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劉日紅:推進更高水平開放需重點解決四個問題

劉日紅:推進更高水平開放需重點解決四個問題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四十年來,中國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寬,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

隨著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各方利益與矛盾交織凸顯。如何將改革開放引向深入,需要攻堅克難,需要上下同心,需要久久為功。

改革再出發,風起好揚帆。值此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證券時報推出“壯闊東方潮 改革奮楫時”大型專欄,邀請政府部門官員、知名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獻計獻策,涓滴成流,匯聚成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磅礴大潮。

本期由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劉日紅撰文。

刘日红:推进更高水平开放需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作者小傳

劉日紅,經濟學博士,長期從事國際經濟、貿易、投資等領域政策理論研究,多次參與商務部和國家重大政策性文件的起草,對我國對外開放、國際經貿關係、經濟全球化等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習近平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今天,我們回顧40年開放歷程,目的是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把今後的路走得更穩更遠。

討論中國的對外開放,很難不談美國因素。美國可以說是影響中國對外開放外部環境的最大變量。在當代語境中,我們所講的對外開放,很大程度上也是指向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開放。

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中美經貿合作或快馬揚鞭、或逆風而行,之間的每一次握手言歡、每一次交鋒對抗,都記錄著兩國關係和中國對外開放的點滴。作為研究者,我們應當去掉那些簡單的、熱血的情緒,從更長遠和更宏觀的視角,透視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去思考、沉澱對未來發展更有價值的東西。

1如何避免發展道路上的“70%現象”

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奮起直追,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12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GDP總量佔美國的比重,也從1978年的6.3%,上升到65%左右。這是個十分輝煌的高點,也是個充滿挑戰的起點。直覺告訴我們,越接近山頂,逆風越強勁。要實現順利登頂,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在這樣的階段,我們要高度提防“70%現象”。所謂“70%現象”,指的是歷史上有些國家GDP總量達到美國70%後開始走下坡路的現象。

二戰後,這樣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蘇聯,一個是日本。1970年日本成為西方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以美元計價的日本GDP快速膨脹。1995年日本GDP達到5.5萬億美元,同期美國為7.7萬億美元,日本為美國的70%左右。但是日本達到這個比重以後開始止步不前。

到2017年為止,22年過去了,日本GDP始終在5萬億美元上下徘徊,佔美國的比重從70%滑落到25%。至於蘇聯,由於統計方法不同,沒有辦法簡單類比,但多數研究者認為,蘇聯經濟的頂點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綜合國力、經濟實力達到了美國的70%左右。而今天,作為繼承了蘇聯主體的俄羅斯,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7%。

為什麼是70%?從有限的樣本還無法總結出規律,但其中可能有政治學、經濟學的意義。比如,從政治學角度講,70%可能是國際關係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達到這個比重以後,守成大國會真正感受到新興大國的追趕壓力,開始從合作轉為打壓,試圖遲滯追趕者的速度,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從經濟學意義上講,70%可能意味著追趕型經濟體後發優勢的衰減,技術模仿式增長達到極限,如果不能培育競爭新優勢,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就有可能遇到增長的天花板,經濟總量就會停滯不前。

當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接近美國的70%。今天中國的情況和日本、蘇聯有很大不同,但可以引為鏡鑑。現在中美戰略學界都在討論美國對華戰略轉型問題。有一種聲音認為,過去幾十年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換來了一個不一樣的強大中國,中國開始從價值觀、國際秩序、經濟實力等方面全方位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美國正在改變以往的接觸戰略,轉而實行遏制戰略。美國對華戰略是不是出現了根本性的轉向?現在得出結論也許為時尚早。但是,無論美國對華政策做出什麼樣的調整,都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外部環境的大轉變。從國內來看,支撐高增長的要素紅利和政策效應不斷遞減,要防止在改革開放和制度創新上的懈怠心理和差不多思想,處理好動力接續問題,把後半程跑好。

因此,站在40年節點上,中國要防備“70%現象”,應當有理路更清晰、定位更科學的戰略設計。對外方面,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指出的“兩個沒有變”的重大判斷,牢牢堅持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定位,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在對外鬥爭中處理好“藏鋒”和“露鋒”的關係,防止戰略透支。要創新外宣話語方式,用更加國際化的風格講清中國特色、講清中國意圖,把握好中國發展的巨大溢出效應,讓世界感受中國的誠意、魅力,讓世界分享中國的紅利、機遇。

對內方面,要通過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更深層次改革,修修補補不行,小打小鬧不行,必須是全局式、深層次的興利除弊、體制變革,再次激發中國發展潛力。一個堅定不移走開放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發展市場經濟的中國,這本身就表明了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有助於消除各國的戰略疑慮,是全球化時代最好的“安全聲明”。

2如何解決好市場準入中的“開而不放”問題

40年的開放,就是不斷放寬市場準入的過程。過去5年,中國兩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投資限制性措施縮減了65%,只剩下63條。在各界關注的服務領域,中國也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在世貿組織定義的160個服務部門中,中國在加入時就承諾開放100個。到今天,已經開放了將近120個。應當說,中國向世界展現了足夠的誠意。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解決外資企業和我們自己的認知差異?一方面,中國放寬市場準入的步伐在加快,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對中國仍然有更多期待,希望中國做得更好。從這些年和外資企業的交流情況看,外資企業反映的問題越來越國內化、普遍化。比如,亂檢查、亂攤派、亂收費問題,審批環節多、審批時間長、審批程序不透明問題,這些都不是外資企業獨有的,而是各類市場主體面臨的共性問題。

