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曹操為何一直只做丞相而不做皇帝?

蘇格拉沒有底789123


首先,覺得這個問題就不太準確,曹操到最後,除了是大漢丞相,還是魏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九錫,位在諸侯王之上,在魏國建宗廟社稷,儀如天子,其實離皇帝也就是臨門一腳,連一步之遙都算不上。所以,他不是隻做丞相。

要說曹操自始至終全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任誰也不相信,從他封魏公開始,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他稱帝是遲早的事兒。漢代是極重名器的,功臣也不過侯封,除了王莽受封安漢公外,人臣止於侯爵,當然了呂家那些人不算在內,呂后太猛了。劉邦立下白馬之盟,確實約束了很多人。另外,荀彧這個人,我是很不理解的,如果他的理想是匡扶漢室,那麼在曹操稱魏公之前,他難道就沒有察覺其野心嗎,要知道荀彧可是以識人名重天下的,他的矛盾心理導致了他的悲劇。

建安十八年,在荀攸、董昭等人的謀劃下,曹操受封魏公,二十一年進爵魏王。而後,荀董等又勸曹操代漢自立,理由很簡單,天下已無寸土屬漢,也無一人為大漢的子民。這話沒毛病,劉備也不算。曹操不許。三年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呂蒙破荊州,擒殺關羽,孫權派人送去關羽首級時,另附了《勸進表》,曹操只是一笑,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我個人認為,曹操最終沒當皇帝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天命。曹操希望順其自然,他曾說,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二、聲名。曹操晚年雖然很跋扈,但他從內心裡還是很認同自己的漢臣身份的,他曾對近臣說,你我父祖皆世食漢祿,我不忍為此。而且從王莽、董卓,到袁紹、袁術兄弟,這些人都沒什麼好下場,併成了千古罪人,對曹操影響還是很大的。其他原因無外乎和這兩個原因有關,還有的說法是怕孫劉異動,那曹丕稱帝的時候就不怕了,孫權稱臣了,劉備雷聲大雨點小。

總之,曹操具備了稱帝的條件,也想過稱帝的問題,最終考慮種種因素,包括年齡問題,放棄了,可惜還是留下了千古罵名。


文談舊事


題主好,曹操死後不久曹丕開始經營魏國,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當皇帝。曹操當時的逾制是超過皇帝的,當他殺死皇后皇子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怕。曹操不稱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認為原因如下:

身體因素,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中年頭痛(華佗治療頭痛,死於208年,推測出來曹操在208年前就頭痛)。他與這種疾病抗爭了十多年(208-220),身體是其中一個因素。

天下形勢方面,赤壁的失敗,劉備的入蜀,漢中的失陷,天下分為三個部分。曹操怎麼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急著當皇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政治因素當中,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在政治圈裡,他不知道有多少潛在的反對勢力,這是政治問題。

死前幾個月,孫權將投降書交給曹操。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卻置之不理。還是時機不對。關羽失敗之後,曹操就有了條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他一輩子經營的家業都交給了兒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沒有真的投降。雙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坦率地說,他希望關羽能轉身和孫權打。--鷸蚌相爭,他來得利。曹操很聰明。歷史事實是關羽不相信孫權的信是真的。最終,雙方都遭受了損失。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義盡。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仍然假設,如果曹操活得更長,孫權會把兒子交給曹操做人質。220年後,曹操一定會成為皇帝,因為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如果他不稱帝,與他戰鬥的大臣們就不會同意。其實,荀彧死後,曹操就決定不回頭,或者說無法回頭了

歡迎不同觀點下方留言


有李行天下


不做皇帝並非不想做皇帝,而是有以下幾點,歡迎大家點評

第一:曹操剛開始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名義是什麼?除漢賊,恢復漢室,打著忠臣的旗號開始的,所以才有這麼多人願意跟隨他,包括他身邊有名的荀彧,荀彧至始至終都是先忠於漢室而後忠於曹操的,即使後來曹操的勢力已經變得很強大了,但是他也明白,其中有些一直跟隨他的部下,不管是朝廷裡面的大臣,還是下面的百姓,都覺得漢朝才是正統,如果稱帝,那就是“篡權”的反賊,得不到人心的擁護了。

第二:曹操救駕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首都遷往自己地盤許昌,擔任丞相,名還是為大漢丞相的,保證了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反而他想幹什麼事都可以去做,借皇帝之名去做,做錯了,那是大漢朝廷的錯誤,沒有誰能說;做好了,則是曹操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比他自己當皇帝還要方便。

第三:在曹操奪得北方的大權後,內心還是十分膨脹的,也想著稱帝,那個時候的袁術,兵力財力於曹操不相上下,自以為可以取代漢室而代之,可是結果卻是被各路諸侯追殺,眾叛親離,袁術的結局讓曹操如同一盆涼水澆下來,他更明白,在天下沒有完全統一的時候,大家都想有心想獲得一篇天地,誰先稱帝,誰就各路樹敵,不作死就不會死,

