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开场

鲁迅先生写的《过客》,结构极为简单,却写出当时人思想上的困惑,《过客》一开篇描写了一个场景,某一个傍晚,太阳将要落山,首先出场的是爷爷和孙女。估计是老爷子下午晒了太阳,太阳快落山时要进屋,而小女孩眼尖,看到了远方来了一个游客,孙女非得仔细瞅一下这个远方的来客。

过客的出场与《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亮相登场亮相很相似。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第一印象,是个乞丐吧!老爷爷本想避开这个陌生人,无奈过客径直走爷孙俩,出于礼貌,无法避让,于是开始了三个的对话。

而金庸所著《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也是堂堂一丐帮帮主,形象神似。萧峰把段誉认成了慕容复,主动拉了段誉,赌喝酒。

鲁迅为什么写过客?因为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展好几年,然后,未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都不太清晰,中国知识分子也是如此,虽然此刻知识分子们已经开始觉醒,但是谁也无法准确的认前方的道路,如同一个过客,在阴霾而荒芜的大地上艰辛地跋涉,执着而坚韧地追寻着美丽的梦。至少从鲁迅的内心深处是这么想的。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过客:老人家,我实在冒昧,我想在你这讨一杯水喝。太渴了。这里又没有一个池塘,或者一个水洼。

老人:好啊,。你请坐罢。孩子,你拿水来,杯子要洗干净。(女孩默默地走进土屋去。)

很平淡无奇的开场白,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但是里面有一句话,可不是随便乱写的“杯子要洗干净”,一方面说这老者生活上还是很讲究的人,另一方面,也没有因为对方衣衫褴褛而失去礼节。

开始了很精彩的对话,这里鲁迅先生应该也受了佛学思想的影响,所以用“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自己进行一次重审。完全是佛教式的对话。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你是谁?(怎么称呼)

“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地,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这句话其实非常耐人寻味。新文化运动开始,文化界里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是存在的,也包括了各式各样泊来的名词。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达成一致,各自都是那么的孤独和无助,甚至连自己都无法认清自己。


而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对扫地僧的描述,如同一撤。

那老僧慢慢抬起头来,说道:“施主问我躲在这里……有……有多久了?”五人一齐凝视着他,只见他眼光茫然,全无精神,但说话声音正便是适才称赞萧峰的口音。

慕容复道:“不错,我问你躲在这里,有多久了?”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那老僧屈指计算,过了好一会儿,摇了摇头 “我自己也不记得了,三十年还是四十年,总之很久了”,萧远山和慕容博心就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老僧估计都知道。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从哪里来?

而过客是从哪里来呢?不知道,就这么一直地走着。其实这代表着另一类群体,当时的民众一直就这么活着,从有记忆开始,自己的生活就一直这么过的,祖祖辈辈也是这么过的,已经是呆滞麻木了。

这里的过客并不是特指某一类人,某一阶层,而是代表着为了追求幸福、真理一直义无反顾朝前走的那群体。或许是革命者、或许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包括鲁先生自己在里面。总之是战士。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到哪里去?

而文中的小女孩则代表新生的力量,所以看待相同的事物,都是极为乐观的态度,当浪者问前面一段路是什么,老者的回答是:“坟地”,而小女孩则不同意老者的看法:“那不是坟地,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这代表着希望,其实过客也一直抱着极大信念和希望。仿佛看到一点点光明。

而心里装着“”的答案,则是一些悲观群体,这些悲的群体中,既包括当时麻木的大众,过客本身有时也会陷入一得悲观的想法,这种想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悲观的情绪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瞬间的悲观情绪,还有更多的过客则还得前行。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这个到一个孤独的、疲惫的过客,他明知道前面是坟墓,还是勇敢地一往直前。不过这个过客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就是拒绝关怀。路上有一个小女孩关心他,但是他拒绝了。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我不能停下来

自己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地受伤、流血,只能自己舔舐自己的伤口,他可以展自己的伤口,却一而再地拒绝小女孩施舍和关怀。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怕我会这样: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下场。我想,这最稳当。转头向姑娘,你这布片太好,可是太小一点了,还了你罢。”

在《天龙八部》里,萧峰失去阿朱后,面对着辽汉两家的矛盾,再也无暇顾及其他的爱,包括阿紫的一往情深。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一方面,小女孩的关怀,是无法弥补自己的所有的伤痛,和满足自己追求的一切。另一方面,像这样的过客,有钢铁一样坚强的意志。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意志,所以害怕温柔的关怀,不断地呼唤自己,停下来吧,别走了,害怕自己被腐蚀。觉得自己一旦接受了关心,就会停下来,积累已久的疲惫就会使他的意志垮掉。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归宿

尽管知道前面就是坟墓,还是义无反顾的前行,也知道坟墓意味着死亡,每个人最终的归宿肯定是一座坟墓, 这是无法改变的宿命。迎着坟墓前“行”,可能是过客唯一正确,也是唯一可能的人生选择了。

正如鲁迅所说:

“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其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人生有不少已知的常识常理,比如,人生的终点是坟墓;人生还有更多未知的难题,比如,从此到那坟的人生长路该怎么走?那么,面对未知的难题怎么办呢?

过客的选择没有任何改变,依旧很简单,那就是“行走”。即:不管不顾,执著而韧性地迈动着双脚西行。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心灵分享

金庸笔下的萧峰,便是如此,为了解救苍生,一边是自己的祖国契丹,另一边则是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大宋。从他内心深处都不希望两边兵戎相见,也知道得罪了契丹皇帝,自己终归是一死,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阻止了这场战争,自己以死谢罪。

《过客》故事中,老人、小女孩、过客显然都有象征意义和泛指的群体。

老人是陈旧的过去,小女孩是希望的未来;老人是保守,小女孩是进取;老人是经验,小女孩是理想;老人是世故圆滑,小女孩是天真无邪;老人是失望,小女孩是信心。

而过客,则是坚持现实的战士群体。他既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虽然有时不免彷徨,偶尔也会留恋一下温柔梦,但最终不会失去信念,依然不断地前行。也有可能是鲁迅把自己当成战士进行写照,宣扬一种过客精神。

百年之《过客》。浮生若梦,光明在何处?


鲁迅的《过客》中,刀有人认为:女孩是过客少年时的补形,老翁是过客老年的补形,过客是全形人物。这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年鲁迅在写完《过客》两个月后,曾给向培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这话也像是过客的自白,所以“过客形象明显有鲁迅自己的影子”

换而言之,鲁迅还真是将自己的一重性格要素赋予了笔下人物过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