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潜水艇发射导弹的时候,发射井不会进水吗?

萧径停


简单来说,潜射导弹有两种方式——冷分离和热分离。顾名思义,冷分离指的是弹射分离,发射器使用各种手段将导弹推离潜艇一段距离后点火;而热分离则指的是导弹依靠自身动力离开潜艇。这两种发射方式均需要在发射前往发射器内注入海水。

先说冷分离,冷分离技术最为典型的是使用鱼雷发射管发射巡航导弹,这也是大多数国家海军采用的潜射导弹发射方式。这种潜射导弹采用模块化设计,一套系统除了弹体本身之外还包括助推器等,发射前只需要将整套系统塞入潜艇鱼雷发射管中,设定好参数之后对潜艇而言只需要像打出去一发普通的鱼雷一样发射即可。发射鱼雷的步骤比较简单,打开鱼雷发射舱门,注入海水,然后将导弹推出舱门,导弹在离开潜艇一段距离后点火发射。

相比于热分离,冷分离具有不需要改变潜艇结构,发射方便,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因此被广大财力并不雄厚的国家所采用。但是,冷发射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发射导弹体积小、发射数量少的问题。我们知道,潜艇的鱼雷发射管的口径大多为533mm,而任何一款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径都超过这一数值。而且,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是有限的,一般为8具,即使全装导弹难以实现大量发射。因此,潜射导弹热分离技术是每个海军强国必须掌握的技术。热分离时,潜艇需要事先往发射井内注入少量海水和大量空气,使得井内压力与艇外的海水压力相同。随后打开发射井盖,但此时海水受硬膜阻挡并不涌入井内,随后导弹点火,冲破硬膜直接离开潜艇。


强武堂


我们以发射弹道导弹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其实,不同国家采用的发射技术也是不太一样的。基本的分类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湿式”,顾名思义,就是先把导弹发射井的盖子打开,让海水灌入。随后,导弹直接在水里发射,完成出筒和出水的一系列动作。显然,这种发射方式肯定有海水进入,必须要考虑导弹在水中能否成功点火,所以可靠性也不是很好,除了苏联曾经采用过,现在基本上不用了。

有“湿式”发射法,相对的肯定有一个“干式”发射法。那么,肯定有人会问,是不是“干式”法就没有海水进入呢?其实非也。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干式”法的装置:导弹发射筒的上端是有一块硬凸膜的,这种材料既要保证耐得住一定的压力,又要保证可以被导弹和燃气气流顶裂。当导弹发射时,先打开外面的舱盖,导弹在高压燃气的“托举”下“顶破”硬凸膜离开发射筒,在水面点火。这样的方法是目前的主流,无论是美国海军的“三叉戟”,俄罗斯的“SS-N-30”,还是咱们的“巨浪二号”,都是这种方法。但是,这只是说导弹离筒时不用预先灌水,出筒后该进水还是要进水,毕竟直接和海水连通了。

就这个问题,其实设计师们在最初设计师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当导弹离筒后灌入的海水质量与导弹的质量并不相等,当导弹离筒后,我们需要向压载水箱注入事先计算好的海水维持潜艇此时的姿态。其次,由于要注入海水,导弹发射筒及其附属部件必须要耐得住高盐的海水腐蚀。当然,不是所有的国家的发射方式都是一样的,即便是“干式”发射技术,每个国家都有所细微的不同。


精武之剑


潜艇发射导弹主要有两种发射方式,一种是垂直/倾斜发射,一种是鱼雷管发射。前者主要用来发射战略导弹、重型巡航导弹,而后者往往用来发射直径比533毫米鱼雷小的轻型反舰导弹。题主既然提了发射井方式,那么想必问的是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洲际战略核导弹的问题呗。

目前,各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使用发射井发射核导弹主要有两种发射方式,一种是湿式发射,一种是干式发射。湿式发射顾名思义,发射的时候导弹本身就是浸没在海水里的,它的发射程序一般是首先向导弹发射井内加注海水,待内外压差平衡后打开发射井盖,导弹在发射井内点火直接飞出;而干式发射则是在发射井盖与导弹之间覆盖一块硬质的、易破碎的特种材料,发射前向这块材料与发射井盖之间加注海水,尔后打开口盖,导弹由高压燃气点火后顶破这块材料飞出。飞出之后海水将发射井灌满。

一般来说,湿式发射对发射井的设计水平要求比较低,对材料与导弹弹体的设计也较低,比较适合初步掌握水下发射技术的国家使用;而干式发射则是各主要核大国的主流水下发射技术。关键问题是,无论哪种发射方式,导弹打出去以后,发射井都是要进!水!的!否则就根本不符合科学规律了。其实发射井进水也不要紧,潜艇本身可以通过舵面的调整保持好水下状态,尔后使用高压气体将发射井内的海水吹除就一切都OK了。

以上,欢迎评论区大神指正!