我們討論對外開放,實際上既包括“開”,也包括“放”。“開”是把人請進來,“放”則是讓人留下來。近年來,外資准入不斷放寬,但更突出的問題是,形式上可以進來,但實際上難以落地。現在的外資企業不僅希望進得來,還要求東道國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待遇,以及監管政策和母國的一致性。

今後放寬市場準入的重點,是要解決好“開而不放”的問題。既要辦好家門口的事,也要辦好家裡面的事。就是說,不僅要放寬市場準入,還要抓好圍繞項目落地全鏈條的賦權,把“放管服”真正落實到位。這些情況對外資、內資都存在,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當今世界的開放競爭,實際上是一場吸引力之爭。留給我們的時間並不多。

3如何打造“市場換技術”的升級版

創新的根本動力來自於市場。創新成果通過市場得到檢驗,依靠市場獲得回報。市場規模越大,創新發展越快,技術水平越高。為什麼關起門搞創新不行?就是因為縮小了市場半徑,抑制了知識流動,使創新缺少了外部環境支撐。在全球化條件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創新上的關門主義都是不行的。即使創新水平領先的國家,如果主動隔絕市場需求,領先優勢也不會持久。

中美貿易摩擦凸顯了全球價值鏈的脆弱性,讓企業認識到政治因素可能中斷全球供應鏈,給日常經營帶來巨大風險。現在看來,發達國家在中國技術追趕面前日益感到壓力,他們既想分享中國市場大蛋糕,又不想讓中國的技術趕上來。

今後中國和發達國家圍繞技術創新的博弈將會越來越激烈,高科技成為貿易摩擦主戰場。在這種形勢下,無論我們願意與否,今後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條件越來越苛刻。但我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為了避免卡脖子,就陷入什麼都要有、什麼都要自己乾的誤區。今天的國際競爭,不是你有多少資源,而是你能調動多少資源。美國創新領先全球,正是因為匯聚了全球最優秀的人才資源,這恰恰是開放的結果。

中國引進先進技術的路被堵上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的終極優勢是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是誰也離不了的。新形勢下,應當打造市場換技術的升級版。

一是靠優良的市場環境去換。今後依靠具有明顯產業政策導向的方式去換技術的辦法將面臨更多制約。中國太大,在其他國家是平常事,在中國就會被盯上。這是大國的宿命。在成熟市場經濟中,技術和產業有沒有前途,是由市場來識別的。政府的任務是讓市場充分競爭,通過外溢效應、競爭效應、學習效應、集群效應——這些更加市場化的辦法去提高創新水平。

二是靠優良的法治環境去換。繼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三是靠優良的人才環境去換。最高層次的開放是對人才的開放。要抓緊改革公共服務、所得稅、成果轉化、科研激勵等機制,增強中國對國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從全世界廣納賢才,打造全球人才高地。

4如何構建新的對外貿易平衡模式

中國貨物貿易保持順差的空間越來越小了。從國內看,中國居民儲蓄率連年下降,居民部門債務快速擴大,已經進入勞動力減少、儲蓄下降、消費率上升的新階段,難以再支撐大額貿易順差。從國際看,中國順差主要集中在美國,在中美貿易摩擦壓力加大,美國頻頻拿貿易順差說事的背景下,對美貿易面臨越來越大的“被平衡”壓力。

中國要建設貿易強國,用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探索新的國際收支平衡模式。世界上,國際收支平衡主要有經常賬戶順差+資本賬戶逆差和經常賬戶逆差+資本賬戶順差兩種模式。前者以德國、日本等為代表,後者以美國、英國等為代表。從我國情況看,在可預見的將來維持經常賬戶順差+資本賬戶逆差的外部平衡模式最符合我國的比較利益。

一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低,我國不可能靠輸出人民幣維持經常賬戶逆差。二是對外投資快速增長,資本淨輸出是大趨勢。三是為了防止金融波動,要絕對防止經常、資本賬戶雙逆差,現階段依靠經常賬戶順差積累外匯儲備是可行的辦法。

但是,保持經常賬戶順差不意味著貨物貿易一定大額順差。經常賬戶主要包括貨物、服務和投資收益三大部分。當前的狀況是:貨物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投資收益逆差。這樣的模式不符合貿易強國建設需要。未來,應推動形成貨物貿易基本平衡+服務貿易順差+投資收益順差的新平衡模式,不能再把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主要放在貨物貿易上。貨物進口帶來的收支缺口由服務和投資收益順差來補。為此,要轉換貿易政策思維,推動貨物貿易基本平衡,容忍甚至出現適度逆差;通過開放提升服務業競爭力,推動服務貿易早日轉為順差;優化對外資產結構,提高對外投資收益率。

這次中美貿易摩擦提供了反思中國和世界關係的機會。既然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我們不僅要贏得國際競爭的勝利,更要贏得學習和思考的勝利。因為,只有思想上的勝利,才是最終的勝利,才能讓我們走得更穩更遠。

刘日红:推进更高水平开放需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刘日红:推进更高水平开放需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