以上幾點可以說明,在當時情況,曹操已經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可是依就沒有稱帝,當時的漢獻帝跟傀儡沒有什麼區別,無權無勢,就是一個擺設,可是曹操回頭想想袁術的後果,和當時的實際情況,至始至終,曹操直到死去,一直沒有稱帝。




邸家姑娘


曹操為何只做丞相而不敢稱帝,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曹操仍心懷漢室恩情。儘管很多人稱曹操為曹賊,說他雖然名為漢臣,其實在很多地方已經逾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他的外出時的儀仗隊已經和漢家天子同樣的規格了;他在自家府邸私設百官;他上朝面見皇帝時與其他文武百官不同等諸多類似他不臣的例子,但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取漢自立。曹操曾經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的話,這個觀念可能他一直都有。再加上曹氏一族世受漢恩,可以說皇帝對他的家族是很優待的,一旦篡漢,就會坐實曹賊的罵名。從人性的考量方面,我認為他還拔不下這樣的臉面。

其二,天下未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依然管用。東吳有孫權,西川有劉備等這些強大的對手。如果此時稱廢立漢天子,自己當皇帝,那麼他對手們就會紛紛效仿。這樣一來,天下豈不更加大亂,有多少人會開始自立,他那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就會失效,天下那些有識之士就不會總惦記漢室劉家,他們會跑到其他地方去謀取功名。

其三,取漢自立的時機未到。儘管漢室微弱,漢天子手裡已經沒有多大權利了。但是天下百姓仍然承認劉氏皇權是正統,尤其那些飽讀聖賢之書的士子,他們受儒家那一套仁義禮智信的薰陶或是約束,使得這些人對劉氏天下仍感恩戴德。一旦曹操敢自立,那麼他和這些天下士子的心就會遠離,相當於就會把這些人推向他的對手那邊。如此得不償失的做法,曹操肯定不會幹的。



歷史不忍細讀


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中屬魏國的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謀士也最多,經濟也比較發達,而一代梟雄曹操佔據天時地利為何不稱帝,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自呂布刺殺董卓以後,各諸侯心懷鬼胎。公元196年曹操迎先帝自許昌並狹天子以令諸侯,自作主公封自己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丞相。而曹操一直到死卻不廢帝自稱為帝。原因不是他不想,是不能!

首先,曹操希望籠絡各諸侯謀士的人心,使其霸業得以完成。眾所周知,曹操愛才,不論是一直與他的為敵的關羽、還有對他恨之入骨的徐庶,他都以禮待之,甚至為了他們,不惜犧牲重大代價。而此時的諸侯謀士大都感恩漢朝,希望光復漢業,如果曹操稱帝,則人心所背。

其次,此時的曹操霸業未完,江山未定。歷代的帝王,都希望祖國統一,江山穩定,而此時的曹操,西防蜀國,南懼東吳。曹操幾次揮師南下,就是希望統一帝國,實現霸業。再次,曹操以董卓為鑑,不想重蹈覆轍。董卓挾天子令諸侯,但其稱帝的野心暴露無疑,在眾矢之的下,各諸侯討伐董卓,而被呂布所殺,可以說是功虧一簣。







細品歷史007


三國裡還是很喜歡曹操的,能夠很好利用手中的資源,殺伐果斷,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曹操發家以來,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名頭的,到最後稱帝味道也就不對了,好名聲沒了,還容易落下一個反賊的名聲,有心人就可以再次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殺了他嗎,比如司馬懿,人家臥薪嚐膽了好久呢。

第二,曹操手底下有一大幫人才是衝著皇帝來的,畢竟儒家講究的是忠君愛國,以荀彧為首都是擁護皇帝的,如果曹操弒君,這幫人即便不造反,也不會再為他所用。

第三,時間不成熟,他既要平定蜀吳,還要恢復生產,鞏固地位,畢竟天下統一,自然有人動讓皇帝主政的心思,他得防著,還得鞏固自己的勢力

第四,有必要做這個皇帝嗎,他和皇帝有區別嗎,非要出去挨這個罵幹嘛,他弒君篡位就是大逆不道,如果做丞相就是大大的功臣,本來就已經說一不二了,在乎那個虛名幹嘛,曹操可是很精明的,犯眾怒圖虛名沒好處,不幹,不幹!


