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写诗时,你会注意入声字的运用吗?

雸夜青藜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得弄明白什么是入声字。入声字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发音声调,因此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朝时代因为受蒙古人发声的影响,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就是现在使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字有一部分并入去声里,剩下的就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字和那些从上声并入去声里的字就是现在的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分别归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个声调里,所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因为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的语音为基础,但在某些地方的方言里却保留对古入声字的使用,比如在福建、广州、上海、苏州等地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方言里就有古入声字的发音,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对古入声字的使用可谓得心应手。

其次,是要明确在进行诗词写作的时候是使用新韵还是使用古韵。

如果想使用新韵创作诗词,只需要按着现代汉语的发音,遵循格律诗词的格律要求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区分古入声字,因为这些格律诗词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平仄变化)对新韵和古韵是同样适用的。但要想使用古韵进行诗词创作的话,那就要严格区分并熟练掌握古入声字以及古韵部的使用方法。这就涉及到了在进行诗词写作时对新韵和古韵的选择问题。

有人说,使用新韵简单易学,不需要费心费力的去学习古入声字和古韵部。但也有人说,用新韵创作的诗词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似乎很和现代人的韵律美,可又感觉缺乏古韵的意境,不要忘了,这些格律诗词的基本规则要求,比如平仄变化等是在古代就已经逐步发展并且到了唐代就使用成熟了,而今天我们用古人的格律要求,却使用现代汉语的发音标准,似乎总有不妥之处。

总的来说,新韵古韵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想要简单易学,又符合现代人的韵律美,那就使用新韵。可要想深入学习或是进一步欣赏古诗词的意境,那就选择古韵。

最后,是如何使用古入声字。如果我决定在诗词创作中使用古韵,那就要熟练掌握古入声字和古韵部的使用方法。

现在使用的古韵,一般是指写诗时用的《平水韵》和作词时用的《词林正韵》。它们都是古人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诗词创作的实际运用并经过认真总结才逐步发展成熟的,是无数古文人、诗词大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前面已经介绍了古入声字的发展及古韵的一些特点,那接下来就重点分析一下古入声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大家都知道使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进行诗词创作时必须遵循平仄和用韵的基本规则,那古入声字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上面已经说过,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作为一种单独的发音形式,而是并入了其它几种发音中。而诗词写作中平仄变化规则的运用是最基本的要求,古入声字并入三四声的就不用再费心严格区分了,因为古入声字和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一样都是发仄音。但古入声字并入现代汉语一二声的字却必须严格区分,因为现代现代汉语一二声是发平音,这样的话,如果不对古入声字加以区分,那就会出现新韵古韵混合使用的情况。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也很多,用韵时认为用的是平水韵,可对古入声字不能认真对待,结果造成本来整首诗词适用平水韵,可对个别字却是入声字与普通字混同,也就造成了平仄混乱,甚至是把入声字用在韵脚,而写作者自己又浑然不知,弄得古今通用,不伦不类。

其实,要想学好古入声字,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是慢慢学习,逐步熟练。开始可以在古韵书或网上查找古入声字表,同时网上也有一些对古入声字进行归类划分的方法,有的按现代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进行划分,有的按部首顺序进行划分,也有按汉字的象形字方法进行划分归类,但不管哪种方法也无法字全面概括,就连古入声字到底有多少个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好在常用的古入声字也就几百字,其它不常用的可以在各种工具书或是网上详细查验,总之是熟能生巧,慢慢在诗词创作中学习运用,久而久之就能掌握大部分常用的古入声字了。

本文结语,笔者还是建议初学格律写作者,应首先使用新韵,等格律诗词中的平仄、用韵等基本规则都熟练掌握了再学习使用平水韵或词林正韵这些古韵,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也就逐步学会了大部分古入声字的正确使用。

祝愿所有的诗词爱好者都能学有所成,最终诗词泉涌!🙏🌹🙏





燕山常青客


写诗作(填)词,首先考虑的是意境;

诗词是文学的升华。

如果写诗首先考虑的是入声如何如何,不考虑意境,那就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

有位学者说:

通常会写诗的人,只要写出一句,

下面的部分相对来说很容易。

他说的容易,也是指的意境,从意境中去考虑押韵。有时候一首诗在意境和平仄中有些不协调的,不一定必须要平仄第一位,那样反而会显得避重就轻。

诗词歌赋,随着历史的变迁,从诗经开始,一直都是在演变。各个历史时期的诗都有他们时代独自的特色。而现代的散文诗,从五四运动后推崇白话文开始,那时候的诗词,怎么散文,都有些韵脚痕迹;而时至今日的许多散文诗词,仿佛都越来越看不到诗词的味道了。

看看许多歌曲的作词,90年代以前早期的作词,都很有韵味,很对仗工整,意境很美。到了后来的流行歌曲随意作词作曲,许多歌的歌词和讲话差不多的了。

诗词歌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的文言文很难懂,而他们的诗词很通俗易懂,比如说:床前明月光……比如远看山有色……比如白日依山尽……之类诗词;而到了后来,越往现代走来的古体诗词,却由于太注重入声,注重平平仄仄之类条条框框,反而有些

晦涩难懂,很蹩脚的味道。味同嚼蜡,人家都不想看。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可以认为诗词歌赋已经走偏了呢?不得而知了!





