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這支起義軍如果沒有被殲滅,與太平天國聯手可短時間內使清朝滅亡

今天要講的是與太平天國同一時期,極盛時期攻陷清朝半壁江山,持續時間長達十八年之久的一支起義軍---捻軍。捻軍的由來最開始起源於“捻子”,"捻"是淮北方言,指"一股一夥"。起初的時候,安徽、河南一帶的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在節日的時候聚眾表演,打著以此為人驅除疾病、災難的幌子牟利。早期捻子還只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發展到後來,出現恐嚇、勒索的現象,直至與盜匪無異。隨著莊稼連年歉收,入捻人數越來越多,到後來清朝官方直接稱之為捻匪。捻軍分為前期和後期,這裡主要講述捻軍發展至鼎盛時期的十五年。

這支起義軍如果沒有被殲滅,與太平天國聯手可短時間內使清朝滅亡

前期

1851年,捻軍在豫南南陽、唐縣(今唐河)等地聚眾起事。隨後亳州人張洛行、龔得樹等結捻聚眾萬人攻佔河南永城,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歃血為盟,捻眾推張洛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一稱大漢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為根據地,組成捻軍,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人數達十萬。

1857年底,捻軍內部出現分歧,一部分轉回淮北,一部分留在淮南,與太平天國保持較密切的關係。還有一部分轉戰南北,曾深入河南、山東,推動了當地人民以各種形式起義反清。1863,清僧格林沁親王攻下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縣城),張樂行被叛徒俘送至清營遇害。

這支起義軍如果沒有被殲滅,與太平天國聯手可短時間內使清朝滅亡

後期

前期捻軍失敗後,餘部活動於河南、湖北、陝西邊區。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等將餘部太平軍和捻軍合併為聯軍。賴文光被推為首領。以太平軍軍制重新整編,重組捻軍。賴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將太平天國新王號;新捻軍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易步為騎,奔馳豫、魯、蘇之間,聲勢復振。逐漸變為一支約十萬餘人的騎兵部隊。1865年5月18日,捻軍在山東曹州埋伏,全殲窮追不捨的僧格林沁所部,華北震動,燕京戒嚴。京師令曾國藩剿捻,因捻軍戰術運用得當,曾國潘以失敗告終,清廷遂派李鴻章繼任。

這支起義軍如果沒有被殲滅,與太平天國聯手可短時間內使清朝滅亡

1851年至1865年這十五年間,從開始的幾十人,發展為數十萬人,從小規模襲擾發展至集團作戰,其規模之大,稱得上是驚天動地。但是由於捻軍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捻軍內部各種勢力龐雜,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關注我的頭條號,精彩歷史故事不在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