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序言:

自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哈密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以後,出於“迎護朝使,統領諸番,為西陲屏蔽”的需要,故而又在哈密設立哈密衛,讓其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帶。但現實往往與理論不符,由於哈密時常面臨諸多部族侵襲的緣故,反而成了明朝的一個沉重包袱。直到嘉靖年間,受明朝大臣“王瓊”的影響,明世宗朱厚熜發現其問題是出在了“朝貢”身上,選擇開放嘉峪關以後,才算是解決了哈密被頻繁侵襲之危機。——《明史·西域一》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絲綢之路示意漫畫插圖

哈密接連遭受侵襲的原因

而哈密之所以會出現諸多部族接連侵襲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其地處“西域要道”,乃為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帶,所以對於物資匱乏的西域諸多部族而言,無疑就有著很重要的經濟、戰略價值。——《明史·西域一》

另一方面則是哈密自身統治體系的混亂所致,由於“其王率庸懦,又其地種落雜居”,文化習慣各不相同的緣故,所以也就導致哈密的實際掌控者並非“忠順王”一個,而是處於一種“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兒,一曰哈剌灰,其頭目不相統屬”,各自獨立的不良政治局面。——《明史·西域一》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示意畫像

這無疑就讓哈密陷入了一個類似“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再加上史書所記載的“王莫能節制”之類的言論,很顯然,此時的忠順王在哈密,實則就跟春秋戰國時期被架空的“周天子”無異,——《明史·西域一》

除此以外,哈密周遭諸部落的實力強悍也是哈密接連受到侵襲的主要原因,“其地北瓦剌,西土魯番,東沙州、罕東、赤斤”,南面不用說,是明朝,但光南面的安穩不頂用啊,其它三面均是被強敵重重包圍,而且關係也是處於一種“交惡”的狀態。——《明史·西域一》

所以也就導致哈密在出現侵襲事件的時候,往往會顧此失彼,疲於應付,以至於形成了“罕東兵抵城外,掠人畜去。沙州、赤斤先後兵侵,皆大獲。瓦剌酋也先,......亦遣兵圍哈密城,殺頭目,俘男婦,掠牛馬駝不可勝計,取王母及妻北還,脅王往見,王懼不敢往,數遣使告難”的局面。——《明史·西域一》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癿加思蘭示意劇照

癿加思蘭控制哈密

繼而到了天順四年(1460年),當時居住在“土魯番”地區的明代蒙古西部乜克力部首領“癿加思蘭”,眼看時掌哈密國事的“卜列革”病逝,雖說暫時由其母“弩溫答失裡主國事”,但其卻並未受封“忠順王”,所以也就跟“

哈密無主”無異。——《明史·西域一》

所以也就有了天順七年(1463年),癿加思蘭“乘隙襲破其城,大肆殺掠,王母率親屬部落走苦峪,猶數遣使朝貢,且告難”的事件發生,王母“弩溫答失裡”迫於無奈,只能嚮明朝求援。——《明史·西域一》

但是反觀明朝,在對待哈密的問題上顯然是有點力不從心。

因為早在“癿加思蘭”攻破哈密之前,其實就已經有禮官曾上奏“癿加思蘭見哈密無主,謀據其地,勢危急”,而當時的明朝統治者明英宗“朱祁鎮”也確實是做出了相應的舉措。——《明史·西域一》

先是“命都指揮賀玉往”,但是這賀玉在行至西寧的時候,卻害怕打不過“癿加思蘭”,說什麼也不走了,明英宗朱祁鎮無奈只能是“逮玉下吏,改命都指揮李珍,而敕安定、罕東護使臣偕往。

”——《明史·西域一》

赫然是李珍一個不夠,那就再加上安定、罕東等兩個衛所的勢力,此舉無疑就大大增強了阻止“癿加思蘭”謀據哈密計劃的成功率,更何況當時的“安定王阿兒察與忠順王同祖”,所以明英宗會派遣這兩個衛所前往也無可厚非。——《明史·西域一》

但問題在於,此前王母“弩溫答失裡”曾“謂臣不可繼君,而安定王阿兒察與忠順王同祖,為請襲封”,顯然是想要阿兒察承襲這忠順王之位。——《明史·西域一》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明英宗示意畫像插圖

可如此一來,豈不就等同於“安定衛”以及“哈密衛”合為一體了嗎,那哈密衛的勢力範圍定然就會進一步的膨脹。故而,明英宗朱祁鎮權衡利弊,出於促進中央集權的需要,雖未拒絕,但也沒有同意這個提議。

既然明朝廷不同意阿兒察承襲忠順王之位,阿兒察又怎麼可能會願意帶兵阻止“癿加思蘭”呢?

