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親情,是最好的老師

親情,是最好的老師

親情,是最好的老師

高中畢業那年,我不肯繼續上學,立志要做個生意人。母親幫我找了個麵點師傅,學炸油條,攤餡餅。

沒多久,我的早點鋪開張了,雖然是小本生意,我一個人哪兒忙活地過來,母親便主動請纓給我幫忙。

在母親這個資深家庭主婦手裡,和麵是小事,難的是看秤、算賬。

母親只上過一年學,她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只認識1、2、3等阿拉伯數字,她肚子裡僅有的那點墨水早已經還給了老師,她不會看電子秤,更不會用計算器算賬。

平時,我很少在店裡,我忙著走街串巷,四處賣油條和餡餅,從早到晚,守在鋪子裡的只有母親。

年過半百的母親愣是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學會了看秤,學會了用計算器。晚上家人都睡下了,母親還在燈下琢磨這兩臺算不上先進的設備怎麼應用熟練。

不是沒有出過差錯,母親看錯過秤,算錯過賬,儘管我從來沒有責備過她,可是母親心裡是自責的,算錯了一筆賬,多找給顧客一筆錢,我們娘倆就白忙活一天。

從早點鋪到便利店再到超市,我的生意從無到有,由小做大,母親幫襯我邁過了一道又一道坎。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親情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開店這些年,母親甚至學會了用電腦記賬,她笨拙地用拼音打字,打一個字需要很長時間,打好了還要斟酌是不是錯別字。

直到我結婚成家,母親才卸下肩上的擔子,從一線轉到幕後,在超市做一些後勤工作。

我懷第二個小孩的時候,母親已經70歲的高齡,我生產的時候,由於難產,送到了省城的大醫院。

孩子生下來後,老公一個大男人笨手笨腳地伺候了我,照顧不了孩子。我給母親打電話,母親便收拾了一個包坐車來了省城。

從老家坐車到省城,需要轉兩趟車,從車站到醫院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母親是個路盲,出遠門就分不清東西南北,到大城市就更不用說了。我囑咐她到了省城打出租車,這樣直接就到醫院。可是母親為了省錢,還是乘坐了一元錢的公交車。

醫院有新舊兩個住院樓,我在新住院樓20層,母親不會坐電梯,她以為乘坐電梯像走步梯一樣需要一層一層地按按鈕。

好在電梯裡有工作人員,再不濟有同行者,麻煩了人家幾次,母親心裡基本有點譜了,上下電梯不再忐忑不安。

我在醫院住了半個月,母親結結實實地伺候了我半個月。醫院餐廳的飯菜清湯寡水,我食之無味,母親就到醫院外面去買。

母親最怵過馬路,她連紅黃綠燈的交通信號都分辨不清,我不知道她克服了多大的困難和心理障礙,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裡輾轉徘徊,才得以順順利利地把飯給我買回來。

後來,我攜一對兒女隨先生舉家遷往省城做生意。遠在老家的母親想念外孫女、外孫,聽外孫女說起智能手機比老人手機先進,不管兩地相隔多遠,都能看到人。

母親竟然帶上老花鏡摸索著學會了用智能手機,玩微信,開視頻,每天晚上,母親都要發來微信,和外孫、外孫女視頻通話。

微信視頻不但能聽到聲音,還能看到人,這讓母親心花怒放,智能手機成了她走到哪兒帶到哪兒的寶貝疙瘩。

天下每位母親都是超人。

每一位母親身上都隱藏著巨大的、潛在的能量,只因為她是母親,在兒女和孫輩需要的時候,她才會一次次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努力學習那些對她來說生澀、高端的知識和技能。

親情,是最好的老師

作者簡介:徐俊霞,媒體撰稿人,筆名:海風,一個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與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氣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