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科技部:新冠肺炎疫情可診、可治、可防的態勢基本形成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相關的科研攻關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表示,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可診、可治、可防的態勢基本形成。

  吳遠彬介紹稱,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衛健委、藥監局等13個部門組建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圍繞可溯、可診、可防、可治聚焦五大主攻方向,成立了藥物、疫苗、檢測、溯源、中醫藥等9個工作專班,先後部署了42個國家的應急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工作。攻關主要圍繞湖北武漢一線的緊迫需求,加強科研、臨床、防控等方面的結合,既發揮中科院、醫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還有相關高校的優勢力量作用,又通過揭榜招標等形式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技攻關活動。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可診方面,吳遠彬稱已經有14個檢測產品獲批並應用於臨床,整體檢測水平顯著提高,能滿足國內診斷檢測的需求。抗體和核酸兩類檢測的試劑互相補充,進一步提高了檢出率。

  在可治方面,科技攻關的一批藥物和救治技術已在疾病救治當中擴大應用,磷酸氯喹、託珠單抗、中醫藥中的有關方劑和注射液等一批推薦藥物以及康復者血漿、血液淨化治療等治療方法也納入到診療方案。當前正在積極推動幹細胞、單克隆抗體等先進技術用於危重症患者治療研究。通過臨床實踐制定了分型分層的治療策略,不斷優化治療方案,其中就包括阻斷輕型、普通型向重症轉化的治療方案,也包括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方案。

  在可防方面,開展了多種傳播途徑的動物實驗,為有針對性的做好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疫苗正按五條技術路線加快並行推進。

  不過,吳遠彬也指出,目前雖然全國疫情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但依然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也是科研攻關的關鍵階段。科研攻關將以湖北武漢一線防控救治需求為重心,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同時繼續加強病毒溯源傳播機理研究,為疫情防控和臨床實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記者孫冰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