军武次位面


答案是,发射井肯定会进水,但是发射井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各个舱内之间有阻隔,海水并不会灌进核潜艇的舱内。因此,导弹发射时发射井进水对弹道导弹核潜艇来讲不是什么大事。

目前为止,国际上通用的核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核潜艇发射井先灌水,然后让导弹在水下点火,利用点火的燃气将导弹的推出水面,从而完成发射。这种发射方式被称为“湿式”发射,苏联早期的“SS-N-3型潜射战略巡航导弹”、“SS-N-5型潜射弹道导弹”均采用这样的发射方式。而同时期美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则根本没考虑过水下发射,它们都是让核潜艇上浮,使其能够在水面发射。

但是,“湿式”发射的缺点非常明显——导弹在水下点火的概率较低,一般低于60%,这意味着“湿式”发射的可靠性十分低下。因此,在更先进的水下发射方式研发成功之后,“湿式”发射就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从最近的消息看,印度的首款潜射弹道导弹“K1型弹道导弹”就采用的是“湿式”发射,唉!印度技术还是太落后啊。

“湿式”发射被淘汰后,取而代之的是“干式”发射。在“干式”发射的模式中,导弹发射井井盖下面会有一块硬质凸膜,这块硬质膜能够保证导弹在发射前不接触海水。在发射时,导弹发射井打开,然后导弹发射井内的燃气发动机会点火产生高压燃气,在燃气的推动下,导弹顶破硬质膜,并离开发射筒。到达水面之后,导弹本身的发动机点火,导弹冲上天空。

目前为止,“干式”发射法为各国主流的发射方法,无论是俄亥俄级核潜艇上的“三叉戟”还是凯旋级核潜艇上的M5,还是我国094核潜艇上的巨浪2/3,都采用的是干式发射法。当然,在这种发射法下,导弹发射井依然会进水,毕竟不进水就平衡不了压强,导弹离开发射管也就无从谈起。


兵器次元


不管怎么发射导弹,发射井最后都是会进水的,只是进水的时间不同,最后发射完毕之后再用高压气体把进的水吹出就可以了。导弹发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湿式发射,一种是干式发射。

湿式发射的时候,先在发射井中主动灌满水,使发射井内外压力平衡。然后再发射导弹。这里的湿式发射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一种是冷分离,一种是热分离。所谓冷分离就是通过机械手段将导弹先弹射出水面,然后在水面上点火发射。热分离就是直接在水下的发射井中点火发射。一般情况冷分离只适合质量较轻的导弹发射,热分离则可以进行重型导弹发射。

干式发射的技术比较复杂。干式发射前要在发射井盖和导弹之间增加一层硬质的特种材料,这种特种材料比发射井要易碎很多。然后在这个材料盖和发射井盖之间注入海水,接着打开发射井盖,最后就可以点火发射了,导弹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会推动导弹冲破这层材料。

干式发射相对湿式发射来说,对发射井的要求要高很多,所以技术难度也就更大。一般一个国家的潜水艇导弹发射技术都是从湿式发射开始的。除此之外,湿式发射的成功率很低,大概只有不到60%,而干式发射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5%以上,正因此,许多大型的反舰导弹和洲际导弹都是通过干式发射的方式进行的。


镁客网


不会。因为导弹在潜水艇中至少有两层防水装置。一层是金属防水装置,在准备发射导弹前打开。另一种象塑料那种特殊材质,在导弹发射时直接穿过防水罩而不影响导弹发射效果。


春花秋月CHQY


不会的,首先潜艇在发射鱼雷导弹时会潜伏到距离海水表面30米左右的深度,这个时候发射井口和井下压强几乎差不多,便于打开井盖;同时往井内加压,更加方便打开井盖的目的;发射井设置有内盖和外盖,打开的时候加压后海水时进不去的,发射后海水经过外盖涌进来达到导弹发射后平衡潜艇的作用,因为潜艇设计有内盖,水是不能穿过内盖的。待潜艇平衡下潜至安全深度后,打开内盖放水阀门放水就可以,或者加压排水。


孤星76783737


有空多读读书,《海底两万里》作者生活的年代没潜艇也没飞机,但作者凡尔纳却能写出鹦鹉螺号潜艇(凭借想象力),其中就包括船员在水下进出潜艇的细节:穿潜水服的船员先进入一个可以密封的舱室,内外舱门先关闭,打开灌水管道,待舱室灌满水,舱室水压与潜艇外水压一致后打开外舱门,船员就可以走出潜艇。潜艇发射潜射导弹、鱼雷的原理和这个差不多。


今晚秋名山见o


美国开发的湿式发射,湿式发射是让海水进入导弹筒,再利用发动机的湿度将导弹送出水面,打击目标。而俄罗斯延续的前苏联的干式发射,因前苏联的非核导弹潜艇的导弹发射筒一开始安装在潜艇的指挥塔上,发射导弹直接浮出水面,后来虽然潜艇可以在水中发射潜射导弹,但苏联人还是延续了干式发射,一直到俄罗斯的核潜艇上还是用干式发射。



典典867


发射井当然会进水!只有进了水,发射井内外压强才相等!潜艇内导弹的发射管前后出口各有一个盖子,后盖与潜艇舱室相通。两个盖子之间设有安全互锁机构,其作用是保证前盖开启时不能开启后盖。发射时,海水会涌入管内,但不会通过后盖进入潜艇舱室。发射完毕后,可通过液压装置关闭前盖,并通过阀门将发射管内的海水排放到补重水舱内,以补充发射导弹后潜艇失去的重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