三年以后,苏东坡有了几十亩山地,有了房子,还很浪漫地叫雪堂,有了大批能和自己吹牛喝酒的朋友,有了赤壁的涛声,有了承天寺的夜月,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为苏东坡准备好了,大自然的一切不是苏东坡的,也是苏东坡的。因此,苏东坡自得其乐。当然,条件还是很艰苦的,这叫穷开心。苏东坡就喜欢这样的状态。在黄州,苏东坡对酒当歌,经常烂醉如泥。酒醉之后,他挥毫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就有谣传说苏东坡写了告别词,驾着小舟偷渡跑了。太守大惊,急忙派人寻找,而此时苏东坡正坦然酣睡,鼾声如雷,人生达观如此,唯东坡而已。

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在前面还加上了序,有点自吹自擂的样子。说了突然下了一场春雨,别人都惊慌失措四处躲雨,而他胜似闲庭信步,颇有一切看开的样子。这种写法不言自明,大概的意思是,看你们,真没有境界,有点雨算什么?我苏东坡可是见过大风浪倒过大霉的人。然后苏东坡就开始抒情了,然后苏东坡就开始拽哲学了——宋朝人大概都喜欢做哲学家,无论是诗还是词,都能弄出点哲学,搞出点意味深长的句子来: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我们在上文说过,苏东坡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他的笔下,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上片基本上写实,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自己的镇定自若,在风雨之中的怡然自得。这是号儒家的境界。儒家总是能在挫折面前变得更加主动,这是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竹杖芒鞋一句,其实是大有深意。苏东坡当时介于官民之间,介于半官半隐之间,但苏东坡觉得,竹杖芒鞋的轻,显然是无官一身轻。这样反而更自在。苏东坡更进一步地说,要是一直这样,像个老渔翁那样寄情山水,那就更美了。

下阕其实体现了他的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佛家是讲虚空的,道家是讲齐物的。其实这二者殊途同归,都是要我们看透人生,看透是非荣辱,放下执着立地成佛。所以在苏东坡看来,料峭春风不要紧,还能让我的酒醒大半,稍微有点冷也不要紧,你没看到山头的夕阳,在笑着迎接我吗?总的来说,这场雨算什么,就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一起涌来,又能算什么?在命运的起伏面前,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步轻吟、自得其乐。“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和“世间无常,多少事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佛性有妙,古今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的禅宗妙悟异曲而同工。


好玩的国学


《定风波》作为苏轼豪放风格词作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作于他文思泉涌、尽出佳篇的被贬黄州期间,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简短有力,辞约义丰,充分体现了作者遇到困难不畏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人有着莫大的鼓舞作用。

先看词序。

“三月七日”点名时间,与下文“春寒”对应,指出此时是温度犹寒的早春,而非接近夏天的温暖的暮春初夏。“沙湖道中”指出时间,“沙湖”在现在黄冈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丝店,其时是苏轼因震惊天下的“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第3个春天。“遇雨”说明了环境,“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指出了现实条件,没有伞和帽子的大家纷纷躲雨,仓促狼狈。“余独不觉”体现了作者与众人的不同,“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写明了等雨过天晴后,写下的这首词作。

我们来看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即作者劝说身边仓皇避雨的众人,不要去在意这瘆人的雨打树叶之音,“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们不如放开喉咙,一边吟唱一边缓缓地继续往前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拄着竹拐杖,穿着芒草鞋,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要清闲自若,风雨这点小事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且就凭这一身轻便的蓑笠让我在广阔的烟雨浮尘中快意人生吧!

词句转入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寒料峭,冷冷的风吹得作者酒也醒了,还觉得有些身寒,这时,却蓦地看到远处山头上露出来夕阳的笑靥,仿佛正在迎接着作者的目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此刻,再回过头来想想方才风雨中萧瑟前行的路途,却只留淡然归去下的一种平静心情:晴有何喜?雨有何惧?心境平和的内心,已是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了。

这首词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天,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首句如惊雷乍响,一方面烘托出了人物所处的具体场景是风雨忽作,一方面开头的“莫听”二字又强有力地表示了风也罢、雨也罢、被贬也罢,这些外物尚不值得挂怀的潇洒畅快胸怀。“何妨吟啸且徐行”以反问句的句式令人精神一振,同时呼应了词序中“余独不觉”一句。上阕主写景,下阕主抒情。以“轻胜马”的心态,传达出一种逆境而生,敢于迎接挑战、搏击风雨的酣畅淋漓的豪情与放达,可见作者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绝尘心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受挫被贬,本应意志消沉,如柳宗元作《小石潭记》冷寂清怨,然而这区区风雨,又如何奈得了我们天性豪放的东坡!郑文焯在其著作《手批东坡乐府》中评点此词时说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途中遇雨又如何、仕途坎坷又如何?苏轼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便是一腔无畏逆境的豁达与豪阔。此乐观适然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战胜困难,不忘初心。正应此词之境:任他风雨雷鸣去,我自潇潇世外天!