彭维盛鸟语花香谈古论


东北已无入声字,如何吟赋出宫商?

我个人不注意,也没办法注意(借口!),因为小可是北方人,一张嘴就是一股儿大碴子味,不怕您笑话,平卷舌我都分不清楚。

所以读李清照词的时候非常纠结,按现代语发音都已经美到冒烟,若是按古汉语发音岂不妙到天怒人怨?

北方语音已经没有入声字了,读诗词天生就有了自卑心理,总觉得照南方人少了一个天赋。导致写诗词时也是自信不足,宛如小妾生的女儿,满脸满心的自伤自怜,处处抬不起头来。

从而导致了一个更严重,并且无法调和的后果。

写诗词时严格按照格律填写,可是读诗词时却要按现代汉语发音进行吟哦,这种讽刺的意味仿佛一个青楼女子晚上接客,白天去大学讲授男女授受不亲的贞洁之道。又仿佛专家说这个蔬菜解毒那个水果护肝结果这些东西都特么有农药残留一般。

诗词一道,至少在乐感方面已经和古代脱节了,诗还好一些,词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说,除非知道入声字,或者词里根本不用入声字,同时保证词里所有字的古代发音和现代发音完全相同,否则,无论如何写,都不过是养在外面的私生子或没有名份的小三,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北方人写诗词中的词,在写的时候就已经低人一等了。

没有了音律之美,还算是诗词么?不过是中国风的流行歌曲罢了。

倘若真有心,我应当把所有的入声字的发音搞清楚,参照上海,安微,闽南等方言把每个字都念到准确无误。

可是我没有这个心,诗词,只是我千万爱好中的一个,又不想当诗人,专家和学者,算了。

理由就像老公眼里的老婆,只要想找你茬,总能找到的!


亦有所思


本人有一首词以入声字做韵,和大家分享一下:

玉楼春 • 冬之雨\r

秋珠肆虐冬时节。\r

疏滴密丝相续发。\r

南袭旧郭雪凝枝,\r

北打新居霜浸叶。\r

华灯初上风初歇。\r

光暖夜明街石滑。\r

逡行需挽袖边人,\r

心意可猜云上月。

(点击看多图,摄影: Lisa Liu)








literarilyYoung


我只是偶尔写点现代自由体小诗。写作时肯定考虑押韵的问题。至于入声,完全没考虑过————这是已经被淘汰的汉语语音了。


晓晓微微


诗句;是对事物表象记述,就好像中医药配方,他是以药名,药的作用,用药等份,以诗句形式表答出来,使学者易学易懂,很容记忆,很少去考虑诗句的去入平仄,以及诗句的开头和结尾的压韵形式。

诗句写作,用文化宣传,教材书本,会注重去入,与每首诗的开头到结尾的压韵形式,表示该作者渊博的知识和才华。


晨星1928


几年来从开始的阅读诗词,到后来加入诗词网校学习填写诗词,无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入声字。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了,古入声字分流到阴阳上去四声里面了,也就是一二三四声。南方的一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

写诗词时,如果用中华新韵就不存在入声字的运用问题,按照普通话的发音就行,拿不准的查新华字典。但是阅读诗词,如果不懂入声字,会错以为前贤们的近体诗不合格律。

我开始学习诗词接触的就是平水韵,所以写诗词会注意入声字的运用。特别是有些词牌宜押入声韵,更是需要注意的。



心若素


不会注意入声字,也不会讲究平仄,因为有些字潮汕话是平声普通话是仄声,普通话是平声潮汕话可能是仄声,很难两头兼顾,只讲究押韵,一句话读起来顺畅就自认为可以了。押韵不合格当作自由体诗来读也无不可,意境才是重要的。


忍冬31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不为诗而诗,能留心思想,留心韵律,留心平仄,留心对仗,就不易了。

偶有好句,便得意忘形。有人欣赏,便衷心欢喜。

入声,不问。


涂之人995


会注意,但又不太注意,就是有感而发,重在有点意思。再说,对古诗,近体诗的格律知识没有研究,写诗全凭感觉。比如昨日填的这首词。

清平乐 疫情初出

青青坪草,路上行人少。一连口罩天地小,心中疫霾飘摇。

昨日己过残冬,今日春来青松,更待百花开启,庚子一岁顺风。

丨敬请大神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