所以,阿兒察便打著“哈密多難,力辭不行”的旗號,明文拒絕了明朝廷的調遣,而如此一來,剩下的李珍以及“罕東衛”同樣有可能打不過“癿加思蘭”,還是不行,所以李珍終究還是沒去成哈密。——《明史·西域一》

從而也就導致了“癿加思蘭”在發動戰爭之時,一路長驅直入,王母弩溫答失裡求援無望,無奈只能外出逃亡的事件發生,哈密失守。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明英宗御駕親征示意畫像

哈密失守困局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哈密”之所以會失守,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明朝廷未能及時阻止“癿加思蘭”對哈密的侵襲。

但明朝這邊之所以會沒辦法支援哈密,其實也情有可原,因為早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著“土木之變”的爆發,就已經造成了明軍“死者數十萬”的慘敗,甚至連御駕親征的明英宗自己,都被瓦剌也先給俘虜了。——《明史·英宗前紀》

隨後瓦剌也先更是“擁上皇至大同”,且一路攻“陷紫荊關,孫祥死之,京師戒嚴”,儼然一副挾天子以令諸侯,直取明朝京師的模樣,歷史上有名的“京師保衛戰”也就因此而爆發,同樣造成了巨大的兵力傷亡。——《明史·景帝》

所以說,是明朝不想派大軍支援哈密嗎?並不是,屬實是因為當時明朝單是面對蒙古三大部族之一的“瓦剌”部族就已經捉襟見肘,只能以防禦為主了,哪裡還能騰的出手來給哈密派兵。

換言之,哈密的失守,實則正是“癿加思蘭”料定明朝廷定然不會大軍壓境,這才有恃無恐的發動了針對哈密的戰爭。

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但凡明朝派出大軍,那“癿加思蘭”控制哈密的困局便可迎刃而解?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明朝軍隊示意畫像

誠然,只要明朝能派出大軍,哈密的失守困局確實能迎刃而解,但問題在於不等明朝大軍過去,“癿加思蘭”就已經把哈密掠奪一空,然後騎上馬不知道跑哪去了,這仗又怎麼打?十分被動。

而且,結合成化二年(1466年),“兵部言王母避苦峪久,今賊兵已退,宜令還故土”的事件,以及成化八年,“土魯番速檀阿力乘機襲破其城,執王母,奪金印,以忠順王孫女為妾,據守其地”的事件——《明史·西域一》

再加上成化十八年(1482年)春,“罕慎糾罕東、赤斤二衛,得兵一千三百人,與己所部共萬人,夜襲哈密城破之,牙蘭遁走;乘勢連復八城,遂還居故土”的事件。——《明史·西域一》

這諸多事件的發生,都足以表明明朝廷是和哈密的諸多敵對部族陷入了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即便是派出大軍解決哈密失守危機,但也只能暫時的解決,治標不治本,哈密失守困局依舊存在,百姓依舊會面臨被掠奪的巨大風險。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明朝朝貢情景示意畫像

哈密失守的問題根源在於“朝貢”

因此,如果想要真正解決哈密失守危機,單憑大軍去鎮壓顯然不行,還是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行,而這個根源,便是“朝貢”,只不過在明世宗執政之前,一直都被明朝統治者給忽略了。

就好比成化元年,這一年的王母“弩溫答失裡”其實還身處“苦峪城”避難,並未回到“哈密”,但是在這一年,卻出現了“哈密貢馬二百匹,而使人乃二百六十人”的景象。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哈密的這次“朝貢”,是在“癿加思蘭”的主持下進行的,其目的也正是為了通過這“二百六十人”的使者團來換取明朝的“回禮”。

說白了,“癿加思蘭”此舉其實還是為了換取西域所缺乏的“物質資源”。

畢竟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穩固統治地位,定下了“朝貢無論疏數,厚往薄來可也”的規矩,顯然“癿加思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意圖主動與明朝交好。——《明史·外國六》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嘉峪關示意插圖