历史有妖气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用去担心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我们不妨一边吟咏欢唱,一边悠然自得地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此地行走,比起骑马来,轻捷要更胜一筹,这有什么好怕的呢?穿着一身蓑衣,笑面风吹雨打,我一样过我自己的人生。


微冷的春风扑面,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雨后初晴的斜阳却正好斜着照过来。回头看看刚才走过来时,我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是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的,随遇而安而已。 


整首词,表现了东坡先生旷达潇洒,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观与处事哲学,历年历代为广大读者喜爱,流传千古。千百万的读者从中找到自己心灵的慰藉。“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相知白首休言负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这首《定风波》,细细品味:

仿佛间,我们似看到几个中年人冒着风雨,徐徐向我们走来,其中一位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边走,一边吟他的定风波词。一阵春风吹过,他微微打了个冷襟,这时一缕斜阳从山头照来…

位吟词的中年人就是苏轼,是年,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的春天。

“乌台诗案”是苏轼以言获罪的大案,差一点为此陷于死地,也是神宗朝影响较大的一个案件,牵涉到了 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他弟弟苏辙也在其中。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诗文风格影响甚大,从前期的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转向了后期的空灵隽永、朴质清淡。他的思想也从前期尚儒而转向了后期的尚道尚佛。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洒脱和旷达。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达了在人生逆境遭受挫折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词的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与“何妨”,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这一连串的诗与句子都是以词人的主体感受为主。而描写客体的“穿林打叶声”等居于次要地位。最后“一蓑烟雨任平生”似乎已跳到了当前景物之外,似是借遇风雨之事抒发人生态度。

词的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描写主体感受的词:“酒醒”“微冷”“回首”“归去”。还是以描写词人的主体感受为主。而客体的“料峭春风”正好吹“酒醒”,只是“微冷”。客体的“山头斜阳”却似迎接词人。词人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这点小风小雨算什么?归去之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万方谈人生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是时词人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展示了他旷达洒脱的胸襟。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首二句点题,展示了词人超越荣辱得失,任凭风雨肆掠,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写得俏皮,传达出一种不畏风雨、笑傲人生的自在与轻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由眼前风雨相想到人生旅程中的风雨,说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坎坷与崎岖。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既以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后感慨作铺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末三句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感叹无轮是雨斜风狂,还是阳况普照,不过都属寻常现象,毫无差异。而人生也是如此,只要心境平和,宠与辱毫无区别。这里反映出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写平常生活经历,却充满了人生哲理。

赏读这首古诗词


刘楚云817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人品、文品、官品无可挑剔,堪称两宋时期最完美的中国文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苏轼一生最为豪放的三首词。

苏轼也因为这三首词,被奉为宋词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与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分别占据了宋词的半壁江山。苏轼也因此被后人拿来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列为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苏辛”组合。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和几个朋友相约出去踏青,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雨具被仆人先行带走了,大家被雨淋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其他人都在抱怨仆人走得太快,只有苏轼处变不惊,提笔写下了《定风波》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是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二十岁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之路。但是苏轼的官场生涯,却非常不顺利。一生三落三起,晚年被贬岭南,再次被朝廷召用,却在遇赦回朝的途中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因为反对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苏轼的官场之路变得异常坎坷。苏轼的一生,始终绕不开“乌台诗案”,苏轼因此险些丢了性命。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说是当官,其实就是个闲职,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甚至连俸禄都养活不了一家人。

因为没钱,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苏轼只好务农,自耕自足,开垦了一片坡地种麦子,并且自号“东坡居士”,这也是为什么后人称他为苏东坡的原因。

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苏轼就开始了陶渊明似的隐士生活,寻道访友,因为他的名声太响亮了,很多人都来投奔他,和他交朋友。

在一帮朋友的陪伴下,苏轼的日子倒也过得有声有色。往事随风而逝,他已经完全忘却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忘却了“乌台诗案”带给自己的倒霉处境。

对待“乌台诗案”,以及过往官场之中的恶意中伤和谗言,还有那些一直将他视为眼中钉的王安石余党,苏轼就像对待这场意外的雨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通篇表现的是一种旷达超逸的胸襟,同时又寄寓着他独到的人生感悟——宠辱不惊,潇洒自然。

人生的沉浮起落,如同路上遭遇的风风雨雨,苏轼云淡风轻地化解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乐知天命,逍遥豁达,他的飘逸和洒脱,近乎而为神仙之姿了。因此,苏轼又被人们称为“坡仙”。



END.