口嗨歷史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三國後期有兵強馬壯,無人能敵,可有如此實力為什麼還不稱帝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身份不夠正統

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雖然曹操看似出身豪門,但比起袁紹這樣出身“四世三公”的頂級豪門身份還是不夠正統,天下人也不會認可。

2.時機尚未成熟

當時漢朝雖然已經衰敗,但還有很多人期待漢朝的復興,併為之努力。曹操看透了這一點,他常常自稱為漢朝的忠臣,以此掩蓋自己的目的。他用東漢的忠臣這個外表,籠絡民心,很快就召買了不少人才兵馬。這些士兵能夠投奔曹操,就是相信了曹操能夠幫助漢室恢復統治。所以在權衡利弊之下,曹操選擇了安分守己,滿足於現在的情形。

3.漢朝餘威仍在

漢朝衰敗,皇帝軟弱無能,內部有宦官作亂,外部有外親專政。整個混亂不堪,可天下必須姓劉。漢獻帝仍然是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天子,帝王尊稱仍在,同時還受到廣大成員的跪拜。此時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4.前車之鑑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客卿無數,袁術仗著袁家的地位,袁術就狂妄的將自己稱為皇帝,仍然遭到更多人的聲討,袁家祖輩也差點得到亂臣賊子的稱號。而像曹操這樣精明的人,在當時已經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自然是不想落得和袁術一般的下場。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才使得曹操一直不願廢帝自立,即使自己的野心都快要膨脹出來了。





知涯fight


三國裡面的曹操有人說是賊子,我認為他更是一位梟雄,當時曹操已經掌握了所有的權利,如果說讓自己去當皇帝,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他一輩子沒有去做這個皇帝,這是為什麼呢?我分析主要有兩點原因:

1、不敢稱帝,雖然把漢室的大部分權利已經掌握在手中,但是當時天下的局勢還是很亂,自己的勢力終究是中原偏北這一地區,還有劉備和孫權也一直在盯著自己,天下根本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如果稱帝,帝位根本保不住,如果在這個時候稱帝,很有可能遭到天下人的反對並且針對自己,劉備和孫權也有可能聯起手來攻打自己,即便實力最強,但也抵不過眾人聯手,所以曹操還是很聰明,知道自己稱帝沒有好處,外界對自己的威脅太大,所以不敢稱帝。

2、不能稱帝,三國時期雖然戰亂四起,但是在思想上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講的就是仁義這東西,儒家的思想對曹操有很大的影響。整個三國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在對別人發動戰爭的時候,打的旗號都是朝廷的旗號,討伐諸侯都是以皇帝的名義發起,都是為了保護天子,保護漢室發起的正義之戰,這樣才會讓天下人信服。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手中權力和實際的地位,他不能稱帝。





揚帆1518888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沛國譙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權的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其一生刺殺董卓,鎮壓黃巾,陳留起兵,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制,滅呂布 破袁紹,徵烏桓統一北方。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赤壁之戰後轉而整頓內部,掃平漢中 ,後被漢獻帝冊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公元216年被冊封魏王,名義上是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縱觀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波瀾壯闊,威名赫赫,功高蓋主,為什麼沒有稱帝,後世史學家們也頗具爭議。本人也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總結了比較可信的理由有三。

1 可能因為曹操本人出身不好,其又比較沽名釣譽,不圖虛名,只為實權。

2 那個時期想稱帝的大有人在,曹操出於局勢不穩,時機不適,一直不加予妄動,因為一旦稱帝馬上會成為眾失矢的,陷入困境,與當年局勢十分不利。

3 曹操在被其手下群臣勸進時 曾說道: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可見其政治頭腦一直很冷靜。但是不是出自內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史客不輕鬆


東漢末年王室衰弱,太監和外戚爭權奪利,民不聊生,造成黃巾軍起義,整個政權飄搖不定,雖然最後黃巾軍被鎮壓,但十常侍殺死外戚何進,一片混亂,召董卓進京後又引狼入室,可以說東漢皇帝起碼是對整個局面無能為力。這時軍閥曹操率先和袁紹召集諸侯討伐董卓,最後瓦解董卓呂布集團,曹操把漢帝迎到許都,表示效忠漢朝王室,以此壯大自己威名,並挾天子令諸侯,兼併了許多軍閥的地盤。其實作為時代潮流的引領者,曹操確實應該取代漢朝,這樣中國才能發展,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其原因我認為有三個,第一個是曹操做出了擁立漢帝的舉動,所以有大批愚忠於漢朝的人才願意幫助曹操,如果曹操一旦有稱帝的行為,這些人不起來造反也是要離開曹操辭職不幹,這樣曹魏的勢力必定大打折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手下著名謀士荀彧,因為覺得曹操有稱帝的意圖,立馬託病不出。所以曹操一定要撐住,熬到這些人都死了,他們的後代對漢朝忠誠的意識肯定不如老一輩那麼強烈。第二個原因是曹操還是想把榮耀歸給自己的兒子曹丕,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曹操如果稱帝,他的光芒過於耀眼,之後曹丕繼位不能超越他的話,威望會越來越低,這樣不能服眾,魏國的根基就會不穩,個人覺得最後司馬篡魏就是因為亂世沒有結束,但曹魏的帝王能力和威望都不及以前,而司馬懿積累的威望卻很高。第三個原因就是當時亂世並沒有結束,曹操若是稱帝,必定會落下篡漢的罵名,給劉備孫權抓住把柄,畢竟天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時代需要更替,不滿曹操的人必定是存在的。最後不得不說曹操沒能統一三國真的是遺憾,如果能早日結束亂世,曹操就能名正言順自己稱帝,不用再考慮那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