但同樣是洪武五年,明太祖卻開始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北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修建了一座“嘉峪關”,而後待嘉峪關建成後,無疑就間接切斷了西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繫。

那西域勢力想要從內地獲取物資該怎麼辦?只能是從“哈密”入手,攻破哈密,然後通過哈密來跟明朝聯繫。因為在地理位置上,“先是太祖置罕東、阿端、安定三衛,至是又增置三衛”。——《讀史方輿·卷九》

繼而到了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又設立了“哈密衛”,為“關西七衛”的第七衛,然而,“六衛在嘉峪關西,哈密又在六衛之西”。——《讀史方輿·卷九》

也就是說,“哈密衛”顯然是最容易被攻破的,也是在攻破之後最容易撤退的一個關卡。那“癿加思蘭”不找哈密下手強行打通“關卡”又還能找誰呢?畢竟找其他衛所下手的話,勢必會面臨一個諸多衛所遙相呼應,左右夾擊的戰爭局勢不是嗎?

可是,明朝統治者卻並未領會到“癿加思蘭”攻破哈密的初衷。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阿黑麻派使者朝貢示意畫像插圖

即便是到了弘治元年(1488年),葉爾羌汗國第五任君主“阿黑麻”抱著同樣的想法,自土魯番起兵,攻破哈密,甚至還“

遣使叩關求貢”,明文指出“願還陝巴及哈密”,但是在明朝廷的眼中,這赫然是阿黑麻在為他發動戰爭、攻破哈密的事件找藉口。——《明史·西域一》

所以在面對阿黑麻“貢使頻至”的情況下,明朝廷雖然“仍善待之”,但是卻頻繁的“薄其賜賚,或拘留使臣,卻其貢物,敕責令悔罪”,只是單純的把問題歸咎於“哈密不可棄,陝巴亦不可廢”身上。——《明史·西域一》

顯然在明朝廷的意識裡,別的暫且不提,阿黑麻攻打哈密就是不行,想要嚮明朝朝貢,那就先還回哈密,不過由於雙方誰也不信任誰的緣故,所以就又一次的陷入了“拉鋸戰”。

繼而明朝又在經過一番“廷議”後,認為“先已降敕,今若再降,有傷國體,宜令海等自遣人往諭”,派遣土魯番使臣回去“

歸諭其主,令獻還侵地”。甚至還於弘治七年(1494年),下詔“逐其貢使,閉嘉峪關”,徹底切斷了土魯番勢力朝貢的可能。——《明史·西域一》

如此一來,那這些土魯番部族攻破哈密的意義何在?既然沒了物資,那也就只能是繼續犯邊,從哈密及周邊一帶去掠奪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源”。反而使得明朝的邊關局勢進一步惡化。諸如後面所發生的“滿速兒犯邊”等事件。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張璁示意畫像插圖

明世宗開放嘉峪關,接受土魯番諸部族朝貢

而後直到嘉靖年間,明世宗執政以後,才算真正的意識到哈密危機的根源,其實是出在“朝貢”的身上。

是時,先是大臣“張璁”嚮明世宗提出,“土魯番大舉入寇甘州,誠未必無所由也”,繼而於嘉靖七年(1528年),更是舉薦了明中期名臣“王瓊”,讓他來擔任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負責提督陝西的三邊軍務。——《明經世文編·卷一百八》

而王瓊自打一上任,便總結了此前歷代在面臨哈密危機時的解決方案,得出了一個“止知泥古,欲絕其入貢之路,而不知度今不能絕其入寇之路也”的結論。——《殊域周咨錄·卷十三·土魯番》

也就是說,即便明朝大軍能打退土魯番這諸多勢力,但打退以後呢?總不能一直派兵駐守在哈密吧?而一旦明軍撤退,那土魯番諸多勢力定然會捲土重來,所以,如果不能解決西域“朝貢”的問題,那哈密被侵襲的危機顯然是無法徹底解決的。

毫無疑問,從這個時候開始,王瓊的主張顯然是一語中的,正好就指出了土魯番諸多勢力接連侵襲哈密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明朝拒絕其朝貢的緣故。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滿速兒示意劇照插圖

