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毛主席的決策,中共中央在9月19日立即發出了《關於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指示說:"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們能控制東北及熱、遼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從中央發出指示,到1945年11月底,短短2個月時間。中央向東北調去的幹部已有2萬多人,其中包括2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佔總數的三分之一),4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高崗、陳雲、張聞天)。
如此規模地調動軍隊和幹部,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既是空前的,迄今為止,也可謂是絕後的。
十萬大軍挺進東北,主要由山東軍區和新四軍構成。其中,山東軍區6萬多人,新四軍3.5萬人,加起來總共十萬人。
也許大家會有疑惑,為什麼10萬人的部隊要派去幹部2萬多人?
並不是解放軍幹部隊伍龐大,而是當時的實際需要。調動軍隊進入東北前,中央意圖就比較明確,要發動群眾,開闢和建設東北根據地,這就需要大量的幹部。中央要求,要在各地調派出100個團的幹部架子。
毛主席在一封電報中還專門提到了到達東北的幹部人數:
十月底止已到東北之幹部,計有:山東二千,林楓一千九百,晉察冀五百,太行、太嶽六百,冀魯豫三百五十,黃永勝一千五百,萬毅八十,共計六千九百三十。
軍令如山,各部隊聞風而動,向東北全速開進。
山東部隊去東北有的走海路,有的走陸路。打先鋒的第一支隊伍,是在9月2日被中央軍委點名出征的由萬毅率領的東北挺進縱隊。
來自遼寧的萬毅打了前鋒,其他各部陸續出發。從9月下旬到12月上旬,總共有蕭華、吳克華、楊國夫、羅華生、梁興初、羅舜初、田松等各率所部共6萬多部隊(包括了山東軍區8個主力師中的6個)去了東北。而山東解放區則由新四軍的二師、四師、七師和江南一縱由南向北開進接防。
新四軍到東北的主要部隊,是黃克誠率領的第三師。他和副師長劉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等就率領第三師的4個旅、3個特務團共3.5萬人,於9月28日從蘇北淮陰出發,星夜兼程,趕往東北。從獨立建制的部隊來說,新四軍第三師是到東北的最大一支隊伍。
除了山東軍區和新四軍三師之外,從其他根據地抽調去東北的部隊還有:
由劉轉連、晏福生率領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三五九旅第二梯隊(三五九旅第一梯隊已由王震率領南下,第二梯隊已經整編為一個旅,原來也準備南下,現在改為進軍東北),由黃永勝率領的教導二旅、一旅各一個團,由文年生率領的警備一旅。
由沙克率領的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第三十一團。
由鄧克明率領的冀魯豫軍區第二十一團。
這樣,十萬大軍悉數開進東北,為日後解放東北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閱讀更多 兵者觀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