博书


《定风波》是苏轼一首大家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一首词,词中所表达的旷达乐观人生态度的主题,引起了大众读者的生活反思,收到了大家的一致共鸣与好评。在赏析这样一首带有生活小哲理的诗词,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历史背景及主人公生活境况。

《定风波》这首词写于词人苏轼到黄州任职的第三年春天。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也就是公元1079年八月,苏轼在湖州知州上任,因为被诬作“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又被下诏责谪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第二年二月又被调任至黄州。这首词就是在词人数次贬谪之后,感觉自己宦海浮沉,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报负未果,心中郁郁寡欢时写的一首词。

词的整体画图感把握解读。


三月七日,因为心中烦乱喝了点酒,与人一起在沙湖道上遇上了大雨,拿着雨具的仆从都已经走了不在。由于大雨,同行的其他都被淋得十分狼狈,心里都不痛快,意兴也不如前,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这穿过树林的风声和打在树叶上的雨声,阻止不了我吟诗放歌从容而行,随手从旁边折来竹竿当拐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那骑马奔驰,心里的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披着一件蓑衣任凭这江湖风雨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身上微微略觉一丝寒意,却看到山头上的斜阳已经露出了光照相迎着我,回首来时的潇潇风雨之处,和当时的情景,归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天呢!从整首词的意思看,像一幅冒着风雨,从容贪看春色的山水画,有风声,有雨声,有竹杖,有草鞋,有蓑衣,有雨后晴阳,十分惬意的生活。




从审美艺术上透析解构。

上片开头突兀而起,大手笔似在不经意间挥写出坦荡洒脱的豪迈形象。前两句声情并茂,形神具兼,与心中郁结之事相连,以情化景。“莫听”“何妨”突出了词人置身风雨林海,却偏吟啸徐行的超逸豪放情致,展示了作者的心境。


后两句可见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淡泊的情怀,“谁怕”更加鲜明的突出词人坦坦荡荡的胸怀,和自持镇定的心胆。与前两句呼应有致。

后一句作为上片末句,意语双关,初看以为是要闲云野鹤出世,细思则是心无所绊行无所羁。表达了苏轼人生境遇的浓缩及其坚毅的精神外化,风骨自然不同于无所事事者的消极遁世,足见胸胆开张的豪气和挺然不折的节操,强化了苏轼特立独行、安之若素的精神状态。



下片仍是以作者的心情为牵引,而心动景致的变化,最后一句不若常人所想的笔锋回转,妙语双关,显示出词人独特的阅历个性和心理哲学。借眼前所景向世人传达人生哲理:以恬适豁达的心境应对一切外物,风雨阴晴概不萦怀,自身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或是顺境,都应泰然自若,平常以对。展示了苏轼乐观、旷达、坚定、沉着的精神毅志。


浣曦于溪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后的第三年,作者的仕途遭遇坎坷,心境急需平复,偶尔的一个雨天让词人在自然中寻得启示。

第一句写了一句实景,但寓意跃然纸上,影射当时自己所处的一种心境,可意为:我才不听那些闲言碎语的议论,我还是该干嘛干嘛,不慌不忙,即使走路也还要边哼小曲边浪步;

第二句看出作者还是乐观的一个人,我即使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也没有因为失意而自我沉沦,反而该一如既往的顶风冒雨的前行,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我都是一个经得起大风大浪的人,依然是那个我行我素,不畏艰险的我;

第三句写的是料峭的春风迎面吹来,霎时间不但酒醒了,还略微有点凉,但好在雨过天晴,阳光出来了;作者此时饱受官场与仕途的人情冷暖,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也会雨过天晴,迎来人生的新景象;

第四句写的是,作者由这一小会儿自然景象瞬间明了,人生不也就这样嘛!有阴有晴,有风有雨,有冷有暖,有绝望也有希望,我苏轼走过了充满风雨的仕途,也见识过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肯定会有阴云散去,阳光普照的那一天到来!


援庵讲史


古诗宋词的美,在于千年的沉淀,它依然散发出迷人魅力,芬芳绚丽多彩。

读一首古诗词,在它的韵味袅袅声中,你有体味到万物景致、山川气势、气魄胸襟、缠绵哀怨、怀才不遇、洒脱不羁、气势恢宏之感。它犹如筑起一道藩篱,隔离你与世间俗物、俗思,让你心高洁、空灵。

读古诗词,读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与之可以心灵相通的默契。怎样去赏析,在于读的人与作的人之间的神交。

苏轼,这个世间少有的大文豪,孤高自傲的奇男子。他所著的词,真能渗透到与他灵魂相知的人少之又少。我癫狂的喜爱着他留传下来的每一首词,不断吟诵,自惭不能领悟到它的其二。只望能流离在其中,浸染一点他的芬韵。

《定风波》是苏轼在去沙湖道途中遇雨所作。这是一首在简朴中见人生哲理、寻常处生波澜、豪情的词。此词表达出苏轼一贯的旷达超逸的胸襟,词中充满着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高标。

随我一起,抑扬顿挫的大声朗读它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愿所有读此词的人,都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气概、之无所惧、之胸襟;愿所有读此词的人,都有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洒脱、之豁达、之倜傥!


凌寒独自开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