正如此前於嘉靖三年(1524年)秋,當時明朝依舊是以拒絕入貢,專心鞏固邊防為主,時值滿速兒汗“

擁二萬騎圍肅州,分兵犯甘州。九疇及總兵官姜奭等力戰敗之,斬他只丁,賊乃卻去。......九疇因力言賊不可撫,乞閉關絕貢,專固邊防,可之。明年秋,賊復犯肅州。”——《明史·西域一》

赫然還是處於一種“你來我就跑,你撤我再來”的“拉鋸戰”狀態。

所以,在王瓊提出的“今不能絕其入寇之路”主張獲得明世宗的支持以後,王瓊又順勢提出了“哈密地界群虎之中,今若大發兵糧,遠冒險阻,強驅垂亡之部落,復還久失之封疆,是送羊入虎耳”的主張。——《明世宗實錄·卷一百》

顧名思義,在王瓊的意識裡,本身經歷了這漫長的戰亂,哈密屬實已經沒有了繼續勞民傷財,派兵駐守的必要。何不如就讓這哈密由土魯番諸多部族去代為管理,誰能讓哈密變強,就讓誰朝貢。如此一來,再有什麼事就是土魯番勢力的事情了。明朝也只需要接受土魯番部族的朝貢即可。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嘉峪關示意照片插圖

這也就意味著是要開放嘉峪關,“番酋許通貢,而哈密城印及忠順王存亡置不復問”,從而達到讓“河西稍獲休息”的目的。——《明史·西域一》

對於王瓊的這個主張,明世宗是“深納其言”。就連《明世宗實錄·卷一一四》都對明世宗大膽採用王瓊主張的做法做出了一個“

王瓊敢於任事,行人所難,訖能康濟一方,實我皇上知人任舊之明效”的高度評價。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哈密的危機才算是徹底得到了解除,開始了從戰亂到和平的良性轉變,明朝與土魯番也由原本的對抗轉向了和平交流。

與此同時,在明朝“內修武備”,以防禦為主的大環境下,受嘉峪關開放的影響,明朝西北邊境的貿易體系也日益健全且繁盛,明朝與西域諸部族之間的關係也逐漸開始了緩和,再也不復此前那劍拔弩張的模樣,故而終明之世,明朝的西北地區赫然是呈現出一副相對穩定,且貢使絡繹不絕的和平景象。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明世宗示意畫像插圖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固然明世宗最後的解決方案是將哈密讓給了土魯番勢力,但是實則卻相當於是運用了“移花接木”之法,將“哈密”交給了“土魯番勢力”去“代為”管理,實則還是歸附於明朝自身。

因為土魯番勢力之所以會入侵哈密,其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通向明朝朝貢的通道,藉以滿足他通過“朝貢”來換取物質資源的最終目的。

如此一來,將哈密交給土魯番勢力代為管理以後,土魯番勢力如果想繼續朝貢,那麼首先就得承擔起“哈密”自身的安全問題,畢竟他就是靠“哈密”才有機會朝貢的,沒了哈密,自然也就失去了朝貢的機會。


明世宗:哈密危機如何解?問題在於朝貢,開放嘉峪關即可

明朝軍隊練兵示意畫像插圖

而明朝也就得以趁機“內修武備”,一門心思的提升軍事實力,繼續加強西北地區的邊防力量,而不是天天都在擔心如何解決哈密危機的問題。

很顯然,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對土魯番勢力還是對明朝廷自身,兩者的利益需求都得到了保全,土魯番勢力得到了他想要的物質資源,而明朝也得以解除“哈密”危機,保證了“絲綢之路”咽喉地帶的安寧。

而且,顯然明朝廷所獲得的利益還要更大一點,畢竟土魯番勢力同時還要承擔這哈密的“安危”之責,間接的也就等同於成了明朝制衡“瓦剌”勢力、且駐守絲綢之路咽喉地帶的極佳“助力”。否則繼續戰爭的話,接連被侵佔的“哈密”又還能給明朝帶來什麼呢?

恐怕除了讓明朝興師動眾去解救以外,就再也沒什麼了吧?

因此,明世宗“開放嘉峪關”,允許西域諸部族朝貢的舉措,屬實是對明朝鎮固邊防,鞏固絲綢之路咽喉地帶的安寧、以及加強邊防官兵實力、維護明朝邊關安寧等諸多方面都具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