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三国志》有草庐无隆中,“躬耕南阳”何以变身“隐居隆中”?

《进诸葛亮集表》指的是一篇文章。出自诸葛亮集。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进诸葛亮集》•原文】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与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诸葛亮《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人教社最新版语文教科书,课文《出师表》对“南阳”的注释为“[南阳] 东汉郡名。辖境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课文《三顾茅庐》对”隆中”的注释则为:“[隆中] 地名。在今湖北襄阳。诸葛亮曾经隐居于此。一说在今河南南阳。”

《三国志》有草庐无隆中,“躬耕南阳”何以变身“隐居隆中”?

【人教版《出师表》注释“南阳”】

《三国志》有草庐无隆中,“躬耕南阳”何以变身“隐居隆中”?

【人教版《三顾茅庐》注释“隆中”】

”隆中”是从东晋开始岀现的地名,主要来源有两处。

一、《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大概意思是刘弘到汉水以北(沔之阳)的隆山一带(隆中),驱车上隆山顶遥祭诸葛亮家乡(观亮故宅/轼诸葛之故乡),《水经注》记载隆山在湖阳县城东(即今南阳境内唐河县湖阳镇蓼山。此“山”为一坡度极缓的巨大土丘,可驱车登顶)。此处的”隆中”应为”隆山”的泛区域化称谓而非正式地名。

《三国志》有草庐无隆中,“躬耕南阳”何以变身“隐居隆中”?

【唐河湖阳公主塑像(艺术性请无视),远处为蓼山/隆山】

二、《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处的”隆中”被正式做为“亮家”专属地名提出来。然而此“隆中”的定位,既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又属”南阳之邓县”,明显与典籍文献反复印证的南阳郡“在汉水之北”、“居汉之阳”、“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悖离,近乎海市蜃楼般的存在,真实性严重不足。

《汉晋春秋》晚于《蜀记》近百年,”号曰隆中”更象是砌庙拜神之举。至于所谓”大量历史记载躬耕南阳郡邓县隆中”,其实均源自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这条与正史相悖的原始记载,而且所有类似的记载都违背了习凿齿”号曰隆中”的初衷:习凿齿号称诸葛亮的”异代相知”,给诸葛亮在自个儿老家襄阳附近”号曰”一个属于”南阳之邓县”的家(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云“襄阳有孔明故宅”与此龃龉),以便家乡人能够时时”追仰前徽”并”敦信劝忠”,可谓用心良苦。但这个”家”可以是”故宅”,是诸葛亮早期寓居之所(《资治通鉴》云“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却未必是青年诸葛亮”躬耕于野”、”躬耕陇亩”、”躬耕于南阳”之地。

不管是”沔之阳”隆山(隆中)还是“号曰隆中”,均为”家”、“故宅”的概念,与“躬耕于南阳”没有必然对应关系。尤其是“号曰隆中”的现实版本——襄阳古隆中,位于古南郡地盘上(”自汉以南为南郡”——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城西山区的山坡密林中,如何”躬耕于南阳”?看来人教版“躬耕于南阳”注释,若不扯上”隐居”、”隆中”,就难以解释今襄阳古隆中存在的正当性了。这让信誓旦旦上表后主,自述“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丞相情何以堪?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PK襄阳古隆中,两地争议延烧几百年,史学界至今没有定论。做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注释,”躬耕”变”隐居”,”南阳”变”隆中”,依据何在?貌似两说兼收,实则是为把文物古迹命名为古隆中(据考证建于清康熙年间,1893年定现名)的某一方量身打造。如此揠苗助长、急于给历史争议划句号,动因何在?如果面对大范围质疑仍然老神在在,任性地把倾向于某一方的说法当成正史来教书育人,恐非万千学子之福。

呼唤客观公正理性,莫让争议真相蒙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